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匯又稱語匯,是語言中一種所有詞和詞組的總和。詞是語言的建構材料,也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高中階段的詞匯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廣泛地運用已學詞匯外,重點是在語境中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并通過廣泛閱讀,進一步擴大詞匯量,提高運用詞匯準確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教育部,2020)。
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理解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2020)。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詞塊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準確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語篇,并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語言學習成效(徐國輝等,2023)。主題語境架構起英語學習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之間的橋梁。詞塊知識或其他任何知識脫離了語境,就會變得單一抽象,給學生知識掌握的各個環節增加困難(鄭錫夢,2022)。
然而,在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詞塊的內涵和類型等理解不透徹,詞塊教學意識不強,經常出現以下問題:詞塊教學脫離語境;詞塊教學呈現“單”詞化或碎片化的傾向;學生對詞塊的識別、理解、記憶和使用的方法和途徑單一;對詞塊教學的效果缺少評價機制。這些問題既降低了詞塊教學效率,又不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詞塊準確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
詞塊,即詞匯組塊(lexical chunk),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頻繁使用的,集語法、詞匯和功能于一體,具有特定語義和結構并以固定或半固定形式存在,有利于提高語言生成能力的短語、固定搭配、習慣用語和句式(王佩娜,2008)。詞塊由多詞組成,是可以獨立用于構成句子或者話語,實現一定語法、語篇或語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馬廣惠,2011),并受一定語境制約。
根據Lewis(1997)的分類,詞塊可以劃分成多詞語塊(poly words)、習慣搭配(collocations)、慣用表達式(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和框架(sentence builders)四種類型。多詞語塊指由一個以上的單詞組成的固定短語,如 black pudding、pocket money、in particular、come across、be aware of、go all out等。習慣搭配是日常交際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匯組合,如make money、catch a cold、have breakfast / lunch / supper、go shopping / skating、a beautiful / lovely girl 等。慣用表達式常具有一定的語用功能,是可在口語或書面表達中獨立使用的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結構,如“How are you doing?”“Nice to meet you!”“Enjoy yourself!”等;或是包括諺語和格言等的一些整體儲存的較長語塊,如“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等。框架即句型,能為整個句子提供框架,通常作為篇章的組織手段,例如“Would you mind...?”“not only... but also...”“It’s reported that...”“It be +被強調部分+ that...”等半固定型框架,使用時根據表達需要在空白位置填入對應的詞或短語,語言生成性較強。
以詞塊為單位記憶詞語,能改變學生把詞匯作為“單”詞孤立識記的現象,引導學生將詞塊整體存儲并在使用時從記憶中整塊調用,從而有效提升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徐劍、余暉,2022)。
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主題語境豐富,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充足的語言材料。語篇包含大量不同類型且與語篇主題相關的詞塊,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重要輸入資源。基于以上高中英語詞塊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分析,本文以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二冊Unit 1 Food for thought 中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A child of two cuisines”語篇的第二段和第五段為例,深入探索如何在一節課上開展詞塊教學實踐活動。
該單元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語篇涉及多元飲食文化和健康的飲食習慣等內容。教師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在主題語境詞塊中理解、記憶和運用新詞匯(如marriage、bite等);(2)基于詞塊內涵和類型,依托主題語境,通過“三環八步”(三個環節和八個步驟),引導學生識別、提取、記憶和運用語篇中的詞塊,意識到“單”詞學習“詞塊化”能夠有效促進詞匯記憶效果、擴大詞匯量,從而在使用語言來表達思想時能夠脫口而出,提高準確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詞塊學習意識,為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奠定良好基礎。接下來,筆者將對上述詞塊意識“三環八步”培養路徑進行具體分析。
Step 1:學生在深度理解詞塊的內涵和類型的基礎上,通過畫線方式識別出所學語篇中的詞塊部分。
[教學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詞塊的內涵和類型,識別“A child of two cuisines”第二段的詞塊部分并畫線。
Mum has sweet memories of the food from her home town in Sichuan, and often cooks spicy dishes. Thanks to this, Dad has come to love hot po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hes that Dad dare not try even after many years of marriage to my mother. He once told me he was surprised by what he saw on the table when he first visited my mother’s parents in China. He was even shocked at their wedding when he saw how the Chinese ate almost every part of an animal. Even today, he still does not easily take to eating things like chicken feet.
