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作為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主要因素,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全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發揮關鍵在于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活化轉向,增強教師話語權和避免社會環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消解。而對校園文化的關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活化轉向的現實基礎,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的內在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以校園文化為基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是有科學邏輯的。
[關鍵詞]校園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邏輯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發展的歷程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精華所在,它反映的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內涵,影響著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存在狀態,以及未來發展的價值選擇。因此,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生價值能力的判斷和選擇,優良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蘊含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科學邏輯。
一、優良的校園文化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轉向的現實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活化轉向要求立足于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現實功能。校園文化作為影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生活化的價值訴求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到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形成,校園文化承載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構建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正向的價值需求,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形成了教育的合力,避免了校園環境的糟粕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實施的消解。另一方面,校園文化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提供了生活化的素材需求,從學生生活的文化環境中挖掘教育素材,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轉向,彰顯的是一種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價值訴求和實現育人效果的實踐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能夠將知識符號與價值概念賦予鮮活的生活內涵,使師生在生活的氛圍中通過有效的互動,實現思想共識、價值認同和情感提升[1]。校園文化作為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精神內涵,不是教師或者學生個體實踐的結果,而是教師和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經過多方主體相互互動所形成的,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價值規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生活化的轉向強調將校園文化作為思政課育人環境的重要載體,將整個教學過程與學生所生活成長的校園生活進行良性互動,避免因校園文化缺失或者“失語”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力求實現在校園文化的場域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主體之間的價值互動,既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灌輸,也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絕對順從,教師所進行的是以知識為載體的價值影響,而這種價值影響不是在“真空”中進行,而是要與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相互動,把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教師講授的價值世界相統一起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的轉向正是基于學生的生活世界所進行的生活化轉向。
校園文化是由學生群體參與弘揚和繼承下來的一種獨特文化,代表的是這所學校所有學生和學校價值理念的一種主張,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與學生實際緊密聯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的轉向要求教學話語要對學生生活話語進行關照、教材轉換要與學生實際相聯系、教學環節要與學生生活相貼近,而校園文化正好滿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轉向的這種現實需要。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黨和國家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職責,需要從大學生的價值構建過程中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共同的價值理念,具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功能,并且這種價值引導具有基礎性和隱藏性的特點,能夠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當前,面對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復雜社會環境,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盡管黨和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引導,但因其學生接收信息的多元性,依然充斥著一些消解思政課效果的錯誤思潮,迫切需要用思政課來進行正確引導。然而,因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理論講授“不深”“不透”“不活”的現象,還存在就理論說理論,就概念說概念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所教授的理論難以在學生中引起共鳴。如何有效破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提升的關鍵。
二、校園文化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的掌握關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目的實現,以校園文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話語權是尊重學生生活實際、尊重學生認知和接受習慣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的掌握不能脫離學生的話語習慣,應該是在獲得學生認可和尊重的前提下提升其言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力、教學語言的影響力、教師人格示范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創造、表達、設置、傳播和運用一定的話語來影響和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權利與權力[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作為思政課教師完整準確表達自己教學內容、進行價值引導的權利,關乎思政課教師能否在思政課教學中牢牢掌握課堂主導權,關乎思政課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話語“權利”不是脫離學生實際的自圓其說,而是需要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態度等進行關照,校園文化來源于師生的長期互動,也為現實的師生互動提供價值規范和價值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話語“權利”正是基于雙方互動的結果而形成,也成為新構建起來的師生互動的基礎和前提。而話語“權力”則是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和性質來看的,彰顯的不是一種“控制權”而是“主導權”,體現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話語”和“權力”的關系。它不表現于誰對誰的控制,卻意味著發言權掌握在手里的問題,是思政課教師開展思政課教學、進行價值引導和對錯誤思想進行批判的“權力”,盡管這種“權力”具有隱蔽性,然而它在教學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喪失這種“權力”,就可能意味著教師失去對課堂的把控,失去對話語的掌握,失去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管理。思政課教師的這種“權力”不是來源于教師身份,而是基于自身能力水平的體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之所以能夠進行思政課教學,關鍵在于其接受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掌握、理解、表達、運用是其權力的來源,因此,能否將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是維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的根本。
