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我國全面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各地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浙江省樂清市根據政策導向、區域特點和現實需求,系統建構“5 + 2 + N”共育生態圈,積極探索區域“三時空、三主體、三情境”下的協同育人模式。通過多彩校園課程主導,錘煉關鍵能力;通過家庭元素跟進,涵養必備品格;通過多元社會力量支持,推進“五育”融合。三方協作共育的實踐探索,有效促進了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5 + 2 + N”共育生態圈;家校社協同育人;縣域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2025年)》都明確指出,要健全與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這表明,家校社協同育人成為人們的共識。在此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門紛紛響應,推出家校社協同育人質量提高計劃,建立健全相關機制。那么,如何從縣域層面構建中小學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圈?浙江省樂清市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一、厘清“三主體”的教育職能,構建協同共育模式
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的有機結合,三者在協同互動中以學生為重要“他者”,懷有共同的“利他”目標,給學生帶來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教育支持,形成協同互助的教育機制,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與選擇。家校社三方中,家庭是以血緣為基礎、具有情感紐帶的社會單元,是孩子的情感、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培養的起點;學校是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在知識傳遞、技能訓練、智力發展和素養形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是基于共同的生活和互動而形成的包括物質生活、文化、習俗、社會組織和政治等要素的集合體,是孩子接觸廣闊世界、鍛煉實踐能力的平臺。在教育過程中,若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家校社三個教育主體的作用,需要學校教育發揮主體作用,并對社會教育進行篩選,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在教育場景逐漸多元的當下,家庭和社會已經成為校園之外學習發生的重要場所,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已經成為教育的新生態。
基于此,樂清市根據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不同場域的不同教育樣態,構建了區域“5 + 2 + N”協同共育模式,創設了系列教育課程,旨在突破家校社協同育人困境,建立家校社協同組織機制,促進家校社組織規范運作,使三個教育主體的功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5 + 2 + N”共育模式是指建立在“三時空、三主體、三情境”下的家校社協同組織機制。“三時空”,指在校5天學習日,在家2天周末日,N天放假日;“三主體”,即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情境”,分別指以學校教育為主架構的育人基礎課程群和以家庭為主架構的育人參與課程群,以及以社會為主架構的育人發展課程群。這一設計體現了兩個方面的邏輯聯系:一是社會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要求和影響,二是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密切協作與有機結合。
就區域現狀整體而言,家庭教育觀念比較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家長參與氛圍,教育功利思想突出,社會支持系統不夠完善,社區資源還沒有充分服務于學校教育。推進“5 + 2 + N”協同共育模式,可以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促進家長參與,形成三方教育主體的閉環發展和交互共生。
二、探索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打造協同共育課程群
基于共育生態圈的構想,建設并實施“5 + 2 + N”三主體協同育人課程群,形成學校主導、家庭配合、社會支持的良好區域教育生態,是家校社共同的愿景和責任。加強家校社協同共育,有助于各方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發展方向,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支持和服務,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知識、情感、價值觀、技能都得到培養。“5 + 2 + N”課程群的“三時空、三主體、三情境”共育生態圈結構以學習日、周末日、放假日為基本維度,設計了系列基礎性、參與性和發展性活動,開發了學校體育、藝術、勞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促進家庭教育的科學助力,尋求社會力量的有力支持,對學生進行時間維度的引領和管理,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施路徑的多維架構,既側重體現不同時空、不同情境中不同的教育主體,又注重三個時空環境里三方主體的各自功能和協作任務。
三、整合家校社教育合力,實現協同共育課程的價值
1. “5”:研發多彩校本課程,錘煉關鍵能力
“5”指學生在校5天的學習日。在校學習日的校本課程聚焦學生的心理健康,涉及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知、壓力應對等方面,學生從中可以學會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調整自己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課程的形式多樣化,包括講座、工作坊、角色扮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在閱讀、研學、勞動和實踐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課程研發過程中,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十五小學建立“心理閱讀書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自信,健全人格;開發“實踐勞動基地”,使學生感受勞動和收獲帶來的快樂,提高勞動能力;打造“文化研學基地”,提高學生的研學能力,通過表達交流,溝通互助,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成立“職業體驗基地”,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職業體驗,尋找價值認同,嘗試人生規劃,培養堅毅品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校本共育課程要求創建豐富多樣、個性化的教育場景,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守護學生身心健康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學校需要研制并提供安全、和諧、生動的課程資源,使學生安心學習,行為良好,人際關系和諧,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例如,浙江省樂清市虹橋職業技術學校以“端午節勞動實踐”為主題設計了種紅豆杉、縫制花朵、煮面條和制作香包四個任務。勞動實踐不僅拉近了親子關系,還將企業與社區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形成公益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
2.“2”:跟進更多家庭元素,涵養必備品格
