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內涵及其在當代高校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進一步探尋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徑,并在借鑒之前學者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在教育實踐中切實可行的實施方略與實施步驟。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融入能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審美素養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對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理論融入;教育實踐;審美素養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在會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但是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全方位的謀劃,為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方法到路徑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高等教育作為重要的育人工程,在今天這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追求教育藝術和教育美學的時代,有必要對讓受教育對象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接受什么樣的美育觀熏陶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索和回歸探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本體,通過對思政教育工作本身美學意蘊的探究,挖掘其本身具備的美學向度,實現思政教育的美學反思和回歸,探尋思政教育的美學路徑,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付諸實踐,不斷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在當今這個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意義重大[2]。
一、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理論闡釋
(一)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結合人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要求提出的關于人的審美教育的理論體系。其核心在于通過審美活動的參與和體驗,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全面發展應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全面提升[3]。在美育領域,這意味著應當培養個體在審美感受、審美創造和審美評價等方面的能力,通過美的享受和創造活動,實現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倡導審美活動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美的感受和創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審美活動不僅是個體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途徑,也是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美育不應該脫離實際,而應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美、創造美和傳播美。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也強調美育的人文價值和批判精神。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異化現象,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人的異化[4]。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認為,美育應該關注人的內在需要,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和批判精神,通過藝術和文化活動反思社會現實,挑戰不公正現象,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解放[5]。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基本內容是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展開的,它不僅關注個體的審美能力提升,還強調美育的社會性和實踐性,以及對人文價值的培養和批判精神的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而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對高等教育的指導意義
在高等教育領域,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指導意義首先體現在其對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視上。審美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邏輯思維、創造想象力等能力密切相關。通過審美教育,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增強對美的感知和創造力,這對于培育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強調美育要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在高等教育中,這意味著美育要與學生的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體育相融合,形成協同效應,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例如,通過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也能鍛煉身體,提高自我表達能力。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對于高等教育的指導意義還體現在其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貢獻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美育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通過美育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追求。學校在教育中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美育活動,如藝術欣賞、文化講座等,可以潛移默化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對高等教育的指導意義還表現在其對教育公平的強調。美育不應僅僅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成為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院校應致力于消除美育資源的不平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接受高品質的美育。這不僅有助于縮小教育資源的差距,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實踐的現狀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元素的應用現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美育觀雖已日顯其重并得到實際應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改進和發展之處。美育元素的應用現狀展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也暴露出結構不完整、重視程度不夠、實施方式相對單一等問題。
從課程設置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已經開始嘗試融入美育元素。一些高校在思政課中雖穿插了關于美育知識講解和審美意識的引導,比如,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理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美育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但這些內容往往以附加或選修課的形式存在,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感知還有一定的距離。
美育元素在教學方法上應用的廣泛性和深入性還有待提升。目前,一些教師嘗試通過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等方式,將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但總體來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仍占主導地位。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和美育理念的內化。
關于美育元素在教學內容上的應用,雖然有些高校嘗試結合時代主題,開展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美育,然而,這些內容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宣講,缺乏實踐性和互動性。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美、創造美的機會較少,導致美育元素的實踐應用與學生日常生活脫節。
高校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目前,能夠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美育觀進行教學的專業教師數量有限,這直接影響了美育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應用。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是提升思政課美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美育觀雖已被公認為具有重要價值,但其融入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美育教學的效果,也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
在美育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重知識輕體驗的問題。美育內容往往偏重理論講授,忽視了學生的審美實踐和體驗。課堂上,教師傾向于傳授美學理論知識,而減少了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關注。這種偏重理論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理論知識上可能有所積累,但在審美實踐和創造力方面的提升卻相對有限。
美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足,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一方面,部分高校在美育資源配置上存在不足,如專業師資力量薄弱、藝術教育設施落后等問題。另一方面,即便高校擁有較為豐富的美育資源,也常因管理不善、開發不當等問題而未得到充分利用。這些問題降低了美育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不利于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夠緊密,導致二者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各行其是”。在一些高校中,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和教學單元,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作,使得思政與美育的實踐整合受阻。這種分割狀態下的教育實踐,難以達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當前,高校學生的審美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還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隨著互聯網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學生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方式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趨勢。然而,高校美育教學常常采用一種統一化、模式化的教學方案,忽視了對學生個性化審美需求的滿足。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熱情,影響了美育教學的實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融入路徑與實踐
(一)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資源創新性的開發與應用
在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如何融入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時,我們必須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這一寶貴的理論資源進行創新性的開發與應用。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的豐富性與深邃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源泉。但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思想資源往往因缺乏創新性的開發而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深入挖掘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資源,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要對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相關思想理論進行系統的整合與重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多依賴于經典文獻的解讀,而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這一途徑已顯不足。需要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自由與美的關系等核心內容與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梳理出一套體現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體系。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還要善于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當代美育中的現實問題。
創新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資源的開發模式。傳統的文本解讀和講授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育路徑,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的內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網絡課程、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擴大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直觀的學習材料。
強調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同學科背景和專業特點的學生對美育資源的需求存在差異,因此,在資源的開發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征,結合學科知識對美育資源進行創新性整合,增強其針對性。同時,注重美育資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使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得到切實的實踐檢驗。
(二)構建融合馬克思主義美育的教育體系與教學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融入教學體系,是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構建這樣的教育體系,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個層面進行綜合設計。
課程設置方面。高校應當開設專門的馬克思主義美育課程,同時,在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美育元素。通過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將美育的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自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課程設置能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對美的全面理解和多維度的審美體驗。
教學內容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資源,結合馬克思主義美育理論,挑選適合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內容。例如,通過誦讀經典詩文、欣賞中國畫等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
教學方法方面。可以采取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可通過分析具體的美育實例,讓學生認識到美育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育話題中,形成批判性思考和獨立見解。高校還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將審美素養的提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對學生在美育活動中的表現和成果進行評價,使美育教學的效果得到實時反饋和持續改進。
結束語
本文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踐路徑探討相結合的方式,探究了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與應用方略,揭示了其對提升學生全人發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的積極作用。研究表明,創新開發美育資源、構建融合馬克思主義美育的教育體系是推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徑。同時,揭示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美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還需進一步深化,教師隊伍的專業培訓也需要加強。
后續研究將繼續關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的深層次機制,特別是如何在不同學科和專業教育中有機地融入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從而實現跨學科的綜合育人效果。同時,應關注新媒體和信息技術在美育傳播與實踐中的創新應用,拓寬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傳播渠道與受眾群體。通過這些途徑,本研究希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有效融入與實踐提供可行的建議和深度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洪彬.奮力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河南教育(高教),2018(1):7-9.
[2]余鳳霞,肖剛.馬克思主義美學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美學反思與回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2,40(2):128-132.
[3]李昊燦.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美育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24(5):109-118.
[4]張奎良,孫晶.馬克思“人的發展的本質”釋義[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1):1-7.
[5]蔡文成,張艷艷.高校課程思政中馬克思主義思維方法的融入與貫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7):133-138.
作者簡介:周荃(1997— ),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廣州美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畫。
于理(1972—),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畫。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重彩人物畫教學改革與線上課程建設”(課題編號:PX-42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