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的生活,不斷產生與人聯系的日常。習慣與外界的觸碰之后,我們時而會想要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由此進行自我觀察、自我修復、自我關愛,從而在自己的身上,感知到一絲絲力量。
本期“后窗”誠邀大家分享“我和我的故事”,可能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可能只是單純自己做一件事……這些時刻,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與自己的溝通,也是一門重要課題。

起床后我看了一眼溫度計,16.5℃。走到書桌邊,平時看書時鋪的棉布塊顯得那么單薄,于是我起念換塊厚些的。從抽屜里找出兩個手織布卷,一種紅綠細條紋作為正面,一種米白純色作為反面。分別裁下約50cm×40cm 的布塊,又找出壓縮棉裁好夾在中間。
從正反兩面做兩種絎縫:正面用紅色奧林巴斯刺子繡線,繡出六組數量不一的小三角。它們隨意散落分布,好像小魚兒在綿密的水波中朝同一方向游去;反面用了白色繡線,以三種不同圖案呈棋格狀分布。沒有預先想好這些圖案,只是在針穿入布面的當下,隨心走出短小線跡。
一邊縫,一邊看了紀錄片《蒙古草原,天氣晴》。這期間媽媽來視頻電話,我邊縫邊聽媽媽講她怎樣做米粉,不覺縫好這個書墊竟用去了三四個小時。把書放在這塊棉墊上試用,為書感覺到溫暖,好像它也有了自己的小床,鋪著棉嘟嘟的褥子。翻看書時,不會感覺到桌墊的涼了。縫個冬季書墊,這件想到便立馬去做的小事,用去我的半天時間,但想想它要在北方長達四個多月的冬天里陪我度過,一針一線,不急不躁地將它縫就,是uVFPW0a4edU51s4i0HIxXRURwsXrYKUIKTbZbSfPbR4=值得的。
每天跪坐在椅子上看書,突然想到,我每天的動作是這樣一個循環吧:折疊身體—打開書頁—合上書頁—打開身體。在打開身體后與再次折疊身體之間,是擇菜,揉面,煮湯,是窗邊小立、伏地長叩、信筆涂鴉。畫下了自己折疊身體的模樣,又把她繡在布上,縫成一個春秋適用的夾書墊。這樣,我會在看書時,偶爾目光旁落,看到此刻的自己。
舍末

不是打工人,還是一個大三學生。圖是我宿舍桌面。從小到大,我幾乎無法完成任何一件對別人來說稀松平常的事,逃避、沒有恒心是我的常態。我方方面面與理想的自己背道而馳,過去做錯的事無法改變,未來可以堅持改變的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堅持。紀錄片《園林》里有一句是“圍墻之內是花園”,于是有天我心血來潮,在自己壘起的圍墻般的自我中,布置了一個能貼近理想自我的心靈秘境。那以后,生活發生了小改變—桌面再沒有過去雜物堆成山的情況。確實是細微的變化,但總能讓人心懷期待。
11428
前段時間我也曾陷入這種低能量狀態,后來感覺這樣一直下去不是辦法,所以主動打破這種狀態,我的方法是:做一件跟平時不一樣的事,且一定要馬上執行,無論這件事有多小。比如我是一個每天三點一線的大學生,這種日子讓我感到乏味提不起興趣又不知道自己得做什么。有一刻我突然靈光一現想到戶外曬太陽,所以下一秒立馬下單了一把露營椅,隔天就搬著椅子在學校找了一處喜歡的角落,安安靜靜曬太陽背單詞學口語。到現在我已經堅持一周了,每天都感覺很充實很安心,感覺能量正在慢慢被召回。
——竹筍(讀微信公眾號文章《高學歷,低能量,一個26 歲女孩的崩盤》)
作為偏關人,讀罷此文,心潮澎湃的同時不免感慨萬千。我的家鄉實在太小太窮,但踏實肯干是刻在代代人的基因里的。小時候一刮風就黃沙漫天,但幾十年過去,漫山遍野的土黃色被蒼綠代替,“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童年記憶終于還是一去不復返了,縣容縣貌煥然一新,處處干凈整潔。很榮幸有機會能讓大家看見,歡迎大家來偏關玩。
——Tim(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山西忻州,扭轉乾坤》)
我曾經在煤礦井下干了快一年,每次在井下會認真戴上防護口罩,口罩里的墊片特意多加了幾片,雖然會呼吸更難,但求個心安,只有吃“班中餐”時才會摘下來。老工人們卻對此不以為意,有的甚至作業時也不戴。這種疾病的預防還是不夠普及。
——momo(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塵肺病,捕獲90 后》)
關于麥琳的事情,作為路人最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從麥琳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問題,增加對世界的更多維度的理解,而不是浩浩蕩蕩發起獵巫運動,在網上聲討。從綜藝里她整晚不睡覺、抽煙等細節,都能看出她“病”得很嚴重,我們真的需要多一點“看見”和耐心。
——冠蓋綠藤與鉑珠(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圍觀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