美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塑造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提升思想道德素養的關鍵途徑。近年來,國家對美育工作的重視不斷加強,特別是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的目標,不僅凸顯美育在促進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提升中的核心作用,還強調美育的全面覆蓋、多樣化和高質量。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美育工作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為此,教育部于2023年12月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高校與中小學、城鄉學校之間應建立“手拉手”的交流幫扶機制,共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審美能力,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懷和品質,共同推動美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浙江大學美育模式概述
浙江大學作為國內知名的高等學府,始終致力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美育被賦予重要的地位,浙江大學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通過構建和完善美育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內外兼修的美,不僅塑造其心靈之美、行為之美,更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
在美育體系的構建方面,浙江大學展現出前瞻性和創新性,通過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學生綜合素質訓練中心、學生自主素質訓練項目以及美育標桿美育中心,學校為學生打造一個全面、立體的美育環境,凸顯浙江大學對美育的重視,更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美育體驗。在具體實施上,浙江大學緊密結合教育部的指導意見,制定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實施細則,明確深化教學改革與創新、推進校園藝術活動內涵式發展等重點任務。同時,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學校的藝術文化氛圍日益濃厚,藝術展演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華、鍛煉能力的平臺。此外,浙江大學在美育實踐中展現出獨特的視角和策略。學校注重將美育融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通過一二三四課堂的融通實踐,使美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融通實踐不僅將美育與課程教學、校內實踐、社會實踐以及境外學習實踐相結合,更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能感受到美育的魅力,從而培養其獨特的審美觀和人文素養。
浙江大學美育教育體系對" " " " " " " " " " " " "同省區域中小學教育的影響
浙江大學的美育教育模式不僅在高等教育中獨樹一幟,而且對其所在省份的中小學教育產生全方位的,涉及師資培養、硬件設施、課程內容以及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浙江大學的美育師資力量為同省區域的中小學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培訓。通過定期的師資培訓計劃和專業研討活動,中小學的美育教師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藝術形式,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這種專業上的支持和引領,使得中小學的美育教育更加科學、系統,也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其次,浙江大學的美育硬件設施為同省區域的中小學提供實踐和學習的平臺。美術室、音樂教室和舞蹈工作室等藝術設施為中小學生提供卓越的藝術實踐平臺,通過在這些設施中的學習和實踐,中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力。再者,浙江大學的美育課程研發能力為同省區域的中小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與中小學的合作,浙江大學不僅能夠將高等教育的專業知識引入中小學課堂,還能夠結合中小學的實際情況,共同研發和更新美育課程,這種合作不僅使得美育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也使得美育教育更加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最后,浙江大學的美育文化交流活動為同省區域的中小學提供藝術欣賞和文化交流的機會。通過定期的文藝演出、藝術展覽、文化交流等活動,中小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元素,從而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文化素養,有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藝術氛圍和文化水平。
浙江大學美育教育體系助力中小學美育建設的實施路徑
一、共建互惠互利的藝術資源合作機制
浙江大學與中小學攜手共同構建互惠共享的藝術資源合作體系。通過簽署資源共享協議,明確合作的內容和方式,實現雙方資源的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浙江大學鼓勵與中小學合作,結合地方非遺文化,聯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例如,可以引入杭州的絲綢文化、剪紙藝術等非遺項目,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浙江大學的藝術館和展覽設施定期向中小學開放,組織藝術品巡回展覽,讓中小學生近距離欣賞到高水平的藝術作品,還可以建立數字化藝術資源庫,由浙江大學提供豐富的藝術作品、教育視頻和教材等資源供中小學的師生使用,從而極大地豐富中小學美育的教學內容。此外,浙江大學還積極與中小學合作,共同策劃舉辦了一系列展演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跨學科融合創新成果的舞臺,促進校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這些展演活動,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激發,進一步推動了中小學美育教育的深入發展。
二、深化師資潛力挖掘,促進美育課程設計創新
面對鄉村中小學美育師資短缺的現狀,浙江大學承擔起對口支援的重要使命。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工作坊、線上課程等多種活動,邀請專業藝術家和教育家分享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培訓內容不僅涵蓋美育理論、教育技巧和藝術技能,還注重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鼓勵鄉村教師結合鄉村獨特的民間藝術資源和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豐富學校美育教學內容。浙江大學還將擴大培訓范圍,提升其他學科教師的美育素養,形成全員參與美育教育的良好氛圍。
