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觀察基于主觀認知下降(SCD)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對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江西省精神病院精神康復科2022年1月—2023年11月接診的抑郁癥伴失眠患者8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n=41)與研究組(n=4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基于SCD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兩組SCD水平、抑郁焦慮程度、睡眠質量變化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后兩組主觀認知下降問卷(SCD-Q9)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lt;0.05)。干預后兩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Plt;0.05)。干預后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lt;0.05)。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92.68%)高于對照組(73.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基于SCD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抑郁癥伴失眠患者SCD、抑郁焦慮程度,明顯調節失眠狀態,并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主觀認知下降 抑郁癥 失眠 針對性護理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壓力變大,抑郁癥患者數量顯著增加,且發病年齡段更加廣泛[1]。失眠是抑郁癥非常常見的并發癥狀,若不及時實施干預,易產生抑郁-失眠-抑郁的惡性循環現象,且部分患者在抑郁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后,失眠狀態依然會持續存在[2]。伴有失眠的抑郁癥患者往往神經影像與其他患者有異,具有更嚴重的認知損害[3]。有研究表明,抑郁或焦慮與主觀認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的發生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抑郁或焦慮也是老年患者SCD進展為癡呆的因素之一[4]。SCD是指患者自我感覺認知下降但客觀認知評估無明顯異常,是近年來的熱點研究課題[5]。因此本研究選取抑郁癥伴失眠患者82例,研究基于SCD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其SCD程度、抑郁與焦慮程度、睡眠質量改善程度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西省精神病院精神康復科2022年1月—2023年11月接診的82例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6],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超過17分;符合失眠癥診斷標準[7],且匹茲堡睡眠質量(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超過10分;主觀認知下降問卷(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questionnaire 9,SCD-Q9)評分≥5分;年齡18~70歲,能進行無障礙溝通;首發并于本院初次接受治療;配合度高。排除標準:非抑郁癥導致(酒精、藥物等神經興奮物質)失眠;合并視覺、聽覺及認知功能障礙;患有重大軀體疾??;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對癥給予抗抑郁與抗失眠藥物治療,如帕羅西汀、舍曲林等。告知患者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進展,出現不適及時調整用藥。兩組均持續干預3個月。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首先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抑郁癥及失眠癥相關知識,叮囑患者謹遵醫囑用藥,告知家屬做好監督,予以充分陪伴與心理支持,患者有不適情況或病情加重盡快就醫。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其消極情緒。
1.2.2 研究組 采用基于SCD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干預。首先成立護理團隊,選取本院精神康復科主治醫師1名,護士長1名,專科護士3名,請1或2名專業心理治療師協助。干預前對團隊成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主觀認知下降相關理論知識及抑郁癥與失眠癥護理技能強化。之后由團隊成員根據相關理論制定實施方案,并根據團隊成員的年資、經驗等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及制度,明確各成員工作職責。(1)患者基本情況評估。患者入院后,首先由團隊成員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包括年齡、工作、學歷、家庭與經濟情況、既往病史及抑郁癥與失眠癥嚴重程度等,并了解患者個人經歷,初步分析患者人格特征、發病原因及中文版SCD-Q9初期評估結果,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在此階段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得患者信任,鼓勵其積極參與后續干預過程,配合治療。(2)認知。①改善患者錯誤客觀認知:采取健康宣教講座形式,1次/周,共進行4次。由團隊成員向患者講解抑郁癥及失眠癥相關知識,使患者客觀看待疾病,明確積極參與治療會有效改善自身病情。并向患者介紹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使患者有心理預期,不因不良反應繼續產生擔憂等負性情緒,需每周通過電話隨訪全面了解患者用藥情況,若有嚴重不適需盡快就醫調整用藥。團隊成員應向患者介紹以往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心。②主觀認知訓練:對患者進行認知康復訓練,2次/周,持續訓練2個月。a.記憶訓練,向患者讀出數字,令患者復述,包括正背與倒背;向患者展示1張圖片30 s,隨后讓患者復述圖片內容,1 min后再次讓患者復述圖片內容。b.注意力訓練,要求患者按照示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類符號的編碼,過程中注意評估患者執行能力。c.計算能力訓練,給患者設定情景如商場購物,讓患者計算給定商品的價格。③心理疏導:由心理治療師與護士共同參與,與患者面對面心理疏導,每2周1次,共6次。開展前成員應詳細了解患者基本資料,并保證環境安靜、溫馨具有隱私性。