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主要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求“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南通市素有“中國近代第一城”之稱,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就誕生在南通。因此,南通也是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博物館文化是南通文化中最具影響、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截至2023年底,南通全市擁有備案博物館總數為31家,包括南通博物苑、中華慈善博物館和南通中國珠算博物館等。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指出張謇的事跡很有教育意義,要把這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堅定“四個自信”。
為了讓本地文化通過博物館的介紹資料為更多人熟悉并得到傳播,翻譯工作必不可少。然而調查發現,南通博物館的翻譯材料存在缺少譯文、過度音譯、專業術語翻譯不準確、語言風格不一致、文本長度不一致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可能會對本地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產生不利影響。本文以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翻譯理論為視角,以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和南通中國珠算博物館的牌示英漢雙語介紹資料為研究對象,探討博物館介紹資料翻譯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則及應對常見翻譯問題的策略。
彼得·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他將文體論、話語分析、符號學、功能語法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應用于翻譯理論和研究,對翻譯理論、翻譯教學、翻譯技巧都有精辟的論述。紐馬克自稱,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是他對普通翻譯理論最主要的貢獻(Newmark,2001)。紐馬克反對過分強調語言的社會層面的價值,而是重視其交際功能,從而形成了“交際翻譯”的觀點。受喬姆斯基的影響,紐馬克形成了“語義翻譯”這一概念(張林影,2019)。在《翻譯問題探討》一書中,紐馬克正式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應當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Newmark,2001)。
紐馬克對語義翻譯的定義是:“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Newmark,2001:39),即譯者試圖在譯文的純粹語法和語義約束下再現作者的準確語境意義。因此,語義翻譯將原詞視為神圣的、不可憑空改動的,即使可能會導致譯文與原文的不一致、歧義或錯誤。語義翻譯通常適用于作者或講話者所使用的特定語言與其所表達的內容同等重要的文本, 無論這類文本是哲學的、宗教的、政治的、科技的還是文學方面的(Newmark,2001)。 例如,一份重要的聲明應采用語義翻譯法,使譯文應盡可能地接近原文的詞匯結構和語法結構。
紐馬克對交際翻譯的定義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Newmark,2001:39),即譯者試圖對翻譯后作品的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的閱讀體驗相一致的效果。這說明交際翻譯要做到“盡量等同”和“盡可能準確”,這意味著譯文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文。交際翻譯的重點是傳達原文的信息,允許譯者有更大的自由來解釋語用翻譯,從而消除風格上的不規則性、歧義,甚至糾正作者的事實錯誤。適用這種翻譯模式的文本類型包括非文學文章、新聞、知識性文章和書籍、教科書、報告、科技文獻、公務信函、宣傳、廣告、公告、通俗小說等。紐馬克主張不應孤立看待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而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翻譯時需要二者并用,沒有絕對地只用一種的情形,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會被多用或少用而已。盡管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方法不同,有時甚至相互矛盾,但紐馬克認為,衡量一篇翻譯作品的標準始終是準確,即能夠最大限度地再現原文的意思(蔡萍,2009)。
紐馬克認為,文本通常具備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表達功能即說話者、作者或話語發起者的思想,他們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不考慮他人的反應(Newmark,2008)。博物館資料中的說明性信息和概括性信息體現了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即外部情境、主題的真相、語言之外的現實,包括所報道的思想或理論(Newmark,2008)。博物館材料翻譯的基本目的是介紹中國文化,其內容以傳遞展品的歷史背景、功能形態和價值意義等信息為主,凸顯了博物館資料翻譯的信息功能。呼喚功能的核心是讀者,即“收件人”(recipient)。紐馬克用“呼喚”這個詞是為了號召讀者去行動、思考或感受,實際上是為了按照文章的意圖作出反應(Newmark,2008)。博物館資料翻譯的最終目的在于吸引海外游客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并有所行動,由此體現了呼喚功能。翻譯要讓外國讀者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時,對中國文化產生好奇,進而自發去尋找讀物豐富相關認識,激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陳云萍、杜萌萌,2021)。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常用于表達型文本,交際翻譯則用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的功能是純粹的表達、信息或呼喚,大多數都兼具這三項功能,并以其中某一項功能為主。
