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要素構成,這六個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其中,主題具有聯結和統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教育部,2022)。語法知識,作為語言能力的核心構件,直接影響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課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主題意義的基礎上,認識到語法形式的選擇取決于具體語境。重視在語境中呈現新的語法知識,指導學生在語境中觀察和歸納所學語法的使用場合、表達形式、基本意義、使用規則和語用功能(教育部,2022)。基于此,筆者以一節小學英語語法課為例,將語法教學融入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探索如何幫助學生在主題語境中學會運用語法知識表情達意,在使用中內化語法結構知識,深化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法教學經常處于被孤立的狀態,與單元主題意義脫離,過于聚焦語言形式。教師通常采用全盤講解或以練代講的方式,學生缺乏漸進性習得過程。筆者結合對小學英語語法課堂教學的觀察,梳理目前實際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在實際的小學英語課堂中,語法教學板塊在整個單元中往往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教師通常無法將其與單元內容進行有效關聯,不利于學生銜接單元各課時的學習。有效的語法課堂應通過精心設計的語境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輸入,引導學生真實地表達想法。
目前一些語法課堂有十分明顯的應試教學痕跡,例如讓學生死記硬背語法規則、直接給學生灌輸語法術語或規則等,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語法學習熱情大大降低。學生長久處于機械的語法教學中,往往會忽視目標語法所使用的語境,不利于他們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與運用。
部分教師會將語法教學板塊內容與單元其他內容割裂開來,活動設計多以語法練習為主,如單選題、填空題等。這種形式單一、內容反復的語法練習容易消磨學生的語法學習熱情與探索欲,也不利于他們思維品質的培養。
鑒于上述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筆者基于《課標》提出的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語法觀,嘗試在單元主題意義探究下探索小學語法教學實踐路徑,以期推動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實施。
《課標》提出主題包括三大主題范疇,即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每一范疇包含若干主題群與子主題,為教師研讀語篇、挖掘語篇的主題意義與架構、構建關聯與進階的單元主題內容提供幫助(梅德明、王薔,2022)。在輸出語法課主題任務之前,教師應以教材為抓手,有效提煉單元的主題群、擴展主題內容,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這一過程倡導教師以教材為依托,但不囿于教材,精選和重組單元學習內容,結合語法知識闡述并梳理單元主題,引導學生在新的情境中深度思考,創造性地表達對主題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單元育人價值,并在教學中逐步通過真實性的、實踐性的主題任務引領學生去體驗有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
語法教學應摒棄純粹的語言形式教學。教師要將語法教學融入真實的情境中,鼓勵學生開展基于單元主題語境的探究性活動,讓單元主題語境為學生探索語言現象提供豐富的養料。在語境的引領下,解決真實情境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錘煉他們的思維品質,啟發學生思考并形成積極的價值態度。
通過單元主題語境的有效創設,學生基本能夠初步感知語言形式。然而,初級階段的英語學習者通常不善于分析較為抽象的語法規則。因此,小學英語教學在處理語法問題時應偏重隱性教學,逐步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法意識(程曉堂,2021)。作為語言知識的一部分,語法知識直接指向學生語言技能的習得,即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與得體性。真實語境下的英語語法學習要求學生逐步感知和體會語言現象,通過合12d349a98253291485f0150bdf8eeac0作學習活動,自主發掘并總結歸納出語言形式或規則,活化運用。換言之,英語語法知識學習能夠促進現象、形式、意義和運用的有效結合。
因此,教師首先可以基于單元主題意義,通過復習和多種操練活動等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隨后,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和歸納語言規則;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語言形式中蘊涵的意義和功能并不斷強化。最終,學生能夠在教師提供的語境下活用語言知識,深刻理解語篇所在單元的主題意義。
