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體育強國、體育強省的重要內容。本研究運用文獻回顧法、調查研究法等方法,對陜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相關構成要素進行梳理,分析當前各構成要素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科學規劃,讓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便民;突出特色,讓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親民;加強監管,讓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更利民;增加投入,讓全民健身服務指導更惠民。
關鍵詞:公共服務" 全民健身" 更高水平"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8-012-3-ZL
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就是要讓普通民眾參加健身活動更便捷、更舒適、更全面,讓民眾充分享受參加全民健身運動的樂趣,促進民眾身心健康。2022年國務院頒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之后,陜西省以落實國家政策為抓手,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簽署了《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備忘錄》,此為陜西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制度依據。
2020年2月,陜西《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實施意見》就提出“到2025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發展目標。陜西在落實國家全民健身戰略進程中,加快推動陜西體育強省建設步伐,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取得巨大的成效。但距離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仍有差距。場地設施總量不足、賽事活動覆蓋率不高、組織機構不完善,服務質量不高等現實矛盾依然存在。如何破解三秦民眾“健身難”的現實困境,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既是全民健身戰略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陜西體育強省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陜西省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主要要素開展研究,目的是為促進陜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為廣大普通民眾提供高品質、高標準的健身公共服務,加快陜西體育強省建設目標的實現,提高三秦民眾健康水平,讓民眾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1、陜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現狀
1.1、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發展迅速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陜西省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快速增加,特別是利用舉辦第十四屆全運會的契機,陜西省充分考慮場地設施賽后利用問題,合理布局,在全省范圍內新建了眾多體育場地設施,全運會后這些場地設施均在為全民健身提供服務。統計表明:陜西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20年的1.97m2快速增長到2023年的2.53m2,增長40%。向2025年達到2.6m2的發展目標不斷靠近。據陜西省體育局官方信息顯示,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陜西省內共有體育場地138935個,體育場地總面積達到9983.24m2,全省共修建全民健身路徑23943個,健身房3000個,全民健身步道總長度達到3926.41km,場地設施已基本能滿足陜西民眾日常健身活動需要,成為陜西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礎。
1.2、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豐富多彩
十四屆全運會將群眾性體育賽事引入全運會之中的舉措,帶動了省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陜西省打造“一帶一路”精品體育賽事作為引領,各類單項群眾體育賽事為主導,社區運動會為基礎的賽事活動舉辦模式,吸引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已初步形成了高、中、低不同層次的賽事活動,滿足了三秦民眾多樣性的體育健身活動需求。一些體育賽事已經成為國內知名體育賽事,如西安國際馬拉松賽等。2023年全省舉辦體育賽事134項,其中群眾性體育賽事56項。2024年計劃舉辦體育賽事176項,涉及馬拉松、足球、籃球等群眾普及性高的項目,還有結合地方特色的冰雪、登山等項目,群眾性體育賽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開展多種多樣。
1.3、全民健身組織機構快速增加
在陜西省全民健身運動快速發展的促動下,省內的體育類組織機構數量也快速增長,引導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科學、規范的發展,對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21年,陜西正式登記的省級以上體育社會組織近百個,全年共組織41萬人次的各類群眾性體育賽活動。在陜西省的地市、區、縣、鄉鎮及社區設立的體育社會組織機構也在積極地開展健身活動,另外還有許多民間的體育社會團體、工礦企業中的工會組織、小區自發體育組織等。這些社會體育組織以發展成為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19年,陜西省體育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進一步規范社會體育組織機構發展,促進社會體育組織健康有序開展工作,為構建陜西特色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提供保障。
2、陜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分析
2.1、健身場地設施供給仍然不足