紐馬克在文本類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大翻譯原則:“原作者第一”原則、“真實性第一”原則和“讀者第一”原則。首先,表達型文本的翻譯要以“原作者第一”為原則。不僅要準確地體現出原文意圖,還要考慮作者的寫作風格,最大限度保留原作結構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譯者應用此原則主要采用以語義翻譯為主的方法。其次,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遵循“真實性第一”的原則。因為信息型文本強調的是信息的真實性,作者的語言則是次要的,人們關心的是作者說話的內容而不是說話的方式。應用此原則以交際翻譯方法為主。最后,呼喚型文本的翻譯以“讀者第一”為原則。呼喚型文本之所以比較側重于讀者,是因為此類型文本更講究譯文的通俗易懂。譯者大多運用交際翻譯法,使譯文語言的效果盡可能與原文相似。毫無疑問,這三大翻譯原則非常適用于博物館介紹資料的翻譯。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具體譯例分析運用上述原則的可行性。
意譯是一種更注重產生自然的譯文而非保持原文措辭完整的翻譯方法,也被稱為意對意翻譯,它與直譯和逐字翻譯形成對比。意譯的翻譯單元可以是一個詞、詞組、句子或更大的意群,通過意譯準確重現源文本內容。博物館資料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屬于交際翻譯的范疇,強調語言的準確性。同時,由于觀眾的受教育水平和閱讀興趣無法預知,因此譯文需要具有通俗性、流暢性和易懂性的特點。簡而言之,意譯符合“真實性第一”與“讀者第一”的原則。
[例1 ]
原文:中國紅十字會源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成立的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是專門從事人道主義救助工作的社會團體。以“戰時扶傷拯弱”“平時救災恤鄰”為宗旨,先后參與了日俄戰爭、辛亥革命及抗日戰爭等戰地救護,并積極開展水旱、疫病等災害的賑濟與救助。
譯文: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Cross Puji Organization in three provinc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 thirtieth year of Qing Emperor Guangxu (1904), and it is a specialized social work in humanitarian relief. The purpose is “rescuing the weak and trauma in the wartime, relieving the neighbors in normal”, and has participated in field ambulance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revo2a10f098a2880c932551fd671ed4641e7156b4d3531db4ac6635188802027435lution and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actively carry out relief and rescue of floods, droughts and epidemics.
例1出自南通市中華慈善博物館慈善組織展區,整段主要介紹中國紅十字會的創設和發展歷程。此例含有大量專有名詞,如中國紅十字會、光緒三十年、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日俄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筆者認為,其中的不當翻譯有:漏譯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中的“善”、“辛亥革命”的“辛亥”;“抗日戰爭”翻譯不準確;專有名詞首字母應大寫。
改譯: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Cross Puji Charity Society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04. It w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specializing in humanitarian relief. With the purpose of “rescuing the weak and wounded in the wartime” and “helping the neighbors in the peacetime”, it participated in field ambulance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1945), and carried out relief and rescue work during floods, droughts and epidemics.
修改后的譯文補充了漏譯的“善”和“辛亥”,修改了不準確的“抗日戰爭”,均體現“真實性第一”的翻譯原則,能夠更好地傳遞原文的內涵。此外,“辛亥”沒有采用音譯法,而是翻譯為“1911”;“抗日戰爭”在字面意義上補充了“抵抗侵略”;“光緒三十年”直接譯成“1904”。以上均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改譯后的句型基本采用主謂賓結構的簡單句,糾正了語法、時態、標點符號等錯誤,補充“日俄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具體時間,方便讀者通讀全文和簡單理解,體現了“讀者第一”的原則。
編譯指在滿足特定目的或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既保留源語主題思想,又要使譯入語通俗流暢,適用于受到諸如知識產權的規定、版面篇幅的局限等外部因素制約的媒體和網絡的翻譯方法(方夢之,2021)。編譯的目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和如今高速的生活節奏相契合。因此,編譯法已逐漸成為當今主要的翻譯形式之一。編譯法主要應用于新聞報道、紀實文學、科普知識等文體的翻譯。參照以上特點及其適用體裁,編譯法同樣適合于博物館信息型文本資料的翻譯工作。
[例2 ]
原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全國各地都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改造和改建城鄉福利事業項目,建設了頗具規模的福利院、老年公寓、光榮院、敬老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
譯文:“The sun reaches its setting position of the Sangyu star, yet it goldens the clouds with its twilight.” Many more other projects were sponsored by the public fund of the Social Welfare Lottery. These projects help those welfare centers, old people flats, nursing homes and asylums.