知識遷移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語言知識的重要維度。在主題語境下,讓學生圍繞真實語境解決真實問題,即通過有層次且不脫離整體的語法活動來進行語言操練,才是語法教學的應有之義。教師可以通過融合相關主題意義的語篇來指導學生練習目標語言。活動需兼具趣味性、層次性、應用性,能夠切實促進語法教學的效果落地以及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在主題意義關聯下進行語言的遷移活動更能凸顯單元育人價值。
主題意義的延伸并不是摒棄或割裂當前單元的語境,而是學生利用語法知識所進行的知識創造性、個性化的應用。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以主題語境為鮮活的土壤,生長出對主題意義更加全面的認知和理解。主題意義的延伸不僅為實現單元育人目標提供可能,也為后續學習做好語言和思維情感鋪墊。
接下來,筆者以一節省級觀摩課為例,展示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實踐。授課內容為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中的Grammar time板塊,以及“跟上兔子”系列繪本中的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和Mother! Dear Mother!。下面,筆者將具體闡述如何依托于單元主題意義創設主題語境、聚焦語言形式、活化語言運用來開展語法教學路徑。
本單元主題范疇為“人與自然”,主題內容是有關人與動物的關系,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本單元含有八個板塊(Story time、Grammar time、Fun time、Sound time、Culture time、Cartoon time、Checkout time 和Ticking time),每一部分雖都與動物相關,但各板塊內容關聯性不強。筆者充分挖掘各板塊之間的聯系,確定了三個相互聯系并逐層深入的子主題層次。每一個子主題層次對應不同的教學目標,包含本單元的不同課時內容。這三個子主題層層遞進,直接指向單元主題意義的生成。子主題內容及課時安排見表1(吳瓊,2024)。
如表1所示,第一個層次旨在讓學生感知、理解單元主題的相關內容,初步認識單元主題意義“與動物朋友和諧相處”,即讓學生了解文本中介紹的四種動物朋友以及它們不同方面的特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知新知識、回顧舊知識,并將新舊知識建立聯系,對應Story time板塊。第二個層次是對主題意義的實踐與運用,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更多的表達方式,對應內容為Grammar time板塊、Fun time板塊、Sound time板塊、Culture time板塊和Cartoon time板塊。語法板塊位于這一層次,旨在讓學生完成第一層次的學習后能夠運用句型“… have / has …”、一般疑問句及其肯定與否定回答去談論動物朋友。第三個層次是對主題意義的進一步探索與運用,旨在讓學生形成價值態度,對應內容為Checkout time板塊、Ticking time板塊及單元復習Revision & Writing。學生在感知、運用語言的基礎上能夠形成自己的批判態度,即如何與動物朋友相處。基于上述單元層次分析,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創設遞進且連續的整體語境,引導學生感知語法現象和內容,形成語法意識,學會表達與運用,逐步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促進語言能力的長足發展。
本單元的主題為“動物朋友”。不少學生都在家中飼養寵物,且部分學生所養寵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中提及的動物。因此,教學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便于教師開展教學。授課對象為外國語學校小學五年級學生,他們正處于具象的感性思維向邏輯的理性思維的轉換階段,讓他們學會通過觀察進行總結歸納是該階段培養邏輯思維的重要方式。在已知經驗方面,學生已經能夠運用一些句型來描述動物朋友。但在描述具體內容方面,學生欠缺與單元主題有關的詞匯及表達儲備,沒有分類整理這些語言規則的意識。
基于以上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本節語法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在本節語法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使用陳述句型“… have / has …”、一般疑問句及其肯定與否定回答來談論動物朋友;
(2)借助教師提供的文本發掘更多描述動物朋友的句型;
(3)形成對動物朋友的積極態度并在實際生活中愛護動物朋友。
本節語法課包含三個主要教學步驟,旨在引導學生從感知語言現象到聚焦語言形式再到活化語言運用,進而探究單元主題意義,真正實現《課標》所提倡的“形式—意義—使用”語法觀。
(1)Step 1:創設語境,激活學生已知
上課伊始,教師在短暫的破冰問答后,用知識大比拼(pop quiz)的操練方式在“動物朋友”這一主題下明確本課時任務:評選出最受歡迎的動物朋友。這一任務有兩個目標:一是學會談論動物,二是愛護動物朋友,與動物朋友建立良好的關系。這一主題任務既體現了本節課的語言任務,又彰顯了育人內涵。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復習Story time板塊中關于動物朋友的三個維度自主總結提煉句型結構規律,形成語法意識,深刻理解所學語篇的主題意義。
[教學片段1 ]
T:Class, do you like animals? Do you know about them? Let’s do a pop quiz. If you know the answer, say it loud.
