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歷案是一種體現學生如何學會的教學設計,它完全基于學生的立場,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達到學會為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學歷案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經歷學會的過程,對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筆者圍繞學歷案的核心要素學習目標、學習過程、評價活動,談談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學歷案設計策略。
任何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目標都是需要列入第一位考慮的對象。學歷案設計同樣需要考慮學習目標的設定,讓學生明白學什么,也就是弄明白本次學習活動的目的地在哪兒。
首先是結合課文特點與學段要求分析。教師可以從新課標中的相應學段學習要求中找到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小學階段是按照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四個方面分條列出學習活動要求的,這些要求既是提綱性的,又是針對不同學習內容提出的。教師需要結合課文特點與學段要求,確定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這里的課文特點主要是指文體特點,畢竟在新課標中,不同文體的學習要求是有區別的,相同的文體在不同學段又有梯度上的區分。以古詩類課文學習為例,第一學段以“淺近古詩文”為學習對象,以“誦讀”為主要方法,以“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為學習目標;第二學段在學習對象上強調了“優秀古詩文”,要求“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古詩文大意”;第三學段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
其次是結合單元要求與學情特點分析。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以雙線組元,一篇文章成為一篇課文后,被編入具體單元中承載學習任務,既體現人文主題方面的學習要求,又落實語文要素方面的學習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學情因素,即學生對這一語文要素涉及的知識、方法等的把握程度,也就是找到學生在這一課的學習起點與發展空間。
比如,學習《花鐘》一課,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觀察與發現”,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教師需要分析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已經學習“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方法,還有后續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再結合泡泡提示語的要求,就能明白學生在本課中要學習的重點目標是:對關鍵語句進行適當調整,使之能夠有效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一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二是對第1、2自然段中的關鍵語句進行觀察、思考,找到調整關鍵語句的方法使之能夠用來概括一段話的大意;三是體會用不同方法表達鮮花開放的妙處,進行仿寫。其中,學生經歷的字詞句等多項學習均指向語言運用,觀察、發現與調整關鍵語句指向學生的思維能力,仿寫學習指向學生的審美創造。
在確定了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后,教師還需要設計學習過程,讓學生明白自己如何才能達成學習目標。在學歷案中,學習過程的設計一般包括資源與建議、課前預學、課中學習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而具體過程則是由系列學習活動組成的。教師應以語言學習活動為抓手設計學習活動,滲透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資源與建議。學歷案中的資源與建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成目標的資源、路徑等,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導學圖”的功用。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資源與建議是缺失的,導致學生對一篇課文、一堂課要學什么、為什么學感到茫然;學歷案強調資源與建議,能夠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明白所學習內容的地位與作用,還會讓學生明白學習中的困難與克服困難的方法,也就是學習的重難點與突破策略。
比如,學習《司馬光》一課,學生可以跟著教師誦讀文言文,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還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群”“眾”在課文中的異同,最后還要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故事。
其次是課前預學。與傳統的課文預習比,學歷案的課前預學既有明確的任務安排,又有相應的學習提示;教師常常以預學單的形式呈現。學生通過課前預學活動的實施,能夠看清楚所運用的學習資源、學習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教師通過對學生預學結果的了解,可以從中找到學生的學習起點、存在的問題,為課中學習提供教學方向和需要突破的關鍵內容。
比如,學習《觀潮》一課,教師可以設計課前預學任務:一是朗讀課文(不少于三遍),注意難讀難寫的生字,摘錄課文中出現的描寫觀潮、大潮的詞句;二是搜集錢塘江大潮的多方面資料,選擇感興趣的一個方面進行初步整理;三是重點朗讀課文第3—4自然段,注意描寫的畫面感。這些預學任務,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學習本課的愿望,還有對本課學習目標的初步感受,能夠為后續的課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次是課中學習。這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的一系列學習實踐活動,每一個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與學習目標匹配;這些學習活動必須是問題導向或任務型的,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當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往往需要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
仍以學習《花鐘》一課為例,教師根據上述學習目標設計課中學習任務:任務一是歸類認讀,學習字詞,這是指向學習目標一的;任務二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是指向學習目標二的;任務三是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探尋調整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大意的方法,這還是指向學習目標二的;任務四是精讀感悟,學習表達,這是指向學習目標三的;任務五是學習總結,拓展延伸,這還是指向學習目標三的。
學生經歷學歷案的學習,教師需要通過開展評價活動,才能知道學生學得怎么樣。這樣的評價設置是學歷案的組成部分,具有嵌入式的特點,意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標準,再對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進行對照評價;評價活動有機地嵌入教學過程中,用來判斷學生具體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以便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改進教與學的進程、方法,凸顯及時評價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實現核心素養目標引領下的“教學評”一體化。
比如,學習《桂花雨》一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設計具體的評價標準:一是認識生字“籮、杭”,掌握“懂、蘭、籮”等10個字的寫法,理解“至少、完整”等詞語的意思;二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作者留戀童年、思念家鄉的真摯感情;三是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學習作者抓住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這樣的評價任務是基于學習過程設計的,與具體的學習目標相對應,學生在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后,可以自主開展學習評價活動,既重視語言運用的學習評價,又關注人文主題的落實情況。
總之,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學歷案設計,需要教師加強核心素養和學歷案等理論學習與實踐,用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深度學習。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強師工程)、教育科研重點項目“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學歷案線上線下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ZQJK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