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創造力以及文化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大學需致力于與中小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探索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藝術課程,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感受美、創造美。在課程設置上,浙江大學不僅注重藝術課程本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還積極探索藝術與其他學科的交融創新。通過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元素的巧妙融入,使得語文、數學、科學等傳統學科的教學也能散發出藝術的芬芳,這種跨學科的綜合教育體驗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不同學科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浙江大學還重視人文類課程的拓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知識。通過介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和創作理念,幫助學生提升文化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借助這種全方位的藝術教育策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素質。
三、深化藝術實踐,打造多元化學習平臺
一方面,創新藝術實踐教育模式。為更有效地推動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繁榮與進步,浙江大學應擔負起引領者的角色,積極探索并構建多元化的藝術實踐新模式,精心策劃一套針對中小學學生的綜合性藝術實踐課程,這些課程應涵蓋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個藝術領域,傳授學生藝術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藝術世界的奧秘,了解藝術的歷史脈絡、理論基礎以及創作過程。此外,浙江大學可以舉辦各類藝術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通過比賽,學生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表現水平,并從評審和觀眾的反饋中受益。為了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悟美、沉浸于美,浙江大學應充分發揮其豐富的藝術文化設施優勢,如音樂廳、美術館、圖書館等,為中小學學生敞開實地參觀與學習的大門,通過親身感受藝術殿堂的魅力,學生將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的多元與包容,進而激發對美的熱愛與追求。
另一方面,拓展藝術第二課堂,豐富學生藝術體驗。浙江大學應當積極開拓藝術實踐的新領域,為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藝術體驗機會。通過組織專題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邀請中小學生親身參與,更能借助專業藝術家和本校藝術教師的深厚造詣,引領他們深入探索藝術創作的精髓。相關活動不僅限于課堂,更可以延伸到藝術畫廊、博物館以及各類文化演出現場,使學生們能夠近距離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并從中領略到藝術的多元文化和深厚底蘊。同時,鼓勵浙江大學實施跨校區、跨地域的藝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學生互訪、作品交流展覽以及合作創作等形式,為學生搭建一個更為廣闊的藝術交流平臺,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更有助于培養其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創新合作精神,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
四、校園文化品質提升與影響拓展行動
在深入理解學生需求與興趣的基礎上,浙江大學致力于校園文化品質的持續提升與優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的熏陶。為營造高雅、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精心布置教室與走廊,設計創意宣傳欄,并通過校園廣播等媒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主題墻繪、校歌創作與課間音樂的精選,共同營造出格調高雅、美感豐富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浙江大學需注重文化節的策劃與組織,展現校園文化的多樣性與學生的才藝。音樂、電影、戲劇、舞蹈、攝影等領域的活動,有效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鍛煉學生的組織、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此外,浙江大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策劃并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將藝術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與鄉村中小學合作舉辦音樂會、畫展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表現力,同時讓更多學生感受到高雅藝術的獨特魅力。
隨著社會的飛速進步和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美育教育已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塑造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作為國內高等教育的領軍者,浙江大學深知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完善與發展其美育體系,不僅為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同省區域的中小學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浙江大學的豐富藝術資源為中小學美育建設提供了精準而有力的支持,通過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教師能力的提升以及實踐教學等多元化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為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徐浩,1986年生,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薩克斯演奏、西洋管弦樂演奏、交響管樂團。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浙江大學美育教育體系對同省區域中小學教育的影響》(課題編號:Y202146144)研究成果。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