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耕作制度、土壤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小麥莖基腐病、玉米南方銹病、花生白絹病、棉鈴蟲、甜菜夜蛾、薊馬等重大病蟲害頻發、重發,嚴重影響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要樹立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理念,以產出高效、產品優質、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為導向,覆蓋作物生產的全過程,集成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及科學用藥等技術措施,確保作物安全生產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播種前
(一)深翻改土
作物種植前深翻土壤,一般深耕30~35厘米,連作田連續旋耕2~3年后深翻1次,降低田間病蟲基數。根腐病、青枯病等土傳病害嚴重發生區,宜1~2年深翻1次。同時,增施腐熟的有機肥、有益菌肥或土壤調理劑等。一般每公頃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15 000~30 000公斤,平衡植物營養,提高植株抗性;施用土壤調理劑或改良劑,改善土壤酸堿性,減輕病害發生;增施有益菌肥或微生物菌劑,改善土壤微生物的菌落結構,形成有益微生物優勢群落,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對作物的侵害。
(二)合理輪作
作物生產必須做到合理安排茬口,實行輪作倒茬。合理輪作除可調節地力外,還能減少病蟲害發生,特別是對寡食性和單食性害蟲及寄主范圍較小的病原生物所引起的病害效果更為顯著。如在小麥-玉米周年兩熟種植區,宜實施小麥-花生或小麥-大豆等種植模式輪作倒茬。病蟲輕發生地塊,實行3~5年輪作1次;重發生地塊實行2~3年輪作1次,以有效減少土壤中病蟲基數。隨著集約化農業的發展,輪作越來越困難,可通過組織協調,合理規劃作物布局,進行大范圍、有計劃地輪作。
(三)選種抗(耐)病蟲品種
在作物播種或種植前,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土壤類型、作物種類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當地種植和生長的抗(耐)病蟲品種,以此來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這是最經濟實惠、效果最好的一項措施。
(四)種子處理一體化防病蟲
目前,種子處理已成為防治作物病蟲害的有效措施,也是減藥增產的良好途徑。播種前,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殺蟲劑、殺菌劑或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拌種或種子包衣,一方面可直接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防止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或土傳病害對種苗的侵害,提高出苗率;另一方面,藥劑通過內吸作用進入種子,后隨種子萌發生長到達地上部植株中,可有效防治莖基腐病、紋枯病、蚜蟲等苗期病蟲害,確保幼苗健康生長。
二、生長期管理
(一)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播種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間,盡量使作物易受病蟲危害的時期與某些病蟲的發生、傳播等時期錯開,以有效避免病蟲危害。如小麥適當晚播可減輕全蝕病的侵染與危害;玉米適時晚播可減輕粗縮病的發生危害;花生適時晚播可降低白絹病的發病率。作物種植過密,田間郁閉度大,通風透光性差,會增加染病概率,故要合理密植。
(二)規范生長期肥水管理
許多病蟲的危害與植株的亞健康狀態有關,當植株衰弱時,病菌易于侵入衰弱的活組織;營養失調也使植株抵抗力減弱。規范作物生長期的肥水管理,提高植株免疫力或耐病力,這是抵御病蟲害的基礎。應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期的營養需求進行合理追肥。可根據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采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適時適量規范灌水;田間應溝渠配套,灌排通暢,雨后及時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
(三)清潔田園
許多病蟲常年定居田間,及時清除農田中的病蟲源至關重要。播種前,徹底清除田間殘留的作物秸稈、病殘體及周邊的雜草等,鏟除病蟲寄主;作物生長期,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蟲株,對病田用的農機具、工具及時消毒,避免病蟲擴散;收獲后,及時對病蟲株殘體集中深埋;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塊,避免秸稈還田。
(四)生長期病蟲精準防控
農藥的合理使用是病蟲害精準防控的根本保障。第一,根據不同的防治對象和農藥種類,選用合適的農藥品種,做到對癥下藥。第二,根據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和作物最易受病蟲危害期,掌握施藥的關鍵時期。一般情況下,如防治害蟲要治早治小;防治病害要在發病初期施藥;除草劑一般在作物播種前或播后苗前施用,苗后除草一定要施用選擇性較強的除草劑品種。第三,按照農藥的推薦劑量施用,不可隨意增大或降低用藥量。藥量不夠,達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易造成浪費,且長此以往容易使病蟲產生抗藥性,形成年年防治年年災的惡性循環;用藥量過大,雖能殺死病蟲,但不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還會引起作物藥害,并且造成農產品和生態環境中的農藥殘留。第四,根據害蟲的危害特點或生活習性,選用適宜的施藥方式。如蚜蟲、紅蜘蛛等主要在葉背危害,噴藥時應以葉背為主或施用內吸性殺蟲劑,或選用霧化效果好的噴頭;薊馬因有畏光習性,白天多藏匿于植株下部或土壤表面甚至土壤縫隙里,陰天、早晨、傍晚和夜間才到植物表面活動。因此,應黃昏時噴藥,且打勻、打透,并注意向地面噴霧。第五,合理混用和輪換用藥。一般來說,合理混用就是把作用機制不同的兩種以上的藥劑混合施用,輪換用藥就是把作用機制不同的兩種以上的藥劑交替施用。合理混用除可提高防治效果、擴大防治對象、減少施藥次數外,還可延緩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發展速度。輪換用藥是克服和延緩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的有效途徑。
農藥的安全使用要做到對農作物安全、對農產品安全、對天敵安全、對施藥環境安全和對施藥人員安全。一要嚴格按照我國對農藥禁用、限用規定使用農藥。二要選擇適合藥劑,嚴格按標簽說明使用,避免在作物生長敏感期使用、避免在天氣惡劣時使用,提升施藥技術和水平,避免發生藥害。三要在施藥時嚴格控制單位面積用藥量、濃度和收獲前最后1次施藥日期,執行好安全間隔期,嚴防農藥殘留。四要從生態學觀點出發,施藥時注意選擇農藥的劑型、使用方法、施藥次數、施藥量和施藥時間,或選用選擇性農藥,保護和利用天敵,充分發揮自然控害作用。五要注意施藥的環境,如光照、氣溫、空氣濕度、風雨、土壤酸堿性等對藥效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避免在炎熱高溫條件下施藥。六要注意施藥時戴口罩和手套,穿長袖上衣和長褲,禁止頂風作業、抽煙、吃東西,噴霧器具和管道等不能有滲漏,噴完藥后及時用肥皂或洗衣粉清洗手腳和臉等外露部分,并采取及時漱口等措施保護施藥人員安全。
目前,理化誘控技術已成為害蟲綠色防控的一項重要技術。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殺蟲燈、粘蟲板、性誘劑和食誘劑等誘殺害蟲。
三、科學收獲
作物生產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收獲。作物成熟后要及時收獲,減少種子損傷;盡快曬干,妥善貯藏,防止病蟲侵害。
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防控不能僅僅依賴化學農藥,應將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多項綠色防控技術和措施貫穿于作物生產的全過程,才能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和作物的安全生產,確保農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 麗]
作者簡介:周琳(1971—),女,河南南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農藥與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