[設計意圖]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識別詞塊。學生通過此活動共識別出have sweet memories of...、thanks to...、be surprised by what...等九個詞塊(見畫線部分),對詞塊的形式有了初步的認知。
Step 2:學生基于對詞塊內涵和類型的實踐感知,對新語篇中的詞塊進行識別、提取和構建,為下面兩個環節的詞塊理解、記憶、鞏固及遷移奠定基礎。
[教學設計]
教師提供“A child of two cuisines”第五段供學生閱讀,讓學生識別其中的詞塊并畫線。
I’ll never forget my first visit to China. Mum encouraged me to try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and I did! I loved everything. But just when I thought I could deal with all Chinese food, I came across stinky tofu, a horrible grey thing that looked and smelt like a burnt sports shoe. “You needn’t try it if you don’t want to,” Mum said, but I gathered all my courage to take a bite and was amazed to find it wasn’t so bad. It reminded me of blue cheese, a similarly strong smelling type of food you either love or hate. Maybe I’ll fall in love with stinky tofu—someday.
[設計意圖]
學生根據Step 1所獲取的知識和經驗,用畫線方式識別、提取與構建語篇中的詞塊,進行實戰演練,活學活用,加深對詞塊形式(form)的印象。
經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對詞塊形式已形成清晰的認知。此時,教師緊扣語篇主題語境,引導學生通過信息填空、詞塊釋義、詞塊詞義猜測和語篇復述等活動,理解詞塊的意義(meaning),提高記憶效果。
Step 3:信息填空(英漢互譯)。翻譯是語言轉化的重要技能,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是與英語思維密切相關的活動。學生可通過詞塊英漢互譯,擴大詞匯量,提高語言理解能力,以及觀察、注意、記憶和想象能力。
[教學設計]
教師將語篇第二段的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引導學生依據語篇內容和中文提示完成填空。
Mum has sweet memories of (擁有甜蜜的回憶) the food from her home town in Sichuan, and often cooks spicy dishes. Thanks to (由于) this, Dad has come to love (開始喜歡) hot po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hes that (還有一些食物) Dad dare not try even after many years of marriage to my mother (與我媽媽結婚多年后) ...
[設計意圖]
學生需要在運用中構建和鞏固,最終內化新知。通過詞塊中英互譯和語篇信息填空活動,教師培養了學生對詞塊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學生若能根據中文提示準確填空,則說明學生已經充分理解詞塊意義,所學知識也得到內化。
Step 4:詞塊釋義。釋義指學生依托語篇語境,用已學簡單、熟悉的單詞、詞組和句子,來解釋新的單詞、詞組和句子,其本質是利用原有知識掌握新知識。詞塊的英語釋義是一種有效的理解和掌握英語詞塊意義的方法。
[教學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對語篇第二段中部分詞塊進行英語釋義。例如,“Even today, he still does not easily take to eating things like chicken feet.”這句話的目標詞塊是take to doing sth.,其英語釋義為get used to doing sth.。因此,這句話可轉換為“Even today, he still cannot get used to eating things like chicken feet.”。
[設計意圖]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用已知詞塊的意義去闡釋目標詞塊的意義。學生若能將記憶中的詞塊有效調用并可準確、流暢地解釋目標詞塊的意義,將有助于加深對目標詞塊的理解與整體存儲。
Step 5:詞塊詞義猜測。《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根據上下文線索或非文字信息推斷詞語的意義作為必修課程語言理解性技能的內容要求,把在聽和讀的過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測詞義或推測段落大意納入選擇性必修課程的認知策略要求(教育部,2020)。培養學生猜測詞塊意義的能力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準確性,提升思考能力和通過閱讀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語篇第二段中部分詞塊的詞義。在上下文語境中,受前后句表達的影響,詞塊可能有特定含義。例如be shocked at...是第二段的目標詞塊。shock有兩種含義,一是“猛烈碰撞”,二是“感到震驚”。根據上下文,學生可以推斷該詞塊的詞義為“對……感到震驚”。
[設計意圖]
通過詞義猜測與后續驗證的過程,學生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詞塊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應用,從而鞏固了詞塊記憶。相較于單純的機械記憶,基于理解與應用的記憶模式會讓學習更加持久且高效。
Step 6:語篇復述。語篇復述是理解與記憶詞塊的有效方式。學生將自己看到或讀到的語言信息(詞塊)輸入大腦,經過認知、理解、記憶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對語言進行加工,然后圍繞語篇語境復述出來。復述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理解和記憶詞塊并用語言進行表達的機會,復述內容越全面、越流暢,說明學生對詞塊的理解、記憶能力就越強。
[教學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使用在第二段中識別、提取并構建的九個詞塊復述語篇。
[設計意圖]
教師指導學生依據語篇的主題語境線索,結合已學詞塊知識用自己的話將第二段語篇完整地表達出來,對詞塊意義的理解作出及時反饋。
