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集市作為中國鄉村市場的重要形式之一,已經深深嵌入鄉村社會,成為鄉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功能發揮的重要載體。基于對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鄉村集市發展優勢的梳理,考察整理臨淇鎮鄉村集市發展取得的成績及面臨的問題,從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提升鄉村集市產品價值、打造鄉村特色文旅3個方面,探索以鄉村集市為抓手孕育鄉村振興新動能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集市;臨淇鎮;群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在鄉村,群眾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持續性地聚集并進行商品交易,就形成了“鄉村集市”。將鄉村集市置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視角下研究,對促進鄉村特色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推動鄉村集市規范化持續化特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臨淇鎮發展鄉村集市的優勢
(一)區位優勢明顯,輻射范圍廣
臨淇鎮地處林州市最南端,因臨近淇河而得名。該鎮系鄭州市、新鄉市進入林州的門戶,與山西省陵川縣相鄰,東臨鶴壁市市區、淇縣,南毗新鄉市衛輝市,西接新鄉市輝縣市,素有“雞鳴五縣”之稱,自古就是溝通兩省五縣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臨淇鎮南、西、北三面環山,南邊為太行山余脈淇山,西邊是南太行,北邊是林慮山余脈九龍山和萬泉山,東邊是淇河,再往東是淇山成子嶺等。從地形來看,臨淇鎮屬于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小盆地。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方圓40公里的中心鎮,多年來吸引周邊縣市、鄉鎮村民趕集、趕廟會、參加物資交流會等活動,輻射人口超過50萬。
(二)高速公路與國道交織,交通便捷
鶴輝高速、沿太行高速(在建)橫跨臨淇鎮南部、西部12個村莊,有萬泉湖站和占元站兩個出入口。鶴輝高速建設里程約61公里,其中臨淇鎮境內11.3公里,從新鄉市輝縣市方向經臨淇鎮6個村,在西張村南坡自然村有高速出入口——萬泉湖站,于2022年12月26日正式通車。沿太行高速途經臨淇鎮5個村,長7.5公里,在梨林村與范輝高速銜接,在荒莊村有占元站高速出入口。342國道與234國道交會于臨淇鎮孔峪村。342國道呈東西方向,途經臨淇鎮9個村;234國道在臨淇鎮境內經過孔峪、邢掌等村。除高速公路和國道外,臨淇鎮鄉道、村道網絡交通和鎮區環路互聯互通,構成了連接城鄉、通達四方的公路網,為商業貿易、鄉村集市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二、臨淇鎮鄉村集市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臨淇鎮鄉村集市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支持鄉村集市的發展,臨淇鎮大力開展城鎮建設。為解決街道擁堵問題,先后打通西南東環路、開通商業街,將342國道(浚南公路)改線,硬化鎮區大小街道、安裝路燈等。臨淇鎮鄉村集市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一方面,方便了群眾生活,集市上豐富的商品,使群眾不用出遠門就可以購買生活用品和農業生產用品,汽車、電動車、黃金等大額消費也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就業崗位、增加了群眾收入。群眾自己做生意或者給人打工,可以在農閑之余增加收入,部分群眾通過自己創業致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臨淇鎮鄉村集市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潛在消費人口外流。人口數量在鄉村集市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集中。臨淇鎮作為林州南部重鎮,在交通、住房、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方面發展較好,成為周邊農村人口集中地之一。臨淇鎮區日常流動人口萬余人,其中非臨淇籍常住流動人口超過5 000人。但是,在周邊農村人口向臨淇鎮區集中的同時,鎮區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據統計,臨淇鎮約60%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從事建筑業。中青年群體是消費的主力軍,消費意愿高于其他群體。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青年群體外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臨淇鎮鄉村集市的發展。
第二,商品服務質量不夠高。隨著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任務的完成,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隨之帶來消費觀念的轉變,主要體現為對較高質量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比如購買衣服、家具、家電時更加注重品牌和質量,對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也有較高要求。目前,臨淇鎮集市提供的商品大多是中低端水平,餐飲、娛樂場所大多以實用型、經濟型為主,與人們的期待還有一定距離。群眾在臨淇鎮集市購買不到較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便會選擇前往林州、安陽甚至鄭州市區購買,從而造成消費外流。
第三,物流電商沖擊較大。2014年開始,臨淇鎮區開始出現快遞服務站。隨后幾年,各大快遞公司和物流行業陸續設立網點。物流電商方便了群眾生活,為群眾消費提供了多樣選擇,同時也沖擊著實體店鋪的經營。臨淇鎮的實體店鋪面臨著提升商品服務質量和把商品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雙重挑戰。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集市的路徑
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增強重點鎮集聚功能”“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在對臨淇鎮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出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提升鄉村集市產品價值、打造鄉村特色文旅等路徑發展鄉村集市,孕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一)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厚植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干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廣泛參與,是鄉村振興和發展鄉村集市的內生動力之一。群眾主體作用的彰顯,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和黨員干部的有力作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各級黨組織要履行黨章賦予的各項職責,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把各領域廣大群眾組織凝聚好。”