盡管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得到快速增加,但場地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健身擾民”“場地之爭”仍時有發生。一是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設置不合理。陜西省在“十三五”期間增加了大量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如西安市的“三河一山”綠道工程,城市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等可供市民健身的場地設施,但這些場地設施均建造在人口密集度不高的地區,而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由于受規劃、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等多因素限制,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面積與社區人口的比例存在巨大差異,社區民眾可用的健身場地設施仍然存在巨大缺口;二是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布局不平衡。城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布局不平衡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這些年城鎮化發展迅速,城市不斷發展壯大,大量鄉村人口涌入城市,政府對城市的建設投資力度加大,對于經濟條件和人口密度相對較弱的鄉村公共事業的投資力度偏弱。而且受多年生活習慣限制,城鎮民眾的體育鍛煉意識和意愿比鄉村民眾強烈,城鎮民眾場地設施的需求遠高于鄉村,形成城鄉場地設施不平衡的局面;三是部分場地設施建設規劃不科學。在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時,規劃和建設方過多地考慮了場地面積、建設的速度與美觀,并沒有充分依據轄區內民眾人口結構、經濟水平、健身習慣等健身基本因素開展施工,造成許多社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閑置,而轄區民眾體育健身需求喜愛的場地設施匱乏,健身場地設施資源浪費現象仍然存在。
2.2、健身賽事活動仍然不夠
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一直是陜西省體育工作的重點,多年來組織過多項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賽事活動。目前,西安國際馬拉松賽事已成為國內知名的體育賽事活動,“我要上全運”將群健身賽事活動推向了更高、更大的體育舞臺。每年舉辦的精品體育賽事成為健身賽事活動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陜西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仍存在不足。一是賽事活動覆蓋面不夠。目前,陜西省開展的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形式多樣。有馬拉松賽,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種體育賽事內容,許多賽事受舉辦規模、管理、場地等因素影響,參與人數有限,如馬拉松賽事報名需要抽簽確定資格等,充分表明賽事的受眾面有限。2021年統計顯示,全年有41萬人次參加各類健身賽事活動,這些賽事活動的參與人數與陜西省3952.9萬人口總數而言,略顯不足,覆蓋面過小;二是賽事活動的延續性不強。近年來,由于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熱情的不斷增長,影響力大、組織簡單、場地要求不高的體育賽事深受賽事活動組織者的喜愛,如馬拉松賽事,2020年底至2021年底,陜西省內就舉辦了各類馬拉松賽事近百場。盡管馬拉松賽事內容多種多樣:全馬、半馬、迷你馬;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漢中的“油菜花”馬拉松賽、西安的城墻馬拉松賽等,都很有特色。但馬拉松賽事只能滿足部分路跑愛好者,對于不喜歡跑步的民眾而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而且同類賽事活動過多,容易產生賽事活動同質化現象,影響賽事活動的延續持續性發展。
2.3、健身組織機構仍然不完善
全民健身組織機構的良好運作是保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高質量開展的重要基礎。陜西省體育局早在2019年就頒布了《陜西省社會體育組織規范管理暫行辦法》,2023年又出臺了《陜西省全省性體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事服務指南》,對全民健身組織機構進行引導和監督管理,有力地保證了健身組織機構的規范發展。但陜西省全民健身組織機構面對全省的健身需要仍顯不足。一是總體數量不足,官方統計顯示,2021年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比43%,有省級社會體育組織近百個,而且多數集中在西安市,這一數量面對不斷發展的陜西全民健身需求而言顯然不夠;二是健身組織機構定位不準,社會體育組織為了更好的發展,都選擇注冊在人口密度高的省會西安市。從開展工作地址看似占有先天優勢,但過于集中也存在相互之間競爭過大,不利于長期發展。社會體育組織機構應該有明確的發展定位,組織機構能夠承擔多大的健身賽事活動規模,適合什么類別的健身賽事活動,為什么樣的民眾提供服務等。
3、陜西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優化策略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各構成要素都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構成要素間能夠相互協同、相互融合形成主體。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要平衡發展,供給充分,方便民眾健身;健身賽事活動要廣泛開展,覆蓋面廣,親近民眾日常生活;體育社會組織要規范發展,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立足民眾現實需求;健身服務要提高水平,充分體現出服務的惠民本質。只有各構成要素均發揮出各自的最高水平,才能實現構建陜西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三秦民眾的健身需求。
3.1、科學規劃,讓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便民