Ss: OK.
T: No. 1 … / No. 2 … / No. 3… / No. 4… / No. 5 … / No. 6…
Ss: …
T: Exactly.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your own animal friend. Then we’ll pick the most popular animal friend! But how do we talk about animals? First, let’s start from Story time. Go over Story time and find out how we can talk about animals. What can we use?
[設計意圖]
上述片段中,教師用游戲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同時,巧妙、生動地將學生引導至本節課的主題學習上來。在破冰過程中,教師介紹主題任務,鋪設指向單元主題意義的語境,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現象。
(2)Step 2:強化語言運用,內化學生所學
基于對Story time板塊的復習,教師引導學生從描述動物朋友的不同維度來呈現句型,聚焦本節課的語法形式并歸納結構,教學片段如下。
[教學片段2 ]
T: Now let’s take a close look at how to talk about animals. To talk about abilities, we use …
S1: We use “can”.
T: To talk about colours, we use …
S2: We use “… is / are …”.
T: To talk about the body part, we use …
S3: “… have / has …”.
T: But when can we use “have” or “has”?
S4: For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we use “has”. Otherwise, we use “have”.
T: Great! You know the rules. But how can we ask about the body parts?
…
[設計意圖]
上述片段中,教師先通過Story time 板塊語篇復習,引導學生回顧描述動物的若干方面,指導學生總結、歸納描述動物的特征要用到的句型,并鼓勵學生進行表達,接著過渡到本單元的語法規則,并加以講解和運用。
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時并未脫離語境。在對語篇句型進行總結和歸納后,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對目標句型進行操練運用。例如,通過吟唱操練陳述句型“… have / has …”,通過結對子猜謎游戲操練一般疑問句及其肯定與否定回答。基于繪本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中出現的動物朋友,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語法規則進行綜合練習(見圖1)。發現式學習和歸納式多維運用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目標語言及語境意義的理解和掌握。
(3)Step 3:探究主題意義,發散學生思維
本節課中,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深入探索是逐步實現的。在設計評選最佳動物朋友任務時,教師沒有囿于文本,而是進一步結合繪本Mother! Dear Mother!引導學生從中發掘更多可以用來描述動物的句型,發散學生思維,實現主題意義探究和語法知識運用的雙向目標。
[教學片段3 ]
T: Through Story time and 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 we learned and practiced these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animal friends. Do you remember this book? Can you find some useful words and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more animals? Let’s go over this book and find them out.
Ss: … have / has … (The giraffe has a long neck.)
… look(s) … (She looks a little bit funny.)
… can … (Mother butterfly can fly beautifully.)
… be like … (Mother elephant is like a giant.)
… look(s) like … (The tadpole does not look like his mother.)
...
T: We learn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animals in many ways. Actually we can also use these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plants / humans / …
[設計意圖]
上述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拓展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在處理并操練相關句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并歸納描述動物的句型,為完成任務豐富語言表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實現從探究目標句型到掌握并使用更多描述動物句型的轉變。這種將主題意義探究與語言學習融合的開放式輸出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學生評選出最佳動物朋友后,教師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語言,認識到本節課所歸納的句型并不局限于描述動物朋友,還可以用來描述人和植物等(見圖2)。由此可見,在主題意義下開展語法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圍繞主題意義提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實現語法、語用和語境的整合。
本文以一節語法觀摩課為例,探索基于主題意義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實踐并嘗試提出可行路徑。教師在分析單元內容的基礎上,確定主題意義的探究方向,創設連續的單元語境,引領學生感知語言內容。學生在聚焦語言形式的實踐中,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在遷移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基于單元主題意義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語言形式、理解目標語言并創造性地表達,實現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為實現課程育人目標奠定基礎。
程曉堂. 2021. 核心素養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 [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梅德明, 王薔.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吳瓊. 2024. 主題意義視域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與思考[J]. 江蘇教育, (1): 68—72.
吳瓊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教師,高級教師,南京市英語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