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以鄉村集市為依托促進鄉村振興,需要充分發揮各基層黨組織“牛鼻子”作用,以高質量黨建助推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淇鎮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認真落實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五星”支部創建精神,深入推進“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通過“五星”支部創建,進一步增強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本領、創新工作方法。鎮黨委、鎮政府于2022年爭取資金1 100萬元,對商業街進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改造后的商業街面貌煥然一新,商戶經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群眾消費環境和消費體驗明顯提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群眾是實踐主體,也是動力來源。如何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推動形成“人人關心鄉村振興、人人支持鄉村振興、人人參與鄉村振興”的生動局面,讓鄉村迸發出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征程中的必答題。臨淇鎮由商貿古鎮發展為商貿大鎮,再由商貿大鎮發展為商貿重鎮,除自身的區位優勢外,人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解決當前臨淇鎮鄉村集市發展中潛在消費人口外流、商品服務質量不高、電商物流沖擊等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群眾。將內生動力與外來助力相結合,通過政策吸引、政策優惠等措施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吸引鄉賢帶頭創業,將人口由“流”變成“留”。通過農民夜校、職業技能培訓等途徑,使群眾掌握電商、經營管理等知識,提升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讓群眾想振興、會振興、能振興。
(二)提升鄉村集市產品價值,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鄉村集市發揮著鄉村和城市之間商品連接的中介作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大的潛力和后勁在農村。要拿出更多實招硬招,提升鄉村集市產品價值,著力激活農村市場,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商品和服務水平的需求越來越高,倒逼鄉村集市從業群眾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多措并舉提升鄉村集市產品價值。一是針對當前人們對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綠色、有機的追求,可以以合作社的形式申請農副產品認證,獲得相應認證資格,確保集市上的農副產品綠色、有機、無公害,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樹立農副產品品牌,提升鄉村集市農副產品價值。二是加強產品包裝和外觀設計。富有地方特色的包裝和設計可以提高產品銷量、提升品牌辨識度、提高產品附加值。臨淇鎮的特色產品如粉條、粉皮、淇河鯽魚、老豆腐、小磨香油等,都享譽周邊。可結合不同產品屬性設計具有特色的包裝,使前來購物的人們不僅能現場品嘗到,還能帶回家和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借助電商物流、直播帶貨熱潮,改進產品生產工藝,方便物流運輸,滿足國內外各地游子和消費者的需求。三是要拓寬營銷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產品進入大眾視野還需多途徑宣傳。要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營銷,推廣宣傳鄉村集市產品。四是要積極尋求合作機會,與企業、商超合作,加強產品推廣,暢通鄉村農副產品向城市流通的渠道。
(三)立足鄉村集市文化,打造鄉村特色文旅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振興。集市文化正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集市在扮演著延續傳統集市經濟和鄉土特色文化角色的同時,不斷發揮著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引領和輻射作用。近年來,各地以鄉村集市為主建設的“文化集市”“鄉愁集市”“文旅集市”在帶動鄉村特色旅游業發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臨淇鎮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擁有豐富的古跡遺存、自然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并有許多故事與傳說流傳下來。臨淇鎮臨近的淇河被稱為“詩河”,據考證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描寫與淇河有關的詩篇有30余首。臨淇鎮南部高聳的淇山延伸向東即為云夢山,曾是中國古代第一所軍事院校,鬼谷子曾在此教授門徒。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都是他的弟子,他們當時都在這一帶活動過。臨淇鎮文化古跡遺存頗多。比如趙長城經過占元村老爺頂的輝縣市與林州市交界處,沿臨淇鎮西部鹿嶺向北綿延數十公里。臨淇鎮人才輩出。有孔峪村的萬達、萬安貴兄弟,曾任空軍司令員的李家寨村曹雙明上將,占元村“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孫占元,還有白泉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根等。以林州市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萬泉湖風景區(4A級)、淇淅河國家濕地公園、孫占元烈士故居等已成為域內外游客旅游目的地、網紅打卡地和紅色教育基地,為臨淇鎮鄉村特色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載體。
隨著鄉村集市文化功能日益凸顯,“趕集”“趕會”成為外出游子留住鄉愁的活動,并不斷吸引著熱衷“鄉村游”的城市人群。在臨淇鎮鄉村集市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綠色健康,手工藝品蘊含著風俗習慣,成為吸引游客的名片。與現代氣息濃厚、生活節奏快的城市不同,鄉村旅游的特色在于鄉愁,讓游客來到這里,通過體驗鄉村生活、品嘗鄉村特色、感受鄉村文化,從而打造鄉村特色文旅。在豐富文旅資源的基礎上,可將資源與鄉村集市文化相結合,講好鄉村發展故事,實現資源惠民、文化潤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67.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2024年1月1日)[N].人民日報,2024-02-04(001).
[責任編輯:王 麗]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2023年度調研課題(SKL-2023-129)
作者簡介:張晶晶(1988—),女,河南安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紅旗渠精神。
通信作者:郝淑靜(1989—),女,河南林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紅旗渠精神和黨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