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等方法,調查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次數、時間長短、所選擇的場所、項目、參與的形式、影響因素等方面,以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建設性意見。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比較明確,項目的選擇也很豐富,但是由于學習壓力太重,導致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次數不足,北京市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應該引起社會、學校、家庭的重視。
關鍵詞:北京市" 中學生" 體育鍛煉" 現狀"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8-114-3-ZL
前言
體育鍛煉對于中學生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塑造強健體魄的基石,更是培養全面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體育鍛煉,中學生能夠顯著提升身體素質,強化心肺功能,打造強健的體魄,以應對日益增大的學業和生活壓力。更重要的是,體育鍛煉還能有效促進心理健康,緩解焦慮與壓力,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身心雙重鍛煉的效果,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應對當前的學習和生活挑戰,更能為其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鼓勵和支持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進入21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時代的焦點。中學生的營養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近幾年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持續下降,肥胖、近視學生不斷增多,特別是城市中學生,狀況更加嚴峻。如何提高中學生體質已經迫在眉睫,體育鍛煉作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現狀研究以及影響因素研究已經成為了廣大學者紛紛研究的課題。本研究選取北京市三所中學作為調查對象的抽取范圍,對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找出不利于體育活動開展的各方面原因,為促進北京市中學生體質健康提供指導。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從北京市三所中學共抽取研究對象300名,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41人,年齡在14-16歲之間。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資料室、網絡資源等對有關中學生體質的研究文獻進行查閱,為論文撰寫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2)問卷調查法。
按照中學生體育運動情況制定合理的調查問卷,并進行發放,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3份,回收率為94.3%,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為93.3%。
(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結果的數據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
表1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學生中喜歡體育鍛煉的占68.21%,一般的占25.71%,不喜歡的占6.07%,表明北京市中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態度基本上處于上等。由表1可以看出男生更加喜歡體育鍛煉,對體育鍛煉有更高的熱情。
2.2、北京市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
表2調查結果顯示,關于參與體育鍛煉目的方面,北京市中學生認為增強體質占75.00%,休閑娛樂占14.29%,分別排第1位和第2位,且明顯高于其他各項所占比例,男女之間差異不明顯。這說明中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比較明確,對于體育鍛煉的功能認識也比較客觀,這樣的結果有利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的提高,另外學生對于休閑體育的目的有較高的傾向性。
2.3、北京市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
數據統計顯示,北京市中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1-3次的中學生有267人次,占總人數的95.36%;其中男生有141人次,占95.36%;女生有126人次,占96.18%。這表明中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相對較低,參與積極性不高。
2.4、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時間
表4數據顯示,中學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所持續的時間中比例最高的是30min,有115人次,占41.07%。每次運動時間為40min的有71人次,占25.36%,排在第二;每次運動時間在60min以上(包括60min)的有63人次,占22.86%,其中男生有39人次,占26.85%;女生有24人次,占18.32%。由此可見,中學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比較少,運動量不足,而且女生更為嚴重,60min以上的僅為18.32%。
2.5、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
調查結果顯示,在體育項目選擇方面,中學生選擇的體育鍛煉項目種類繁多,總體來看,常見項目的選擇比例更大。表5調查結果表明,選擇比例最大的體育鍛煉項目為跑步,跑步是最普遍的運動方式。其次是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走等項目。其他項目相對較少。這說明中學生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興趣不一,較為分散。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由于男、女生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男、女生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男生以激烈性和對抗性較強的三大球類為主;而女生則多喜歡表演性的、競爭相對較少的項目,如羽毛球、呼拉圈、健身操等。
2.6、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地點
表6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所選擇的場地主要以學校為主,占40.71%,這是由中學生日常生活規律所決定的。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大部分都在學校進行,在學校鍛煉身體比較方便,而且易組織。在社區、空地、健身俱樂部的比例也很大,這說明一部分學生有一些自己的喜好,但是安全問題應該值得考慮,學校和家長應該對這一問題加以引導。
2.7、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
表7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習任務重,在考試制度的背景下,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生沒有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室里面學習。無興趣、沒人組織的比例也很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識還不夠,缺乏興趣,學校體育還不能夠引起或激發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由此可見,學校和家長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和鼓勵。體育鍛煉沒人組織也是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和學校應該引起重視。
3、討論與分析
3.1、性別差異導向運動項目選擇
中學生體育項目選擇上的性別差異現象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從生理角度來看,男性和女性在體質和體能上存在固有的差異。例如,女性肌肉中的ATP、CP總量和肌酸激酶活性普遍低于男性,這導致了她們的無氧能力相對較弱。這種差異影響了男女中學生在選擇體育項目時的傾向,男性更傾向于選擇需要較高爆發力和耐力的項目,如足球、籃球等;而女性則更可能選擇對無氧能力要求較低,更注重協調性和柔韌性的項目,如呼拉圈、健身操等;
其次,心理層面的差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男性往往被期望表現出更多的競爭性和攻擊性,這使得他們在選擇體育項目時更傾向于對抗性強、競爭激烈的項目。而女性則更多被期望展現出溫柔、優雅的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對體育項目的選擇;
最后,社會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長期以來,社會對于男女在體育領域的角色和期望存在刻板印象,這導致了某些體育項目被貼上了“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標簽。這種標簽化不僅限制了男女中學生的選擇范圍,還可能對他們的自我認知和運動興趣產生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讓中學生體育項目選擇出現性別差異現象。為了促進中學生體育活動的全面發展,我們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鼓勵男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
