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這座寶庫中一顆極其耀眼的明珠,數千年來閃爍著經久不衰的璀璨光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古詩詞,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非凡的意義。在低年級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項目式學習的理念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圍繞具體的學習任務進行思考和學習,體現課堂教學的系統性。
經久流傳的中華古詩詞內容極為豐富,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作者在詩詞中除了表現當時的風土人情、人文趣事、心中所想以外,還表現了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鳥魚蟲……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以項目式學習理念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起來,進行跨學科學習。那么,怎樣才能在項目式學習驅動的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跨學科學習的特點呢?筆者試以統編版一年級上冊漢樂府詩《江南》一課的課堂教學為例展開研究。
漢樂府詩《江南》是整個小學語文教材體系中的第一首古詩,對激發學生古詩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尤為重要。《江南》不同于學生在此之前自主誦讀的20字或28字的古詩,而是以35字的篇幅呈現全詩,甚至有大多數學生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字數的古詩。這也讓學生在初學古詩時就打破固有觀念,認識到古詩篇幅在形式上的多樣性,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這首詩表現了江南地區的人們夏季采蓮時的情景,描繪了魚兒在蓮葉間歡樂嬉戲的情景;前三句是主體,著重表現了采蓮人的快樂,后四句對前三句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那么,教師在教學的導入階段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呢?
首先,教師分別展示一年四季的圖畫,讓學生觀察圖畫,說出每幅圖畫分別對應哪個季節,說一說是從圖畫的哪些方面觀察出來的。學生從圖片中嫩綠色的小草、在樹下乘涼的人們、樹葉枯黃隨風凋謝、漫天飛雪卻有臘梅爭相開放的不同場景辨別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插圖中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場景。年齡雖小然而見識不少的學生一下子就看出插圖畫的是夏季,因為荷花會在夏季盛開。教師在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時熱情地表揚學生:“你們觀察得真仔細,恭喜你們猜對了!這幅插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文——《江南》。”指出課文標題后,教師提問:“‘江’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第一個字,哪個同學知道‘江’是什么意思?”一個學生迅速回答:“‘江’表示長江。”教師表揚學生:“你真聰明呀!”接下來,教師解釋道:“‘江’指的是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長江以南的地區叫江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江南的夏天,去看一看、瞧一瞧……我先把這首詩讀一讀,你們用眼睛看字,用耳朵傾聽。”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畫讓學生依據不同內容的圖畫判斷一年中不同的四個季節;在一年四季的四幅圖畫展示完畢后再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上的荷花,點明了本節課的學習大任務,體現項目式課堂學習的特點。緊接著,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學情,給學生安排學習小任務——聽教師朗誦古詩。在聆聽教師朗誦古詩后,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了直接的感知,對古詩的節奏韻律也充滿了好奇,有助于下一教學步驟的實施。
一年級學生很難理解復雜繁多的內容和深奧抽象的詞匯,更易于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樂于接受讓自己感到身心快樂的內容。比如,《江南》這首詩中的采蓮、魚戲,就能夠給學生帶來快樂。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閱讀古詩,就更能夠從語文的角度認識古詩,認識到古詩給人帶來的美的享受。
[課堂教學片段]
師:請你們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學生自主閱讀古詩。
師:這首詩有幾句話呢?
生:3句。
師:誰來讀第一句?
生: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師:讀得真好!第一句講了什么內容呢?
生:寫了江南采蓮的時節,蓮葉非常多。
師:這幅圖除了蓮葉還有什么呢?
生:蓮花。
師:蓮花開過以后,花瓣就會掉落,花托慢慢長大,變成了什么呢?
生:蓮蓬。
師:蓮蓬的里邊藏著什么?
生:蓮子。
師:蓮子里邊還藏著蓮心,蓮心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當中藥呢!到了秋天,我們還能從泥土里挖出什么呢?
生:蓮藕。
師:哪個同學接著往下讀第二句、第三句?
生:魚戲蓮葉間。
生: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師:兩個同學都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我們聽著聽著,就知道了小魚在做什么呢?
生: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好快活呀!
師:我們把這兩句連起來讀一下。
學生將兩句詩連起來朗讀。
師:接下來,我們按照這樣的節奏再來讀一讀: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學生有節奏地朗讀。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了解了古詩內容的基本結構,具體了解古詩的內容,跨學科學習了關于“蓮”的植物學知識。
新課標指出,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能夠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根據課標的精神,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一年級學生還不會寫作文。教師可以從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出發,指導學生參考古詩的經典語句,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仿寫句子。
教學《江南》一課,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與文本相關的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后連連驚嘆:“真美呀!”教師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提問:“古詩的第一句是‘江南可采蓮’,那么江南除了可采蓮以外,還可以做什么呢?請大家根據視頻,模仿《江南》的詩句寫話。”有的學生寫的是“江南可劃水”,有的學生寫的是“江南可捕魚”,有的學生寫的是“江南可采桑”,有的學生寫的是“江南可采茶”,有的學生寫的是“江南可賞花”……學生的答案貼近生活實際,充滿了童趣。
綜上所述,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要具備三個基本的要素。一是教師在學生課堂學習的不同階段,為學生建立不同的學習任務;二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古詩教學的具體內容為學生講授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生更扎實地把握課堂學習內容,夯實學習基礎;三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表揚學生,讓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未來的語文學習中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師發展青年課題“跨學科視角下小學古詩詞項目式學習案例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批準號:BAQN202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