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2024“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辦,主題為“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發展新機遇”。會議再一次向世界昭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共享發展機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同時也堅定地強調了中國獨立自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改革開放已經持續46年,倏忽半個世紀。這一基本國策,既是立足于對和平發展成為世界潮流、全球化不斷擴展與深入的大勢判斷,也是結合自身歷史經驗作出的莊重的現代化路徑選擇。
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掃除體制障礙,提高效率、效益,強化現代理念,鞏固規則共識,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發展環境,釋放社會活力,澎湃社會創造力;唯有擴大開放,才能接觸先進,感受壓力,激揚起追趕與超越的熱情,精準把握時代走向與需求,互為機遇,共創共享,一起塑造更好的未來。中國人相信,改革開放是一種吸納,也是一種謙容;是一種接受,也是一種提供;是一種利己,也是一種利他。
46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產業不斷壯大,科技不斷突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也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全世界也從中國擁抱全球化中受益。中國不斷強調開放中的相互依存,不斷堅定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路徑選擇,持續彰顯文明互鑒、美美與共的文化理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胸懷也就因之更加明確而開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行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已經持續11年的“一帶一路”實踐,是這一理念的行動落實,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生動呈現。
近代以來,中國在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和殖民的時代受盡欺凌,民族復興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集體向往,勢不可擋。也正因為經受過強權侵凌、群狼撕咬的時代苦難,“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華倫理法則,在今天的中國就更加被擇善固執。中國殷切地期望能與世界人民一起共同繁榮,共享福祉,同登善境。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一直都是中國開展國際交往的初心,今天更在條件支持下邁向現實。
然而,要讀懂中國,還應當了解,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不可動搖的決心,也是不可妥協的底線,不會屈服于任何外部壓力。一方面這是中國的歷史經驗使然。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還是當下所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這一決心的結果。不能獨立自主之際,便是任人宰割之時。另一方面是世界歷史的經驗使然。無論是主動放棄獨立自主,還是被迫無法獨立自主,但凡不能自立自強的國家,要么被現代化、全球化排擠,始終不得其門而入,要么獲得有限的經濟發展機會,卻成為政治侏儒,受制于人,淪為附庸,無法完全掌控自身命運。
一個不尊重獨立自主的世界,最終形成的必然是等級森嚴的主從結構,這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同理想、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所能屈從的結果。尊重所有國家的獨立自主,才能期待一個平等、公正、自由、繁榮的未來。
當下的世界還遠遠稱不上平等、公正,控制與反控制,打壓與反打壓,路漫漫其修遠。在以軍事為后盾的土地殖民遠去之后,更加隱秘的意識形態殖民、科技殖民、經濟殖民還在滋長與深化,基于最先進科技領域的霸權行為日益肆無忌憚。然而,縱有千鈞重壓,中國的胸懷不會閉縮,決心不會動搖。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讀懂中國并不艱難。不要忘記,當我們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中國以外的部分;而今天,對全球話語中的世界來說,中國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