全民健身活動已成為當前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捷、完善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是滿足民眾健身需求的基礎。健身場地設施供給總量不足已成為制約全民健身開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增加場地設施供給,對老舊社區進行集中調研,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將小區內外及周邊的閑置空地改造成簡單的健身場地。對新建小區進行健身場地設施比例驗收,對不重視民眾健身需求的開發商和物業進行降級管理。相關企業、學校及單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本單位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有序開放,滿足民眾就近健身需求;二是精準供需,在新建健身場地設施時需要充分考慮場地設施的服務主體,以及地區人口結構現狀,讓場地設施能夠與服務地的人口結構相匹配,為當地民眾提供合理的健身場地基礎設施,形成精準供需,提高場地設施利用率;三是增加高效便捷的場地設施供給,體育場地設施開發設計公司需要考慮當前社會民眾健身的現實需求,在關注高端商業體育場地設施的同時,適度開發一些價格低廉,適合廣大民眾健身需求的科技型健身場地設施,提高健身場地設施整體水平。
3.2、突出特色,讓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親民
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作為民眾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途徑,深受民眾喜愛,但健身賽事活動不同于競技體育賽事,健身賽事活動更注重民眾參與樂趣,如同當前的“村BA”“村超”一樣,基于普通民眾參與賽事活動的快樂,讓賽事活動回歸體育運動的本質,享受參與的快樂,故健身賽事活動更應該親近普通民眾,才能激發賽事活動的原有潛力。一是增加賽事活動供給,健身賽事活動不應只由體育主管部門提供,應該打造以體育主管部門舉辦賽事活動為主,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提供賽事活動為補充,社會民眾主動參與為賽事活動舉辦為輔助的多元主體共同提供賽事活動供給的協同模式,形成以省級賽事活動為引領,村(鎮)、社區乃至居民小區健身賽事活動為主的健身賽事活動體系,增加健身賽事活動數量,豐富賽事活動種類,服務更多人群,讓民眾感受到身邊源源不斷的健身活動,滿足民眾健身需求;二是健身賽事活動突出地方特色,各地要深度挖掘地方體育文化資源,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新健身賽事活動,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健身賽事活動,如結合獨特的自然資源舉辦融合度高的健身賽事活動,將地方特色民俗、民風融入健身賽事活動中,開發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賽事活動等,力爭形成“一縣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健身賽事活動,防止健身賽事活動向同質化方向發展,保證健身賽事活動的獨有性,保障健身賽事活動的延續性;三是擴大健身賽事活動覆蓋面,在舉辦健身賽事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賽事活動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將賽事活動組織分工細化,打造成適合多種群體皆可參與的健身運動盛會,淡化賽事活動的競技性,提高賽事活動的參與性,更應注重賽事活動參與人群的多樣性,讓不同群體的民眾都能享受賽事活動的快樂。
3.3、加強監管,讓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更利民
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是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要素。社會組織為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提供專業的組織協調工作,保證全民健身活動健康、有序開展,為民、利民也是健身社會組織機構發展的立足點。一是繼續體育領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壯大社會組織隊伍。在體育領域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社會組織參與全民健身運動的門檻,讓具備專業能力的社會力量能夠順利進入全民健身活動之中,增加社會組織數量,促進社會組織優勝劣汰,有序競爭的發展局面,為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多元化、科學化、專業化、優質化的組織管理;二是強化監督,讓組織機構運營更規范。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管理辦法,并嚴格按照管理辦法進行監督、管理,定期對社會組織進行考核評測,按照考核評定等級,考核結果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于違反管理辦法的社會組織進行處理,出現嚴重問題的一票否決,堅決逐出陜西社會組織范圍。創造健康的社會組織生存環境;三是明確定位,細化服務對象。社會組織機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的社會定位和服務對象,在社會組織申報時,應明確社會組織是盈利性質還是非盈利性質,非盈利性質的社會組織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引導,申報為盈利性質的社會組織按照市場需求來發展。審批機構還應設立不同運營區域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機構,組織機構嚴格按照服務區域開展健身組織工作,形成省—市—區(縣)—鎮(鄉)—村全覆蓋的健身社會組織機構體系,開展精準化的全民健身組織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實施意見[EB/OL].(2020-03-05).https://www.gov.cn/zfxxgk/zcwjk/szf_14998/qtwj/202208/t20220808_2235727.html.
[2]陜西省體育局.2023年陜西省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EB/OL].(2024-04-16).https://www.shaanxi.gov.cn/tjxx/content/240450485057538981.html.
[3]韓宏宇,鄭家鯤.“十四五”時期“健身去哪兒”問題的困境破解與應對策略[J].體育科學,2022(10).
[4]陳元欣,鄭藝藝,張雖,等.新時代我國體育場地設施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與行動方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11).
[5]陳寧.新時代全民健身的內涵特征、戰略定位與實踐指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11).
[6]吳彰忠,鐘亞平,周易文,王廣贏.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于多學科視角的模型構建[J].體育學刊,2023(11).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2Q016)。
作者簡介:王云升(1978-),男,陜西漢中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