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史資源是高校辦學治校的重要文化支撐,對于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具有獨特優勢。高校通過挖掘校史資源、提煉校史文化、融合校史校情等方式,能夠有效發揮校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
關鍵詞:校史資源;思政課程;教學方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明確提出了文化“自信自強”的核心要求,這為高校文化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校史記載著學校的發展歷程,體現了高校文化的精髓,與文化“自信自強”的要求高度契合。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出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高校要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校史資源并引入課堂。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應該重點從校史資源的挖掘、呈現、融入等方面發力,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自覺將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意義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和課堂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依照要求規范,對思政課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做出相應調整,特別是要摒棄“滿堂灌”的授課模式,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入腦入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深入挖掘校史中的人物故事、重大事件等,積極探尋有效融合的實踐路徑,切實提高教學效果,讓校史資源成為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優質教學資源。
隨著時代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引發學生情感和思想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品德修養,高校要用好“可信、可親、可比”的校史資源,使之成為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和寶貴財富。校史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愛校、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方式和路徑。
二、河南農業大學推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河南農業大學源自1902年創辦的河南大學堂,河南高等農業教育也由此肇始。學校120余年的辦學歷程與中華民族近現代風起云涌的歷史休戚與共、沉浮相通,從崢嶸的革命歲月一直到火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學校涌現了一大批杰出師生,形成了“弘農愛國、求真創新、厚德質樸、包容奮進”的農大精神。這些優良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農大師生,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教材。
(一)挖掘校史資源,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校史資源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優秀素材,能夠顯著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河南農業大學立足辦學實際,積極探索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路徑,重視資源挖掘及其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整合。學校注重校歌、校訓的傳承和校史人物、典型事跡的整理,將我國著名土壤化學家彭謙、中國玉米育種奠基人吳紹骙等農大人的事跡納入思政教學資源庫。同時,在思政課教學中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尋校史資源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結合點。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學校(時為河南大學農學院)在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搬遷,最終在洛陽欒川縣潭頭鎮大王廟村堅持辦學的艱難歷程,共同感受那段烽火歲月中學校師生的抗爭精神和愛國情懷;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中,介紹學校發展歷程和優秀農大人物,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課氛圍。如以王澤霖教授將畢生科研轉化結余的8000多萬元全部捐給學校、支持學校科研事業為例,引導學生學習榜樣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情懷,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還注重校史材料積累,持續挖掘歷史文化內涵,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學校創作校史紀錄片《沃土豐碑——河南農業大學百年辦學之路》、校史宣傳片《以農立心 執守百年》等,帶領師生感受一代代農大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矢志強國、不懈奮斗的精神風貌和光輝歷程,為廣大師生注入團結奮進新時代的精神力量。
(二)提煉校史文化,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
校史之于學校,猶如國史之于國家,是師生身邊生動的“活教材”。高校要讓師生在這本最有說服力的思政課“教材”中感悟校史底蘊,培育愛黨愛國愛校的情懷。為推動校史文化資源轉化為育人優勢,全面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河南農業大學把校史校情教育作為新生入校的“第一堂思政課”,將知校史、明校訓、唱校歌以及參觀校史展覽館等作為必備的教學內容。藝術呈現是以文育人的重要方式。學校每學期末的思政課實踐匯報演出面向全校師生開展,通過情景劇、詩朗誦、歌舞表演等形式,把講臺搬上舞臺,把書本知識轉變為生動表演,將校史融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教學中,通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模式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將文化育人貫穿人才培養各方面、全過程。提煉校史文化并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在學習中感悟校史文化及時代精神,并將其內化為自我需要和自覺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三)融合校史校情,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
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要避免簡單說教,重視情感培育,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將校史資料通過各類載體形象地呈現在廣大師生面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通過微視頻的方式,將革命年代艱辛的辦學歷程與當下師生的學習生活環境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校史、體驗參與校史重現等方式升華愛國愛校情感。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載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重大紀念活動等成為有價值的教學載體。河南農業大學打造多維度思政課實踐教學,積極探索校史資源融入課程教學的方式,針對每門思政課設計相應的實踐教學方案,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探索利用校史文化載體,推動思政育人創新發展。學校還利用暑假時間組織師生團隊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如赴開封、南陽、洛陽等地開展“重走辦學路”暑期思政實踐教育活動等,讓師生更好地感知校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實質,激勵引導全體師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校,自覺把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三、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經驗啟示
