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金稅四期”的上線,我國稅務管理正式進入大數據時代。在此背景下,市場對稅務會計人才的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對高職院校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提出了挑戰。本文結合“金稅四期”背景下對稅務會計工作的新要求,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稅務會計課程的現狀和問題,從完善課程培養目標,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構建智慧型實訓體系等方面提出《稅務會計》課程改革的思考。
[關鍵詞]金稅四期;高職院校;稅務會計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隨著“金稅四期”上線,我國稅務正式從“以票管稅”向“以數治稅”轉型升級。大數據時代搭載著“金稅四期”,在稅務會計領域正在進行一場勢不可擋的信息革命。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稅務會計工作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儲備數字化稅務人才是企業在數字化時代實現合理、合法、合規納稅的基礎,這也對高職院校稅務會計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對課程進行改革,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稅務人才。
1 “金稅四期”背景下稅務會計人員面臨的挑戰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指出加快推進智慧稅務建設、穩步實施發票電子化改革、深化稅收大數據共享應用,全面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同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王軍在金磚國家稅務局長會議中宣布,我國金稅工程四期建設正式啟動實施。2021年我國建成全國統一的電子發票服務平臺,2022年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王軍在第三屆“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論壇上發言表示,金稅四期將在2022年底基本開發完成。2023年1月20日,陜西、重慶、青島、大連、天津等5個省市稅務局發布公告,經國家稅務總局同意,決定自2023年1月28日起,開展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試點工作。與“金稅三期”時以核查發票為重心的稅務管理思路不同,“金稅四期”將企業非稅業務納入監管,與多部門、銀行等參與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借助大數據技術,為每一個納稅人的全業務流程的“數據畫像”,稅務部門通過畫像準確定位納稅人的涉稅風險點,進而針對風險點進行“按圖索驥”的稅務稽查,較之以往的發票核查,整個稅務管理工作更加準確、高效、現代化,“金稅四期”實現了從“以票管稅”到“以數治稅”的轉型升級。同時,金稅工程的迭代升級,勢必會推動企業開展稅務信息化建設,進而對企業的稅務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思維意識和能力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1]。
1.1 精通稅務會計技能的專業型人才
在“金稅四期”背景下,企業行為更加透明化,此舉大大提高了企業稅務工作的試錯成本,稅務會計的事前籌劃和事中控制監督的職能更加重要,也對稅務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稅務會計人員要掌握扎實的稅務專業知識,準確記錄并報送企業涉稅信息,并運用專業知識對企業經營數據進行評價;精通我國財稅政策,實時了解我國稅收政策的變化,為企業設計合理有效的稅務籌劃方案,降低企業稅務違規風險和稅收負擔[2]。
1.2 具備數商意識的數字化人才
“金稅四期”開啟了我國稅務管理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已深刻地影響了財稅領域。在這一背景下,代表一個人數據素養的數商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包括一個人對數據認識、理解和應用的綜合評價。有專家學者針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會計數商這一概念,也就是對會計人員在數據獲取、分析和決策等能力素養的綜合評價。稅務會計人員面對“以數治稅”的“金稅四期”,數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稅務會計人員不能僅僅是涉稅數據的歸集者,更應該是數據的挖掘者,甚至是價值的創造者。新時代的稅務會計人員要具備數據思維,要在紛繁復雜的稅務數據中,挖掘關鍵信息,運用財稅知識進行專業分析,實現為數據賦能。
1.3 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財務機器人、財務共享中心等智慧財務工具已經逐漸成為會計人員的重要工具,而“金稅四期”的上線,必然伴隨著企業稅務信息化建設。同時,在以數據信息為核心的“金稅四期”時代,保護企業信息安全,提防信息泄露事故,成為稅務會計人員的重要職責。因此,稅務會計人員不能僅僅是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者,更應向智能稅務系統建設者和維護者轉型,這要求企業稅務會計團隊需具備懂得稅務會計知識與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企業稅務信息化建設和維護。
2 當前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課程教學目標:重稅務會計,輕綜合素養
高等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名稱在2021年變更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專業名稱的變化體現了會計專業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其專業課程培養目標應在傳統目標基礎上適應大數據時代的人才需求。稅務會計作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一直以來以培養掌握稅務會計知識的學生為目標,并進行入大數據思維和稅務信息化工具建設維護技能的培養,培養目標并沒有緊跟“金稅四期”對稅務人才的需求,導致整個課程培養體系難以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無法滿足新財稅時代對人才的需求[3]。
2.2 課堂教學內容:重稅額計算,輕數據分析
目前,會計人員通過智能財稅工具處理日常財稅業務已成為常態,傳統的人工核算已逐步被智能財稅工具替代。伴隨著“金稅四期”的開發,人才市場出現了企業稅務風險分析、大數據統計分析、大數據稅務預警等崗位需求,這意味著技術的變革帶來了稅務會計崗位的巨變,財稅工作的重心已從傳統的核算、報稅轉移至規劃、分析,稅務從業人員必須具備數據挖掘、分析能力。然而當前高職稅務會計課程以各稅種應納稅額計算為重點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學習稅法法規、記憶計算規則、練習稅額計算是稅務會計課程的日常,教學重點沒有體現人才市場新需求,進而導致學生培養脫離社會需要,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發展需求。
2.3 課堂教學方法:重理論講授,輕實踐鍛煉
稅務會計課程集理論性與實操性于一身,理論性在于稅法知識是技能學習的重要內容,實操性在于應用技能處理涉稅實務。目前,高職稅務會計理論傳授多以傳統課堂為主,講授稅種知識,組織學生練習習題,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加上本就枯燥的稅法理論,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傳統課堂講授缺乏實踐應用,即便為學生配備了大數據學習內容,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大數據思維,難以發揮課程價值。
2.4 課程實訓資源:重會計賬務,輕稅務分析
稅務會計課程非常強調實踐技能,高職院校一般會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設置20~30課時的實訓課程,讓學生在實訓室操作仿真實訓軟件,鍛煉學生稅務會計技能,因此實訓資源是稅務會計教學的重要載體。目前,大部分稅務會計實訓案例以生產企業為主,內容雖全面,但其稅務處理模式不具備普適性,與高職學生就業方向匹配度較低。