例2出自南通市中華慈善博物館當代中國慈善事業展區,主要講述福利彩票覆蓋全國和惠澤人民的貢獻。本例的特征是古詩引用。和英文不同,為增強文采、拋磚引玉,漢語寫作習慣引用古詩。如果將古詩直接翻譯為英文,會導致文體混雜,不熟悉漢語典故的外國讀者亦會感到困惑。且古詩翻譯難度較大,強行翻譯可能會得不償失,不符合“讀者第一”的原則。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刪去古詩,其余部分則根據主要信息內容進行編譯,保證流暢易讀。
改譯:All over the country, welfare lottery funds have been used to finance urban and rural welfar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elfare homes, old-age apartments, glory hospitals, homes for the aged, and homes for the mentally disabled people.
原文“頗具規模的”這一定語帶有主觀性,根據英語客觀寫實的特點,可以省去不譯。原文的表達也容易造成誤解,即各種福利機構都是改造或改建,而不是新建而成,這顯然與事實不符。交際翻譯允許譯者有更大的自由來解釋語用翻譯,消除歧義,甚至糾正作者的事實錯誤,同時也符合信息型文本“真實性第一”的原則。改譯后的譯文主語變成welfare lottery funds,突出福利公益金這一主題;用including銜接各種福利機構,避免句式冗長;補充原文漏譯的“光榮院”,力求譯文的準確性;asylums改譯為homes for the mentally disabled people,使譯文通俗易懂。改譯整體上呈現給讀者更簡潔流暢、信息明確的內容,符合“真實性第一”與“讀者第一”原則。
[例3 ]
原文: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一生以興辦實業、教育、慈善聞名。從1895年在通州籌辦紗廠開始,至1922年形成龐大的大生企業集團、鹽墾企業系統,建立起以師范教育為主,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以及技校、職工學校等多層次的教育機構體系。同時,他改良或革新育嬰堂、養濟院、棲流所等傳統善堂善會,創興盲啞學校、殘廢院、貧民工場、博物苑等近代新型的慈善公益機構,在南通構筑了一個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公益組織體系。
譯文:Zhang Jian (1853—1926), also named Ji Zhi, his alternative name is Se An, was from Haimen of Jiangsu. He was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 was famous for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es, education, and charitie. He set up cotton mills in Tongzhou in 1895, and formed the Da Sheng Enterprise Group and the system of Salt reclamatio in 1922. Then he set up a multi-leve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system focusing on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include kindergarten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schools, professional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he improved or innovatived the Foundling House, Nursery House, Refuge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arity institutions. He also set up a Municipal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 an Asylum for the disabled. The Poor Factory and Museum and other moder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He built a moder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system in Nantong.
博物館介紹信息為了能讓游客更全面、詳細地了解文化背景,往往會逐字逐句翻譯大篇幅的段落,致使讀者難以看清要點。例3選自中華慈善博物館慈善人物展區,所有信息密密麻麻地展示在一個板塊里,容易讓讀者喪失閱讀動機。因此,根據“讀者第一”原則,譯者在翻譯大段信息時需通讀原文,然后采用編譯的方式,刪繁就簡,使讀者掌握主要信息即可。
改譯:Zhang Jian (1853—1926), also known as Jizhi and Se’an, was from Haimen of Nantong city. He was a zhuangyuan (the candidate ranking top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resided by the emper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nown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education, and philanthropy. He renovated traditional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and established a modern charity system in Nantong.