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文化資源與新時代同向同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寶。對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言,充分挖掘、激活辦學治校歷程中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與時俱進地豐富文化內核,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價值共識、激勵團結奮斗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堅持黨的創新理論指導,結合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特征和“大思政課”建設方向,深入挖掘校史資源,積極開展愛校榮校教育,營造忠誠團結、敬業立學、崇德尚美的教書育人風尚,能夠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發展活力。
(一)推動校史研究與思政育人創新融合
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好校史資源,傳承和弘揚其內在的文化基因,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新課題。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史資源的挖掘、整理方面還比較欠缺,高校思政課與校史資源之間的內在交融性與一致性還未被充分發掘,傳承與發展校史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發揮中國精神作為興國之魂、強國之魄的作用尚未完全體現。
為此,高校一方面要大力發掘校史資源,積極組織開展尋訪校史、記錄口述校史等活動,搜集大量一手材料,為校史育人提供鮮活素材;另一方面要深化校史研究,加強研究成果的運用。高校的發展歷史往往與學科發展史、行業發展史緊密相關,尤其是黨領導下的高校創立和發展歷史。高校要善于總結和提煉不同歷史階段校史資源蘊含的文化特質,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要,將其融入思政課程內容,推動思政育人工作走深走實。此外,還可以圍繞典型事件、杰出人物等編撰出版校史文化叢書,豐富校史研究成果,為師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如河南農業大學成立了校史編審委員會和校史編寫小組,緊緊圍繞學校發展歷史,組織力量通過檔案研究、記錄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等方式,整理出版了《河南農業大學校史》(共三部),為校史文化鑄魂育人豐富內涵、增強深度,幫助學生了解學校歷史和文化,感受“明德自強、求是力行”校訓的深刻內涵,增強大學生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二)深化校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實踐
校史作為培根鑄魂的營養劑,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內容,是培養時代新人的生動教材,須常學常悟常用。高校為深化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拓展課堂教學方式,注重提煉校史文化,創新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實現入腦入心的效果。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仍然存在理論知識“滿堂灌”現象,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難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融入課堂教學要緊密結合時代要求、育人理念和學生特點,堅持思政課教學目標和要求,從授課方式、課堂管理、教學內容等方面探索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方法。要將校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作為立德樹人的“活教材”,融入思政課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和評價反饋中,建構導向正確、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思政課教學體系。
部分思政課教師的關注點在專業知識的教學和研究上,忽視了文化底蘊對思政課教學的支撐作用,校史資源儲備意識不強,加之高校科研任務重、壓力大,他們鮮有充足精力投入校史研究之中。所以,思政課教師也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一是更新教學理念,把握融入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引領作用,不斷強化弘揚和傳承校史文化的意識。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側重于講授簡單的基礎知識,未處理好“課與育”的關系,忽視了思想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既要體現知識的廣度,也要增強理論的深度,而校史資源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堅韌品格等精神品質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開發。二是豐富教學活動,改進融入方式。課堂教學可以結合校歌校訓、光榮傳統、學校特色、歷史成就等內容,增加典故講解、視頻展示、情景再現等環節。
(三)豐富校史文化載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很多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新開發的實踐教學平臺越來越多,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越來越新穎。推進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需要高校不斷拓寬途徑,尋找新的突破點。思政教育是一場接力賽,不僅需要思政課教師努力,同樣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根據思政課“大課堂”“大平臺”“大思政”的要求,高校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和資源,打造校史文化載體,設計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題和內容,建設融入校史文化的體驗式實踐平臺,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參與度,達到“校史文化—實踐教學—思政育人”的漸進效果。高校除了建設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還可以借助社會資源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如到博物館、學校辦學舊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場所開展實踐教學,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發揮協同育人優勢,形成教學合力。例如,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豐富思政實踐教學載體,截至2023年底,已經與17個校外單位開展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學校既可以將這些基地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二課堂”,又能夠邀請校外專家學者來校走進教室,為師生講授農業發展史、河南高等教育史等專題報告。高校可以結合自身歷史和學科特色,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強化校史主題的表達,實現學校和社會資源聯通,將實踐教學課堂搬到校外,帶領學生參觀學校辦學舊址,了解學校、專業發展歷程等,讓思政課實踐教學更接地氣。
高校思政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和觀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課程。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堅韌品格、道德修養等精神品質,正是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將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有效實現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既能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深度,又能提高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廣度,達到思政課“八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2-10-17.
[2]堅持黨的領導 傳承紅色基因 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3]百廿農大正青春:河南農業大學校史回顧[J].農村·農業·農民,2022(7).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2023年河南農業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策略研究”(編號:2023XJGLX066)
作者簡介:張夏力(1988— ),男,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