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入互聯網至今已經30年了,從信息生產的角度,現在能夠總結出它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一些小范圍高質量的網站出現,第一批進入的人在其中分享資源、理性辯論,展現了初期互聯網精神,公共領域被想象成一個展示意見、交換想法,達成共識的市場。
第二個階段,移動互聯網廣泛普及,高度商業化、大平臺化,規模擴大,用戶量激增,流量主導。
第三個階段,戰場化,不以達成共識為目的,人們在這里吶喊、集結、廝殺。
第四個階段,去功能的垃圾場化,大量的生產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生產什么。
以新聞生產為例。今天很多的新聞機構,在增殖的邏輯下,從為了新聞而生產,變成為了生產而新聞。
美國學者丹尼爾·布爾斯廷的名著《幻象》討論過這一問題。這本書是在1962年寫的。當時他發現,美國的新聞生產出現了變異。記者為了配合每天都要生產新聞的機制,但是又沒有那么多有意義的新聞發生,于是便四處尋找爆點,憑空制造很多“新聞”,它們不是真正的新聞,只是人工合成的新鮮事,是“偽事件”。
他發現,偽事件的特征是:它們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人的計劃或安排引起;安排這一事件主要是為了被報道或者被再現,所以事情發生的方式都是為了報道和再現的媒體方便;它與所處情境的現實基礎之間的關系十分模糊;它的目的是成為一則自我實現的預言。
現實中,偽事件比自然事件更抓人眼球:因為它更戲劇化;它本身就是為傳播而策劃,所以更易傳播;可以隨心所欲的重復,從而加深讀者印象;需要花錢策劃,所以人被利益驅動去擴大傳播;它更容易被理解;它的社交屬性更強,更適合討論,提供了公共話語;能夠迅速催生其他偽事件。
布爾斯廷看到,就是這些東西,充斥四周,吸引了人的注意力,淹沒了人的經驗。而它們完全不重要,只不過是記者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保住自己的權力而生產的東西罷了。但造成的結果極其有害,即公民們應該知道的信息和他們實際知道的信息之間越來越不對稱。
我突然想起這部經典,是因為最近國內一位媒體人告訴我,他所在的單位,正在進行新媒體轉型。為此,成立了新媒體部門,過去的老媒體人自動轉為新媒體人,制作短視頻新聞成為了中心工作。一個人一個月的任務量是生產至少120條短視頻,相當于每天4條。
似乎很多吧,但這種任務量,相比于他去考察的另一家單位,180條,已經少很多了。并且他發現,盡管員工們叫苦連天,但每人每月還是能生產出200多條短視頻。他的部門制作短視頻的有7個人,3個賬號,每個月要生產3000多條。而這,僅僅是一個地方媒體一個部門的生產量。
現在,他們正在想辦法四處學習AI技能,以應用于工作中,如果在未來更廣泛和熟練地使用AI工具,生產的速度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一個地方的局部就是整體的縮影。在這個我們又愛又恨的互聯網空間里,每天有多少東西正在被生產?而它們又有必要被生產嗎?對于不想丟掉工作的人來說,制作這些短視頻給他們提供了必要的工資,但是他們生產得愈多,對于消費的人,他們想要獲得有效信息和知識的困難就愈大,高質量信息被淹沒在一片廣闊無垠、彼此沒有秩序關聯的垃圾場中,需要花費更多的技巧和時間去翻找才能獲得。
而這又將拉開科技熟練者和垃圾消費者、有清晰自我意識和無知無覺者之間的距離。未來的冤大頭,將是那些在消費一個產品上所花的時間,比生產它的時間更長的人,因為別人在當垃圾生產,你卻在當精糧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