從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境遇來看,教師話語權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元文化思潮對一元主導思想的沖擊、教師教學語言的單調乏味,教師主體因素的不當介入對其話語的消解都是影響教師話語權的原因,但是從學生角度來看,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學話語與學生話語之間的相互隔離所導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旗幟鮮明進行剖析和批判。[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權,實質上就是教師根據具體的環境和學生實際對教材話語的解讀和再創造,是一種具有生活化、多樣化、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形式,要增強教師話語影響力便不能忽視學生話語的語言習慣和學生的接受習慣。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往往是結合自身經驗、思想觀念、切身利益并聯系社會現實進行比較和檢驗的過程,其接受的動力來源于自身發展的需要,而其接受的方式則是從自己話語范疇中去理解教師話語,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進行的知識內化和知識重構,所以思政課教師話語的建立和運用應該是立足于尊重和接受學生的話語方式和話語習慣,并以學生習慣的接受方式進行話語轉化,減少因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在表達、接受方式上的不同而造成的話語代溝。學生因其生活方式、交往習慣和接受心理的不同,與教師之間存在著話語上的代溝。這種代溝容易導致學生在對教學內容的感知上、理解上和接受上不能很好地同教師產生共鳴,造成學生“聽不懂”的現象。因此,如何使教師話語同學生話語產生共鳴,增強教師話語的影響力,避免教師教學話語的 “失效”和學生對教師話語的“漠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話權的關鍵所在。如何破解這一問題,關鍵在于使教師話語表達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貼近大學生實際和貼近大學生對象,充分關照學生主體,將理論化的教材內容進行生活化轉向,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更加鮮活、更加“接地氣”。而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充分尊重和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需要把對學生生活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了解建立在對校園文化了解的基礎上。
三、校園文化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發揮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4]”校園文化的建設其主要價值在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的各種載體中去,以先進的文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應對國內外多元文化、思潮,以及各種價值觀的沖擊,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使命和目標使然。校園文化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文化環境,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學生在校園中長期生活和學習,潛移默化地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上是相互吻合的。一方面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直接作用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載體,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能夠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形成合力,共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目標。從校園文化對人的思想影響來看,校園文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優良的校園文化具有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資源包括教育主體資源和教學環境資源,優良的校園文化不僅承載著優良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同時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使呈現在校園里的各種資源能夠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起到促進作用。優良的校園文化資源是校園環境中各主體的共同價值呈現,是凝聚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的精神紐帶,能夠使不同的教師主體在價值追求上達成一致,尤其是其他課程的教師。因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話語方式不同,其他課程中很難滲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雖然注重學生的“成才”教育,但忽視了學生的“成人”教育,以至于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發揮。校園文化的整合功能正是基于這種現象的存在,能夠使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外的教育主體,從校園文化的感染中,逐漸從以知識為目標的“成才”教育轉到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成人”教育上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第二,優良的校園文化具有引導學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功能。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沃土,在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規范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對受到多元文化沖擊的大學生思想形成正確的引導作用,成為抵御新時期高校腐朽落后思想的武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保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得以彰顯。從學生群體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是學生群體共同心理特征的一種顯現,在學生交往中發揮著正向的引導作用,優良的校園文化能夠使學生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追求,形成相互的積極影響,個別消極思想的影響或者與校園文化相悖的價值主張會在校園文化的影響中逐漸減弱和糾正。通過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滲透到活動中去,使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第二課堂。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它能夠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結合起來,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合力,確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的發揮。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校園文化為基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是有其科學邏輯的,無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轉向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問題,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被多元思想消解的問題,都需要回歸到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對象存在狀態的思考軌道上來,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的實施、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對校園文化進行充分關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王永友.關于校園文化建設向文化型校園發展的思考: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7-60.
作者簡介:馬殿師(1995— ),男,回族,云南昭通人,昭通衛生職業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