在實訓體系建設方面,會計賬務是重點實訓模塊,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寫分錄、記賬本上,然而這部分工作在實務中已逐步被智能財務工具所替代,大大降低了會計賬務模塊訓練的必要性。為緊跟財稅信息化步伐,高職院校實訓軟件逐漸更新為智慧型的財稅實訓軟件,但部分院校受限于昂貴的軟件價格和龐大的后期維護資金,會傾向于購買綜合性更強的會計實訓軟件,于是稅務會計實訓就成了財務會計實訓中的一個模塊,存在著針對性不強、涉稅流程不全、缺少稅務大數據模塊等缺點,使稅務會計實訓效果大打折扣[4]。
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是培養一線稅務從業人員的重要主體,但當前高職稅務會計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配套實訓資源等都相對傳統,與數據賦能的新技術背景下的稅務會計工作新形勢不符,難以培養出滿足時代需求的數字化稅務人才。
3 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3.1 完善課程培養目標
高職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向就業,因此企業對大數據與會計畢業生的能力需求是確定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高職稅務會計課程因其面向的是一線稅務人員的培養,因此課程更加注重學生處理企業涉稅實務的能力,在日益數據化的稅務環境下,高職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還應具備數據挖掘分析能力和信息化稅務工具應用能力,以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飛速發展趨勢?;诙悇諘嫻ぷ髂芰Φ囊?,稅務會計課程培養目標應兼顧專業知識、數據思維、信息化工具應用,培養學生的稅務會計綜合技能,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明確未來的工作導向。在專業知識傳授中,讓學生掌握稅務會計理論知識,讓學生具備稅額計算等傳統涉稅業務處理能力,提高學生納稅籌劃的能力;在數據思維培育中,以項目案例和實訓資源為載體,鍛煉學生對稅務大數據的采集、挖掘和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透過數據發現稅務風險和價值,提高學生的稅務風險預警和管理能力;在信息化工具應用學習中,通過智慧型實訓資源的仿真操作,使學生掌握新型財稅工具的應用技能,提升學生信息化工具應用能力。
3.2 豐富教學內容
當前的時代背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科技引領管理創新,針對這種新變化,需要大量理論功底深厚、專業素質較高、專業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參與經濟管理。不同于本科會計專業對稅務會計知識的全面、深入、專業教學,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最需要的是畢業即上崗、實踐能力強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這也是引領高職院校學校做好職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應以企業稅務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為落腳點,在稅額核算、納稅申報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稅務大數據分析、稅務風險分析預警、電子發票等內容,提高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通過涉稅業務全流程、全節點的講授訓練,讓學生建立對稅務會計這一工作崗位職責的基本認知,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5]。
3.3 創新教學考核方法
稅務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重點在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單一的理論講授無法滿足這一教學要求。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真實的稅務案例導入知識學習,以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整個課程學習中,通過稅務大數據案例分析,加強對Excel、Python等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利用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這一特點,讓稅務大數據學習真正走入課堂。課程的考核評價,應改革傳統考核以卷面考核為主的形式,采用能覆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學習時間段的動態綜合評價,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對每個學生的增值評價。在考核內容上應盡量體現“真業務、實操作”,圍繞涉稅業務全流程進行考核評價。
3.4 構建智慧型稅務實訓體系
實踐能力培養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條件。稅務會計作為一門實操性較強的課程,構建智慧型稅務實訓體系是稅務會計課程的重要內容,智慧型稅務實訓體系應分為校內校外兩部分,校內實訓體系以仿真實訓軟件操作為主,而校外實訓體系則以崗位實習為主。高職院校購入智慧型稅務實訓軟件是構建校內實訓體系的基礎,主動對接“1+X”考試,配備電子發票、財務機器人、大數據分析平臺等新型財務工具。智慧型稅務實訓體系實現稅務會計學習與操作的仿真,同時通過對新型財務工具的使用,將稅務大數據分析落到實處。高職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在校外實訓過程中,了解真實的實踐工作環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稅務會計工作的崗位職責,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構建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智慧型稅務實訓體系,將稅務會計課程從課堂延伸至實際工作崗位,真正培養數智化稅務會計人才[6]。
4 結語
高職稅務會計人才培養是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金稅四期”上線,其實是大數據時代對高職稅務會計人才培養的一次挑戰,但挑戰同時也蘊含著機遇。高職院校對稅務會計人才的培養應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從高職學生學情特點出發,結合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契合財稅行業發展態勢,穩步推進教學改革,做好稅務會計課程培養的動態優化,培養新時代高職稅務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海雯. “大智云移區”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探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7):77-82.
[2]吳玉梅,張衛國,陳利. “大智移云”下會計人才數商塑造[J]. 財會月刊,2020(7):81-85.
[3]蘇鈺雅. “互聯網+”環境下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 財會學習,2019(16):199-200.
[4]李斯佳,章君. “大智移云” 時代高職會計教育的“困”與“解”——從新發展理念視角[J]. 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20,22(4):60-65.
[5]李桂芹,楊悅,孫金剛,等. “大智移云區物”背景下重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究[J]. 當代會計,2021(3):169-171.
[6]蘇子,楊鑫,黃月云. 智能財稅時代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思考[J]. 兩岸職業教育,2023,26(1):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