“2”指學生在家2天的周末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組織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隊伍,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養,鼓勵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目的是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周期。作為社會基石的家庭,承載著培養下一代的首站重任和全程使命,對于孩子的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需要增強家長深層的參與意識,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而很多家長對學校管理望而卻步,更多的是作為學校的支持者、配合者和志愿服務者,對于學校管理的決策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則存在認知漏洞。如何在周末2天為教育注入更多家庭元素,更好地涵養青少年的必備品格,是協同共育需要探討的重要因素。在“2”的時空維度里,學校和社會要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導,包括實施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對此,浙江省樂清市實施了以下策略。一是架構區域化家長課程。家長是共育生態圈中的重要主體,其教育能力和協同育人意識的提高能使社會不同的利益主體受益。在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同時,圍繞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系統架構區域化家長課程十分必要。二是設計家庭教育課程群。根據每個家庭中家長與孩子的相處實際,學校設計了家庭教育課程群,指導家長珍惜與孩子相處的周末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彼此交流互動,不斷激勵鼓舞,突出家庭參與的活動項目,強化家庭成員的責任,調整優化家庭發展計劃,在建設家庭共同體過程中,共同謀劃家庭發展的愿景。三是通過“家庭發展交流會”“家風家訓講座學習”“名家專題分享”“勞動成果分享”“家庭共讀一本書”等專題活動,進行尊重與謙遜、誠信與正直、責任感與擔當、勤奮與努力、感恩與奉獻等品質的培養,為孩子提供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使孩子未來不僅能夠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更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梁。
3.“N”:整合多元社會力量,推進“五育”融合
“N”指學生N天的放假日。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的自然融合,需要立足本土優勢,整合多元社會力量,依托社會支持,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既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又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浙江省樂清市設計了基于本土特色的“五育”融合課程框架,如圖1所示。
德育方面,通過體現地方歷史文化、社會習俗和道德規范的課程,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遺址,或者邀請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課堂,分享他們的技藝和故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例如,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第一小學聯合兄弟學校開展了“‘橋’見虹橋,‘橋’見未來”項目活動,與文化站聯動,文化站為多個項目活動提供實踐場地。學生參觀了文化記憶展廳,見證了地方發展歷史,對家鄉厚重的歷史、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贊嘆不已,爭先恐后地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一場實地探究活動,成就了一場“不忘根本、創造未來”的美好探索之旅。又如,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鎮琯頭小學的資源十分豐富。一是所在村具有紅色文化、軍事文化、驛路文化、津渡文化、運河文化、僑鄉文化、詩詞文化七大地域文化;二是學校旁邊的工業園區有眾多知名企業,具有濃厚的溫商文化氛圍;三是在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校利用這三方面的資源優勢,打造了學校、村社、企業和家鄉四大陣地,在寒暑假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看家鄉、說家鄉、愛家鄉”活動課程,獲得了社會力量的充分支持。
智育方面,結合本土的自然資源和產業特色,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STEM課程;通過實地考察、實踐操作等方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本土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融入學科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假期組織學生走進企業,深入實驗室、自動化車間,近距離了解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精密機械,感受各類高新技術,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體育方面,利用本土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戶外體育活動。例如,浙江省樂清市芙蓉鎮雁湖希望小學開設了登山、徒步等課程,浙江省樂清市實驗小學濱海校區開設了帆船、游泳等課程。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冒險精神。另外,地方節日特色也為體育項目提供了思路。例如,浙江省樂清市雁蕩山學生實踐學校以龍舟為特色,開展家校社協同共育體系化實踐研究,每年暑假組織開展龍舟項目式學習,家長、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龍舟訓練活動,讓家校社協同共育落到實處。
美育方面,積極開展引導學生欣賞和創作本土藝術作品的校本課程,如民間繪畫、音樂、舞蹈等。通過這些校本藝術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例如,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象東社區的細紋刻紙和黃楊木雕產業頗具規模,多所學校在假期組織研學活動,了解這兩種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欣賞作品的藝術價值,體會工藝人員的辛勤勞動。在數字化時代,讓學生珍視和傳承這些傳統工藝,也是時代賦予家校社共育的責任。
勞動教育方面,結合本土的農業、手工業等產業特色開設勞動實踐課程,充分利用假期給學生更多參與和體驗勞動的機會。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竹節人》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能充分體驗課文中對竹節人的描述,浙江省樂清市大荊鎮智仁小學利用周末和暑假分小組開展了制作竹節人的實踐任務,由家長帶領孩子到山上砍竹子,木工老師指導學生用鋸子等工具分解竹子。該校每次布置假期家務勞動時都會提供指導手冊,如讓家長和孩子用學校勞動基地種植的土豆分小組制作土豆美食;還有“小鬼當家”活動,孩子與媽媽進行一天的角色互換,體驗生活。又如,浙江省樂清市育英學校依托傳統節日開展系列勞動實踐,在清明節學習做清明餅、端午節學習包粽子、中秋節組織制作月餅等,系列化活動深受社會和家長好評。
總之,浙江省樂清市系統規劃和實施“5 + 2 + N”共育生態圈行動,在守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有力推動了區域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展現出越來越多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亮點和特色。
參考文獻:
[1]邵曉楓,鄭少飛. 新形勢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點、價值與機制[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5):82-90.
[2]李江楠. 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價值定位、現實困境與紓解路徑[J]. 教育導刊,2024(4):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