本環節包含口語表述和書面表達兩步,旨在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使用、拓展和遷移所學詞塊,實現對詞塊的靈活運用。提取詞塊的最終目標在于有效應用,學生只有將所學詞塊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口語表達和寫作中,才能實現鞏固詞塊知識的目標,并在使用過程中學習更多的詞塊知識,整體提升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說和寫是詞塊教學的評價方式,兩者缺一不可。作為表達性技能,口語和寫作不僅是學生輸出語言的具體形式,也是檢驗他們對詞塊理解與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教師可從學生表述的準確性和流利性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了解學生對詞塊意義的理解程度。
Step 7:口語表述。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通常思維敏捷、邏輯清晰,能夠迅速組織語言,將想法和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學生如能夠自如地進行口頭表達,則表明學生對詞塊的形式、意義、用法等掌握較好。教師可以通過口頭表達的完整性和流暢性了解學生在運用詞塊陳述觀點時所遇到的實際困難,為評價詞塊教學效果提供抓手,以便調整教學策略,及時提供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教學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圍繞以下語境,用在語篇第二段中識別、提取、構建的詞塊進行口語表達活動。
語境:媽媽習慣留長發。在她的影響下,我也留長發。爸爸也習慣了我們長發的樣子。但今天媽媽和我都剪掉了長發。爸爸看到后非常驚訝,對我看起來像是男孩感到震驚……
[設計意圖]
教師創設與語篇主題類似的語境,指導學生運用所學詞塊,通過口語表達開展學習和交流。
Step 8:書面表達。書面表達是檢驗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應用實踐效果,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重要途徑。教師設計以詞塊為教學主題的書面表達活動不僅能了解學生是否理解并內化所學詞塊,還能從學生書面表達的地道性、準確性和流暢性評價詞塊教學課時目標的達成情況,為詞塊的深化學習創造契機。
[教學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從語篇第二段學到的詞塊,將口頭表達的結果以書面方式呈現。參考范文如下:
Dad has sweet memories of my mother’s beautiful long hair when they met for the first time. Thanks to Mum’s long hair, I also have come to keep long hair! Dad takes to seeing Mum and I keep long hair. But one day Mum and I had our long hair cut. Dad was surprised by what he saw as soon as he saw us. He was even shocked at my looking like a boy, ...
[設計意圖]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書面表達運用所學詞塊,仿寫一篇300詞左右的習作。本書面表達是Step 7口語表達的文字呈現。教師從學生書面表達的組織思路、結構安排的邏輯性,以及語言的連貫、準確、得體等方面,檢測并評價通過實施詞塊意識“三環八步”培養路徑后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詞塊意識培養,需要教師設計并開展具有實踐性的主題語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語境下感受英語詞塊的內涵和意義。教師不僅自身要有較強的詞塊教學意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詞塊學習意識。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注意、辨認、理解、鞏固與運用詞塊,幫助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建立對詞塊的敏感度。此外,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設計幫助學生了解和體驗詞塊在語言學習和運用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活動使學生逐漸形成自主發現和學習詞塊的能力,自動識別、分析、歸納和使用詞塊理解語篇,形成充分利用詞塊功能提升英語閱讀和表達能力的行動自覺。
*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實踐研究—— 以外研版必修教材為例”(課題編號:2022ZJY118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Lewis, M. 1997.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xical approach [A]. In J. Coady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e for pedagogy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馬廣惠. 2011. 詞塊的界定、分類與識別[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 1—4+127.
徐國輝, 楊茜, 張金秀, 等. 2023.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高中英語詞塊教學策略[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4): 4—8.
徐劍, 余暉. 2022. 體認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4): 16—20.
王佩娜. 2008. 運用詞塊學習策略, 提高高中生英語寫作水平[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1): 37—39.
鄭錫夢. 2022. 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詞塊教學法策略[J]. 基礎教育研究, (19): 62—65.
馮斌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學英語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