3.2、中學生總體運動量不足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總體運動量不足。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與生理發展與運動動機、心理特征與情緒狀態、社會文化影響等因素脫離不了干系。
(1)生理發展與運動動機。
中學生在青春期階段,身體正在經歷快速的生長發育,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和適應性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的狀態。例如,心血管系統方面,心肌纖維松弛、彈性纖維少,使得他們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可能面臨一定的風險。這種生理特點可能讓中學生在運動選擇時趨于保守,減少運動量。甚至這種生理特點也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對高強度的體育活動產生畏懼感,減少了他們的運動參與。此外,青春期激素水平的波動也可能影響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動機。例如,由于青少年骨骼和肌肉尚未發育完全,他們對某些運動可能感到力不從心,從而降低了參與的動力。從運動動機角度而言,部分中學生可能缺乏明確的運動目標或價值觀,導致他們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內部動機。而且家庭和學校若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運動機會和資源,都可能影響學生的運動動機和參與度。
(2)心理特征與情緒狀態。
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對運動量的影響不容忽視。學業壓力、人際關系、自我認知等方面的困擾可能導致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抵觸情緒,從而減少了他們的運動量。這些壓力可能導致他們產生焦慮情緒。焦慮心理可能使學生更傾向于選擇靜態的休閑方式,如閱讀、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而非參與體育鍛煉。而長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狀態還可能影響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動機,進一步降低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和能力。此外,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情緒波動較大,情緒調節能力相對較弱。當他們遇到挫折、失敗或不如意的事情時,可能更傾向于選擇逃避或消極應對的方式,而不是通過體育鍛煉來釋放負面情緒和調節心理狀態。
(3)社會文化影響。
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學生的運動量。例如,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傾向于選擇靜態的活動方式,如看電視、玩游戲等,而不是進行體育活動。此外,家庭和學校的環境也可能對學生的運動習慣產生影響,如果家庭和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運動機會和資源,學生就很難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綜上所述,中學生總體運動量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為了提高學生的運動量,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運動機會和資源,培養他們的運動興趣和習慣。
3.3、影響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學習任務重、無興趣和無人組織成為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影響因素。產生這些制約因素的原因有:(1)學業壓力與學習任務繁重。中學生正處于知識積累和學業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面臨著升學的壓力以及繁重的學習任務。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業成績往往被視為衡量學生表現的核心標準,這導致學生們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于學習之中,以應對各種考試和學業要求。這種高強度的學習狀態使得他們難以抽出額外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從而影響了其參與體育鍛煉的頻次和深度;(2)對體育鍛煉的認知不足。體育鍛煉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更是一種全面的身心鍛煉。然而,許多中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知停留在表面的、片面的理解上,未能深刻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促進身體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培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種對體育鍛煉的片面認識導致他們無法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動力和熱情;(3)缺乏興趣和動機。興趣是推動個體參與活動的重要驅動力。然而,由于多種原因,如個人喜好、家庭環境、社會氛圍等,中學生可能對體育鍛煉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動機。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其他娛樂方式,如網絡游戲、社交媒體等,而不是參與體育鍛煉。這種缺乏興趣和動機的狀態使得他們難以形成持久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影響了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效果。
綜上所述,影響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主要包括學業壓力與學習任務的繁重、對體育鍛煉的認知不足、缺乏興趣和動機、無組織下的鍛煉意愿和效率低下等方面。為了提高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加強對體育鍛煉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興趣水平。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北京市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都很積極,而且目標比較明確,認為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的目是增強體質,具有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行為傾向,有利于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由于身心特點的不同,中學生體育項目的選擇上存在性別差異。總體來說興趣不一,較為分散,且總體運動量不足。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學校是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男生更加傾向于有競技性的鍛煉形式,女生傾向于自由自在的形式,這個結果符合男女生之間心理特點的差異。學習壓力嚴重影響著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無興趣、沒人組織的原因比例也很大,說明了目前學校體育還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4.2、建議
(1)當地市政府及教育局和學校加強對中學生體育鍛煉的組織和引導,使學生了解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鼓勵和督促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并給予一定的幫助;
(2)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上應進行適度的改革,融入一些有趣的游戲,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3)學生家長應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學習壓力,畢竟良好的身體是一切活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剛,沙葉.中學生體育鍛煉的調查與研究[J].基礎教育,2011,10(5).
[2]楊團結.對濟源市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1).
[3]黃奕琳.福建省莆田市高中生課余體育鍛煉調查與研究[J].西南大學體育院,2012,31(3).
[4]李學榮.中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情況調查與分析[J].廣東科技科教園地,2010,03(233).
[5]徐瑞陽.影響中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因素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0,09(25).
[6]張穎.遵義市中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狀調查[J].世紀橋,2011,09(232).
作者簡介:吳剛(1970-),男,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