改譯后詞數不到原來的一半,展示在介紹牌上能方便讀者閱讀。譯者采用編譯策略,只保留最重要的信息,即張謇的狀元身份及張謇是南通近代慈善事業的奠基人。同時,“狀元”的翻譯摒棄了傳統譯法the number one scholar,采用音譯加注譯法。傳統譯法將其身份譯成學者,翻譯不夠準確,原因是狀元是殿試第一名,身份依然是考生。音譯法是傳播本土文化的最佳方法,符合文化詞匯翻譯的異化原則。如果異化的翻譯能讓讀者對該文化詞匯感興趣,自然會下功夫去理解該詞的來龍去脈,同時音譯法也使得譯文簡潔,方便記憶,有助于該詞的傳播與接受。原譯文中還有三處明顯的拼寫錯誤,將慈善譯為charitie,開墾譯為reclamatio,革新譯為innovatived,新譯文已將其修改。最終改譯的譯文同時兼顧了“真實性第一”與“讀者第一”原則。
音譯,顧名思義,是用一種文字符號(如拉丁字母)來表示另一種文字系統的文字符號(如漢字)的過程或結果(袁青,2009),具有填空補缺、保持源語文化特色、增加目標語詞匯量、實現功能對等等作用。音譯法適用于漢語專有名詞、譯入語缺乏高等值度的文化詞匯、概念空缺詞匯的翻譯,可以保留文化特色,簡化翻譯過程,避免直譯產生的誤解和歧義。音譯時的加注可以提供額外信息,有利于提高準確性與直觀性,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文化傳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注的前提是源語言詞匯作為展覽關鍵詞出現,而非介紹文字中的某一語言成分。例如上文的“辛亥革命”,如果作為展覽關鍵詞,則可以翻譯為“Xinhai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ed by Sun Yat-sen, which overthrew the absolute monarchy that reigned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若在句子中出現則可以翻譯為the Revolution of 1911,目的是保持譯文的簡潔,提高閱讀效率。
[例4 ]
原文:《算牖》
譯文:Suan You
該例出自南通中國珠算博物館。簡單音譯的書名讓讀者難以理解該書的主要內容,可能會使他們喪失閱讀詳細介紹信息的興趣。根據珠算博物館對該書的介紹,《算牖》是清代學者許桂林的數學著作,成書于清嘉慶辛未年,該書“取欽定《數理精蘊》,撮其切于日用者”。可見,該書內容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數學知識。“牖”本義是窗戶。若將“算牖”直譯為“算術的窗戶”,新穎有余,直觀不足。筆者認為,可以采取音譯加注的譯法,譯成Suan You (Arithmetic in Everyday Life),直接表明書本內容。如果通過注釋能讓讀者在理解之后對所述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想要進一步研究相關主題,也就實現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研究功能,對讀者個人和傳播本地文化而言都是有效的。
[例5 ]
原文:《數度衍》
譯文:Deduction of Numbers
珠算博物館陳列的《數度衍》是清代一部對“四算”進行詳細介紹并提供少量延伸閱讀的數學著作,由方中通所著。筆者認為亦可采取音譯加注法,將書名譯為Shu Du Yan (Calculation and Beyond)。該譯文勝過原來的意譯Deduction of Numbers(《數字的演繹》),因為譯者沒有注意到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四則運算,而把重點放在了“衍”字的翻譯上。
音譯加注譯法屬于異化翻譯的范疇。翻譯博物館介紹信息最重要的目的是傳播本土文化。相比歸化譯法,異化譯法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音譯加注譯法尊重了原語文化,保留了原文特色,使讀者能夠真切感受中國的歷史文化并自愿充當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從表達功能上看,音譯可以避免意譯或直譯不當導致源語文化虧損或語義不全,體現了“原作者第一”原則;加注方便理解,能激發閱讀動機,有助于特色文化的傳播,符合“讀者第一”原則。
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工具,更是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博物館作為外國游客了解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其資料的翻譯質量直接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與中國文化的推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西文化交流愈加頻繁,博物館翻譯作為一種交際性的翻譯活動,不僅具有信息傳遞的作用,更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高質量的博物館翻譯不僅能夠提升博物館的形象,還在促進文化理解與交流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不同的具體譯例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希望能為博物館文本翻譯實踐提供指導,提高翻譯質量,提升博物館形象與城市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國際游客,推動優秀的中國本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 本文系2024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博物館介紹資料的英譯研究——以南通為例”(課題編號:2024SJYB1281)的研究成果。
Newmark, P. 2001. 翻譯問題探討[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Newmark, P. 2008. The theory and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萍. 2009. 紐馬克翻譯理論淺析[J].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社科版), (3):78—81.
陳云萍, 杜萌萌. 2021. 交際翻譯理論視角下博物館外宣翻譯原則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英文網站為例[J]. 英語廣場, (4): 21—24.
方夢之. 2021. 翻譯的元策略、總策略和分策略[J]. 上海翻譯, (3): 1—6+94.
袁青. 2009. 旅游外宣資料漢英翻譯中的“譯與不譯”[J]. 長春大學學報, (7): 50—53.
張林影. 2019. 當代西方主要翻譯理論及其在問題翻譯中的應用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周建川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趙小勇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