心理疏導過程中,成員應循循善誘,鼓勵患者說出自身詳細經歷及負性情緒的來源,認真傾聽給予正向反饋,對其思想行為表示出理解,使患者認為自身行為被接納,負性情緒得以舒緩。同時引導患者以積極心態看待任何事物,認識到自我信念的不合理之處,幫助其分析自身極端不良情緒與不合理思維的危害,使患者逐漸學會自我心理調節。(3)睡眠護理。為患者介紹睡眠相關知識及各種不同助眠方法的具體操作與注意事項,讓患者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且有效的助眠方法。指導患者合理安排學習或工作時間調整作息,午睡時間不宜過長,20~40 min最佳。選擇舒適的睡衣、床品,保證睡眠環境安靜舒適、黑暗、溫度適宜。且對于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如咖啡、茶水等攝入量不宜過多。定期叮囑患者遵醫囑服用抗失眠藥物,隨時了解患者睡眠質量,據此調整藥物用量。(4)生活及飲食等護理。對于抑郁癥伴失眠且具有主觀認知下降的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調節與適當體育鍛煉是不可或缺的。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均衡,三餐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或長期高鹽高脂等不健康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D、B12,可適當采用生酮飲食或地中海飲食。生活中指導患者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進行適當鍛煉,以有氧鍛煉為主,運動功能較好者可同時進行無氧運動。此外太極拳和八段錦也可作為年齡較大患者的鍛煉方法。團隊成員可推薦患者觀看積極正向的電影及聆聽舒緩音樂改善負性情緒,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及戶外活動。若患者情況允許并經本人同意,團隊成員應與患者家屬溝通,告知其患者的病情,使家屬認識到抑郁癥作為一種疾病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影響,鼓勵家屬在日常生活中適時安慰患者,使患者心情愉悅逐漸消除負面心理。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主觀認知下降評估:采用SCD-Q9評估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主觀認知下降程度。中文版SCD-Q9包括2個維度(記憶功能與日常活動能力)共9個條目,總分0~9分,≥5分說明存在主觀認知下降[8]。(2)抑郁、焦慮程度:采用HAMD與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分別評估患者干預前后抑郁與焦慮程度。HAMD評分與HAMA評分越高表示抑郁與焦慮越嚴重[9-10]。(3)睡眠質量:應用PSQI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此量表包含7個條目(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質量、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障礙),各項評分區間為0~3分,取總和為最終得分,得分越低表明睡眠質量越高[11]。(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調查患者或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偡?0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85分為部分滿意,85分以上為完全滿意??倽M意=部分滿意+完全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經SPSS 24.0處理。計量資料如各量表評分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如護理滿意度用率(%)表示,行字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5例,女26例,年齡20~61歲,平均(37.68±8.54)歲;學歷:小學及以下7例,初中10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4例;病程12~34個月,平均(23.69±4.13)個月。研究組,男17例,女24例,年齡21~63歲,平均(36.94±8.05)歲;學歷:小學及以下8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大專及以上13例;病程14~35個月,平均(24.13±3.85)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主觀認知下降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CD-Q9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SCD-Q9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3 兩組抑郁、焦慮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HAMD、HA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HAMD、HAMA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4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PSQI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92.68%)高于對照組(73.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513,P=0.019),見表4。
3 討論
抑郁癥發病后會出現情緒低落、語言動作減少、思維遲滯、食欲不振等癥狀,且很多患者伴有失眠癥及主觀認知下降等[12],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輕生、自殺等危害生命安全的想法,因此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并采取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干預措施[13]。目前對于抑郁癥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雖然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容易復發且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也會給患者帶來負性情緒[14],故需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每例患者為核心,充分考慮患者自身基本情況、病情及需求,通過認知訓練、心理疏導、睡眠護理等措施幫助患者改善其抑郁、焦慮程度及失眠狀態[15-16]。本研究采用基于SCD的針對性護理干預,證實其對于抑郁癥伴失眠患者認知功能、睡眠質量等的正向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SCD-Q9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說明本研究中對患者進行規律性認知訓練,能有效幫助患者改善其主觀認知下降。