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步入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也應用于人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學生群體的成長、發展、意識形態等息息相關,高職院校思政教師應不斷發掘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調動大學生群體對思政課程的興趣。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工作措施,進一步探究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政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平臺日益發展成熟,并逐步深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的傳播方式。根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總量達到了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由此可見,人們已進入新媒體信息時代。隨著我國素質化教學理念的提出,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新媒體信息時代勢必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
一、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特點
(一)便捷性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基于電子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數據交換更加頻繁,交互式平臺也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們日常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群體是移動網絡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豐富各類課程設置,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來說,將枯燥的思政課程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針對性
傳統的思政教育是面向全部學生群體的普適性教育,無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針對性教育。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優勢來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一是思政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調查問卷對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目標等進行調研,再通過數據處理等方式進行分析整理,并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開展“因材施教”的思政教育。二是當代大學生群體對手機的依賴性較強,可以說手機成為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也成為其展示個人價值觀的重要平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與其在虛擬環境中進行互動交流,以此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二、新媒體時代給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減弱學生的自主研究和思考能力
當代大學生群體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時,其知識體系也帶有碎片化傳播的特征,特別是在短視頻平臺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的自主研究和思考能力逐漸減弱,對于棘手問題習慣于求助網絡。同時,碎片化傳播中長閱讀已逐漸被摒棄,短文章成為受眾的閱讀主體,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深度思考能力逐漸變弱。
(二)學生群體對海量信息難辨真假
新媒體時代,網絡海量信息涌入人們的生活中,高頻刷新的特點也讓人們應接不暇。可以說,網絡是一把懸在人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為安全埋下隱患;它帶給人們話語權的同時,也為暴力的種子制造溫床。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夠穩固,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陷入網絡“鏈接”的深淵之中。同時,網絡流行話語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解構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和規范性,使思政教育陷入瓶頸。
(三)大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受到挑戰
一是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始終保持著獵奇心理。境內外反華勢力、敵對勢力通過互聯網等媒介傳播不良視頻,企圖腐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偏差。二是新媒體時代造就了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皆有麥克風的局面。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易沖動,明辨是非能力較弱,加之網絡平臺信息真假混雜,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易在網絡平臺發布不當言論,甚至成為負面輿論的跟隨者。
(四)傳統思政教育模式與新媒體教育模式的沖突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兩者之間的沖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育方式的差異。傳統的思政教育多采用課堂教學、講座等形式,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信息傳遞效率較高,但互動性差,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新媒體教育模式則強調互動和參與,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在線教育,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更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其次,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不同。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相對固定,更新速度慢。而新媒體上各種信息、觀點層出不窮,學生可以隨時接觸到最新的知識和觀點。這使得傳統的思政教育在內容上顯得滯后,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后,教育理念的差異。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的灌輸,而新媒體教育模式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這種教育理念的差異可能導致兩者在教育目標上的沖突[2]。
三、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體時代的目標與原則
(一)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標
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標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思想引領。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其理想信念,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第二,道德培育。思政教育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公民素養,引導其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遵守社會公德,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心理健康。思政教育應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方式,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第四,綜合素質。思政教育應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其溝通協作和社會適應能力。
第五,終身學習。思政教育應激發大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培養其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3]。
通過以上目標的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旨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良好道德品質和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體時代的基本原則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大學生為主體,尊重他們的需求和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肯定他們自身的價值。
第二,與傳統教育方法相結合的原則。與傳統的教育方法相結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配合。
第三,與網絡教育形式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和網絡教育形式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通過微博、微信等微網絡平臺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發展。
第四,正面引導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黨的基本綱領,引導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挑選出有用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
第五,民主性原則。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間的平等和民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發表自己的觀點,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民主性。
這些原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創新教育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思想動態,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和問題,以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措施
(一)善用新媒體平臺豐富思政教育教學資源
高校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體,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利用網絡空間海量資源,建設思政教育網絡平臺,以貼近學生群體喜好的方式制作教學課件,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同時,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制作短小精煉的思政教育短文,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接受能力。高校還可以利用各類交互式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平臺,加強學生的關注度,收集學生的反饋,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關注熱點及時調整傳播內容和方式。
(二)加強高職院校網絡監管
由于新媒體傳播的匿名性,網絡內容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高職院校要積極拓寬網絡監管渠道。一是強化高職院校意識形態主導權,堅守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各類信息進行嚴格把關和篩選,減少負面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二是建立網絡監管體系,特別是網絡輿情、網絡安全監管制度,對內容發布、重點賬號等進行監測,建立反饋機制,加強監督與反饋同步進行。三是強化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網絡上龐雜的信息較多,大學生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檢索能力,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和數據,同時要善于借助網絡開展學習,觀看網上視頻教程以及各類型的課堂直播,真正將“互聯網+”與日常學習結合起來。
(三)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師網絡素養
作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將互聯網運用于思政教育當中,不斷提升自身運用新媒體能力;要做好思想轉變,積極地投身于新媒體技術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建立相應的效果評價機制,并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職務晉升掛鉤。組織校內新媒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織經驗交流活動,開展新媒體教學大賽,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技能。
(四)強化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高校應加強新媒體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批判性思維。這包括教授學生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等[4]。同時,教育學生不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避免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其次,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明建設。通過開展各類線上活動,如網絡征文、網絡公益等,鼓勵大學生在網絡上傳播正能量,抵制負能量,為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貢獻力量。此外,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網絡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教育學生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防范網絡詐騙、識別網絡陷阱等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保障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還能降低因網絡安全問題引發的社會風險。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從多個方面強化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新媒體價值觀和信息辨別能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網絡文明建設,并加強其網絡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通過這些措施,我們能培養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信息辨識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五)建立健全新媒體監管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建立健全新媒體監管機制是其中的重要課題。首先,高校應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規范管理。這包括制定新媒體使用規定,明確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言行準則,以及設立相應的懲處機制。同時,高校應定期對新媒體平臺進行內容審查,確保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健康、積極、向上。其次,完善新媒體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實時監測網絡輿情,及時發現并處理不良信息,防止其擴散和惡化。此外,高校應建立一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輿情監測隊伍,提高對網絡輿情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5]。再者,強化新媒體法律制度建設與執行力度。國家層面應出臺針對新媒體的法律法規,明確新媒體平臺的法律責任和義務。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律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素養,使其在享受新媒體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通過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健全新媒體監管機制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新媒體平臺的規范管理、完善新媒體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強化新媒體法律制度建設與執行力度等多方面的努力,我們能夠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新媒體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結束語
現今“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時代已不復存在,“線上+線下”課堂已成為普遍模式。同時,在奉行“內容為王”的網絡空間,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通過網絡可以提高學生的“抬頭率”“點頭率”,成為吸引學生關注的重要工具,并能夠第一時間獲得學生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以多元化方式刺激學生感官,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牛華巖.基于“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提升方法的路徑[J].經濟師,2021(1):187-188.
[2]鄺家旺,張一星.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4):52-53.
[3]房禹.自媒體嵌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J].商洛學院學報,2020,34(6):40-44.
[4]余封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鄂州大學學報,2021,28(2):21-23.
[5]蔡小鋒.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分析[J].2019(1):231-232.
作者簡介:馬兵(1982— ),男,回族,新疆伊寧人,伊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課程思政。
通訊作者:周潔茹(1994— ),女,漢族,四川宜賓人,伊犁職業技術學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