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農村社會出現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現實問題亟須解決。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經營是改善當下農業格局、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能夠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合作、監督、激勵和農產品標準化、質量安全追溯等問題,是農業生產經營的最佳組織形式,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農場經營的現實條件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然而,在當前農村發展中,大量青年農民離開農村流向城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鄉村人口50 992萬,比1995年(峰值85 947萬)減少34 955萬。農村人口大量進城的同時,導致農村勞動力減少。“離鄉潮”現象帶來的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是農村人口的老齡化,要持續穩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不僅要關注“是否有人種地”的問題,更要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
家庭農場是指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轉土地,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土地集中整合,改善當前農業生產中土地細碎化、低效率問題,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發展,是符合鄉村振興戰略和土地高效集中利用政策方針的發展模式。2013年《中國農業銀行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貸款管理方法(試行)》,首次出臺對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專項辦法,推動了家庭農場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2014年《農業部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家庭農場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導。截至2020年,全國家庭農場數量超100萬個,經營約1 200萬公頃土地,河南省家庭農場數量增加至12 000多個,共經營173 333.3公頃土地;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全國家庭農場超過390萬個,河南省家庭農場將近26萬家。隨著家庭農場數量的顯著增長,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朝氣和活力。
二、適度規模農場的典型——上海松江區李春風家庭農場
李春風家庭農場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成立于2007年。2007年年底,松江區探索發展規模在6.67~10公頃的糧食家庭農場。李春風的父親返鄉創業,成為全區第一批家庭農場主,承包了7.8公頃土地。2012年,父親退休后,李春風接過了家庭農場的接力棒,成為當時全區最年輕的家庭農場主。在李春風經營家庭農場期間,農場規模增加到28.67公頃。2011年,李春風開始探索“種糧+養豬”相結合的經營模式,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家庭農場。2013年,他與本村4戶家庭農場建立農機互助小組,主要為本村100多公頃土地提供農機服務。2015年,他創辦“上海萬群糧食專業合作社”。2016年,他開始注重品牌建設,注冊“李春風”牌大米商標。李春風家庭農場逐漸發展成為集品牌稻米綠色生產、生豬飼養和現代農機服務“三位一體”的家庭農場,并配置4臺拖拉機、1臺收割機、1臺精量穴直播機、1臺植保機。2019年,李春風家庭農場大米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農場大米年總產量在2.4萬公斤,凈收入約40萬元;生豬總出欄1 500余頭,凈收入約12萬元;提供農機服務凈收入約5萬元。
2012年,李春風接手家庭農場之后,不再僅注重傳統的農作物生產,而是開始探索高效、高產、高收益的發展路徑。一是實行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在農田旁邊建設約500頭規模的養豬場,并配備現代化通風降溫和糞尿收集利用設施,實現每年出欄2.5批次1 250頭豬。同時,豬糞尿還田后,化肥施用量減少30%,長期下來,土壤質量變好,收益也越來越高。二是適當延伸產業鏈條。從“賣稻谷”走向“賣大米”。2015年,李春風創辦“上海萬群糧食專業合作社”,并入選為“松江大米”品牌指定銷售點。三是注重品牌建設,提升產業效益。2016年,李春風農場注冊“李春風”牌大米商標,2019年2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
李春風經營家庭農場中關鍵是沒有沿襲傳統農業生產,而是向現代農業生產轉變,專注經營領域。同時,李春風家庭農場并沒有像美國農場一樣一味追求大規模,而是將規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適度規模下以家庭勞動力為主,進行精細化的經營管理,通過創建自有品牌建立自然信譽。
三、家庭農場經營的“四化”理念
(一)經營規模:適度化
我國的國情特征具有自身獨特性,不同于美國等國家。家庭農場經營的規模也并非越大越好。相反,我國家庭農場經營要走適度規模經營路徑。2013年,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家庭農場調查工作的通知》指出:“從事糧食作物的家庭農場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一年兩熟制地區的土地經營面積達50畝以上,一年一熟制地區的土地經營面積達100畝以上。”2014年《河南省示范家庭農場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強調:“土地流轉年限不少于5年,從事糧油生產土地面積集中連片200畝以上,設施蔬菜在50畝以上或露地蔬菜在100畝以上。”但實際情況下,適度規模并無特定的標準,因個人、產業、區域等情況的差異而不同,保持地權能穩定、地價可接受、資金能承受、管理無壓力即可。大多數家庭農場出現經營壓力都是因為規模過大。因此,家庭農場的規模要能夠匹配管理水平、家庭勞動力情況以及產業特點,走“求穩”的發展路線。
(二)農場管理:精細化
農場管理的精細化是指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入微的管理和控制,以提高效率和產量。財務管理上要精打細算、財盡其用、物盡其用,在用工、成本、農資采購、農機使用管理方面強化核算意識,做到“斤斤計較”。生產管理上,要做到精耕細作、地盡其用、地盡其利,進行最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提高土地生產率。比如“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稻蝦共作、稻漁共作等可實現地盡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糧。此外,積極采用設施農業、CSA精致農業等現代技術,充分利用勞動力富裕的優勢,使農場收益最大化。運營管理上,要精益求精、人盡其用、才盡其能,制定關鍵環節作業標準和用工標準,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三)經營定位:專業化
家庭農場的專業化經營定位是提高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專業化意味著在特定領域深耕細作,形成特色和優勢。專業化未必是單一產品,強調的是圍繞核心產品的系列化深耕。專業化強調核心業務、核心技術、核心市場、核心盈利點,強調“術業有專攻”“一招鮮”,強調對“工匠精神”的追求。“干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才能技巧化、精細化、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系列化。專業化經營不僅能夠提升家庭農場的市場競爭力,還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四)產業發展:融合化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家庭農場的持續發展要注重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不僅包括種植養殖,而且要發展農產品加工與流通、開發休閑農業等多種功能,通過三產融合,拓展功能鏈,拓展農業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休閑功能、康養功能等“新”功能。
四、結語
“小而精”的家庭農場是發展方向。“小”指規模適度,客觀上受限于農地資源和農地制度(糧食種植應走服務規模化的道路);“精”指專業、精細、融合,客觀上受限于農業盈利少的特征。提高收益率必須延長產業鏈,挖掘多功能,融入新創意,以“小而精”模式經營家庭農場,向投入、管理、創意要效益,在“求穩”前提下,在做精做細基礎上,圍繞核心產品推動產業升級。
[責任編輯:李偉杰]
作者簡介:趙翠萍(1971—),女,河南長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技術經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