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學習不僅是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也是他們磨煉意志、陶冶情操、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質的過程。“雙減”政策強調提高學校育人水平和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然而,以往常見的作業形式,如單純地聽錄音、朗讀、抄寫單詞等,往往缺乏挑戰性和創造性,可能會削弱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致使作業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因此,筆者嘗試探索創意作業設計,作為實現英語教學提質增效的有效延伸。
筆者在剛接手所在班級教學工作時,通過調研發現,該班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興趣不高。盡管有些學生在學習上投入了不少努力,但效果仍不理想。經過觀察,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聽力方面沒有做到“聽準”,因此在口語表達時不夠準確,發音不夠標準。此外,學生在詞匯掌握方面也存在不足,影響了整體的學習效果。
為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筆者結合自己的英語學習經驗展開思考。筆者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但長期苦于找不到自己的學習方法,這種困境直到中學才逐漸改善。然而,在熟練掌握英語后,卻也淡忘了初學英語時所遇到的種種障礙。因此,筆者又嘗試學習第二外語,通過重新接觸和學習一種語言來深刻體會學生外語學習的困難所在。
通過學習第二外語,筆者發現語言學習的關鍵在于三點:聽、說、背。首先,“聽”就是要多聽原音,培養語感。“說”意味著要大膽地大聲說出來,不要害羞,要敢于說,不怕犯錯。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練習,我們才能發現并糾正錯誤,逐漸提高口語水平。此外,朗讀也有助于加深對所讀內容的記憶,從而促進語言學習。“背”指背單詞、背句子。但背誦講究方法,單詞要結合發音規律記憶,句子則需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不能死記硬背。在語言學習中,這三點都需要堅持不懈,不能偷懶。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總之,學習沒有捷徑,必須要下苦功夫。
在教學中,筆者致力于將聽、說、背的學習經驗教授給學生。然而,課上教學時間有限,一堂課只有40分鐘,其中用于聽、說、背的練習時間更為有限,顯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學生還需要在課外進行大量的練習,這就涉及作業布置。然而,教師往往難以有效監控課外作業的實施效果,而家長也并不一定能夠有效監督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例如,曾有學生家長在家長會后交流時和筆者提到,孩子在家朗讀課文總是很小聲,家長聽不清也聽不懂,無法判斷孩子是否讀得準確。這就導致作業促學實效得不到保障。為此,筆者嘗試進行創意作業設計,兼顧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作業質量的整體提升。
通過網絡平臺布置跟讀單詞和句子的聽說作業能夠幫助教師有效監控學生的聽讀作業完成情況,也減輕了家長的監督負擔。在線作業對學生發音的準確性、音量、流利度等都有標準化的診斷和反饋,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為鼓勵學生提高作業完成質量,筆者還設置了獎勵機制,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類作業有助于學生口語水平的整體提高。
解決了聽說學習問題后,接下來可以在背誦方面進行提高和訓練。學生往往對背單詞感到壓力很大。為了緩解他們的焦慮,筆者嘗試使用“象形單詞”策略改進詞匯背誦形式。以單詞eye為例,在課堂教學環節,筆者首先在黑板上寫下eye這個單詞,請學生思考看到這個單詞會聯想到什么,并引導他們讀出單詞。接下來,筆者繼續在eye外面畫一個圈。有學生興奮地說:“老師,這兩個e像眼睛,y像鼻子。”筆者回應道:“對,漢字中有象形文字,我們可以把這種能通過形象聯想記憶的單詞當作英文中的‘象形文字’。”這樣的聯想記憶法作為一種有趣的記憶輔助工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容易記住單詞。進而筆者鼓勵學生自行聯想更多的“象形單詞”,并通過小組討論和課后作業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學生對這項創意作業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不再像以往那樣對背單詞感到厭煩。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思考如何設計單詞的聯想方式,所提交的作業成果也令筆者感到驚喜。
通過完成不同形式的作業,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然而,個別學生的英語發音仍然帶有“中式英語”的特點。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讓每位學生準備一面小鏡子,先仔細觀察教師發音時的口型和舌位,再進行發音練習,照鏡子對比自己的口型和舌位。這種對比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自主發現并改進自己的發音問題,迅速提高發音準確性。學生聽得準、讀得對,加上平時在語音和詞匯學習中的積累,他們拼讀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
盡管在教學上取得了一些小進步,但筆者并未因此而自滿,而是繼續探索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筆者深知,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主動學習,無需教師和家長的催促和監督。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如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英語兒歌、原版動畫片,以及適合高年級的英語流行歌曲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并不在課上播放這些多媒體素材,而是在課間播放,學生自愿觀看,教師不做要求。這樣的做法旨在引導學生開展無意識學習。例如,在教授二年級學生學習關于一周七天的英文表達前,筆者提前一周播放了相關視頻。以往沒有提前播放這些資料時,學生往往會對短時間內學習這類復雜且易混淆的詞匯感到困難和厭煩。但有了趣味視頻的鋪墊,等到正式授課時,許多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內容。可見,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英語創意作業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確定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和創造,以個性化的方式表現主題。這類作業有助于知識鞏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同時有助于多元智能的開發。在完成創意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都有能力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語言學習中獲得樂趣和自信,由此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作業設計實效,從而實現英語教學的提質增效,切實落實課程育人價值,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待教師有效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學習能力。期待更多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開拓新天地,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造更好的環境。
趙萬玲 北京市櫻花園實驗學校英語教師,一級教師,朝陽區英語學科骨干教師,英語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