有相關研究證實認知訓練是改善患者認知障礙的有效手段[17]。干預后兩組HAMD、HAMA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Plt;0.05),這表明基于SCD的針對性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程度,從而控制病情,原因在于本研究基于SCD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強調基于患者性格特征、病情程度、SCD評估結果實施干預措施針對性改善其認知水平,如多元化措施改善患者錯誤客觀認知,通過記憶訓練、注意力訓練、計算能力訓練以改善主觀認知水平,并配合個體化強化心理疏導、生活及飲食等護理等措施實現減輕患者抑郁程度。這與相關研究結論相符,均通過針對性護理干預有效調節患者抑郁癥狀[18-19]。干預后兩組PSQI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lt;0.05),證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于改善睡眠質量效果顯著,原因在于干預過程中對不同患者采取適宜的助眠方法及其他睡眠護理干預,且會定期關注患者睡眠狀態以做出針對性調整,從而使患者睡眠質量有效改善。這與龐慶利等[20]的研究相符。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92.68%)高于對照組(73.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研究組的針對性護理措施更關注患者病情進展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從認知、心理、生活等多角度實施干預,從上述結果得知干預效果顯著,使患者總滿意度大幅提升。
綜上,基于SCD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抑郁癥伴失眠患者SCD、抑郁焦慮程度、主觀認知水平以及睡眠質量,并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偉霞,席敏,陰甜甜,等.基于網絡分析的抑郁癥產生與演變預測[J].心理科學進展,2023,31(11):2129-2141.
[2]王鑫,李盛延,趙順程.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帕羅西汀、奧氮平治療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清5-HT、5-HIAA、NPY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2,21(24):2642-2646.
[3]張志蘭,張文躍,宋義勇,等.伴失眠的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及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20,30(6):401-403.
[4] XU S,REN Y F,LIU R,et al.Prevalence and progression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rural chinese older adul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Alzheimers Dis,2023,93(4):1355-1368.
[5]周璇,張雪妍,陳立.主觀認知下降老年患者網絡化認知訓練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23,38(18):121-125.
[6]沈漁郵.精神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49-454.
[7]高瑜,陳圖農,徐成,等.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人格特質的穩定性和變化性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21,31(1):42-46.
[8]郝立曉,胡笑晨,韓瓔,等.英文版主觀認知下降問卷的漢化及信效度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26):3238-3245.
[9]曹瑞想,馬輝,楊華,等.抑郁癥臨床治愈的指標及其有效性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4,47(4):212-216.
[10]王純,楚艷民,張亞林,等.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的因素結構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1,21(5):299-301.
[11]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107.
[12]呂金芝,向玉仙,王丹,等.抑郁癥嚙齒動物模型的建立及評價[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23,33(5):93-103.
[13]鄒亮,張新功,孫麗麗,等.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與舍曲林分別聯合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13):141-144.
[14]陳亞琛,楊平樂,李志遠.舍曲林聯合認知訓練對兒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效果[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3,50(5):1015-1017.
[15]阿麗婭·巴扎爾太,劉鳳麗.健康教育程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及睡眠質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21(46):321-322.
[16]蔡美玲.心理護理聯合共情護理改善產后抑郁癥產婦睡眠質量及不良情緒的臨床觀察[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2,9(7):1293-1295.
[17]李世平,王越,鄭華光.主觀認知下降的研究進展[J].中國卒中雜志,2023,18(10):1101-1114.
[18]周燕,王朋巧,邢苓.伴有失眠的抑郁癥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探討[J].心理月刊,2023,18(8):154-156.
[19]劉瑜.觀察針對性護理干預改善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的療效[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2,9(6):1085-1087.
[20]龐慶利,孟慧霞.針對性睡眠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作用[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5):88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