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保證舞蹈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本文首先基于身體美學這一視角,介紹舞蹈藝術審美的身體性、精神性、生命化等特征。其次,將舞蹈藝術審美體驗劃分為動作的審美體驗和情感的審美體驗。再次,從審美反應現象型構建、審美反應語言型構建、審美反應情感表達型構建三個方面入手,為構建舞蹈藝術審美體驗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希望通過這次研究,為相關舞蹈演員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身體美學;舞蹈藝術;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 J70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9-0162-03
在進行舞蹈表演時,舞蹈演員通過增強自身對舞蹈作品的審美體驗,確保舞蹈作品呈現出較高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舞蹈藝術審美體驗構建,可以確保舞蹈演員結合舞蹈主題進行肢體動作表演,使舞蹈演員的情感表達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所以,審美體驗在整個舞蹈藝術塑造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身體美學這一視覺下,強化對舞蹈藝術審美體驗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一、身體美學概述
身體美學作為美學領域中的一項分支,主要是指對身體美的深入研究后所形成的推崇感。[1]人們對身體美的追求開始于古代時期,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文化的不斷演變,身體美學這一概念變得越來越多元和豐富。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對身體美學的追求表現為修煉體魄,通過進行體魄修煉,不僅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在各種古希臘雕塑中,除了要突出雕塑的完美肌肉線條外,還要突出完美的身體比例,這充分展現了古希臘人對身體美的典型追求。[2]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心理學的不斷推廣和普及,身體美學從古代的單純身體外觀審美轉換為現代的綜合性審美,主要突顯出身體與心靈和諧統一之美,尊重不同個體之間的身體差異性。
二、基于身體美學視域的舞蹈藝術審美特征
(一)舞蹈藝術審美的身體性特征
身體除了為舞蹈藝術的呈現提供一定的載體外,還為舞蹈藝術的情感傳遞和表達提供一定的媒介,從身體美學這一視域分析,舞蹈藝術審美的身體性特征主要是基于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期間所呈現的身體運動之美。舞蹈演員通過借助柔軟舞姿、靈活跳躍、快速旋轉等動作,讓觀眾產生一種超乎身體平常狀態的人體動態之美。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其舞蹈演員的身體審美化主要表現在以舞蹈表演為目的的身體表演形式。
(二)舞蹈藝術審美的精神性特征
健全完整的身體美學普遍認為身體與精神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所以,通過協調身體,可以更好地傳達舞蹈演員的精神世界,確保舞蹈演員的身體與精神達到協調統一的狀態。在贊揚身體美的同時,還要突出舞蹈藝術審美的精神性特征,促使舞蹈演員的身心和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舞蹈演員真正地獲得身體自由。
(三)舞蹈藝術審美的生命化特征
在舞蹈藝術中,審美生命化特征除了體現在舞蹈本身的生命力外,還體現在舞蹈演員與觀眾體驗的生命化。舞蹈動作、舞蹈節奏、舞蹈造型的改變,為舞蹈作品賦予了一定的生命力。舞蹈演員通過借助身體動作,可以向觀眾展現出舞蹈作品所詮釋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而這些動態舞蹈造型通常表現出一定的生命意識。對于舞蹈欣賞者而言,其生命化主要是指觀眾通過觀看和欣賞舞蹈表演所呈現出的情感共鳴或者精神活動,讓觀眾體驗到舞蹈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對于舞蹈演員而言,其生命化主要是指舞蹈演員通過靈活調整和控制每一次氣息和身姿,呈現出的舞蹈生命之感。
三、基于身體美學視域的舞蹈藝術審美體驗劃分
(一)動作的審美體驗
舞蹈動作作為一種優美的人體動作,是人們經過反復訓練、提煉所達到的一種美化過的動作,即舞蹈演員的舞蹈動作經過舞蹈藝術化處理。舞蹈藝術主要是指嚴格遵循舞蹈審美規律,加工和改造人體動作,從而提高舞蹈審美體驗。[3]由此可見,舞蹈動作在整個舞蹈藝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動作,舞蹈將無從談起。在舞蹈學習初期,舞蹈演員需要學習和掌握大量舞種的風格和動作元素,為展現舞蹈之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舞蹈動作通過對比力度強弱變化、動作幅度變化以及節奏快慢變化等,使得舞蹈動作形成一種抑揚頓挫之美,從而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獨特體驗。在整個舞蹈藝術中,人體動作作為舞蹈的重要組成元素,除了具有身體外形之美外,還可以起到傳遞情感的作用,舞蹈演員只有呈現含有情感的舞蹈動作,才能保證舞蹈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避免舞蹈作品出現空洞感、乏味感。[4]所以,舞蹈演員在進行舞蹈藝術審美體驗期間,要在了解每個舞蹈動作含義的基礎上,分析和挖掘舞蹈動作背后的情感底蘊,從而達到準確表達舞蹈作品的目的,使得每個舞蹈動作在展現身體之美的同時,向觀眾傳遞一種細膩、豐富的情感,從而提高觀眾的共情力。
例如,作品《長調》中塑造的是一位較為年長的女性形象,衣著墨綠色粗布長衣,腰間系一條紅色綢帶,通過簡單的妝發、樸素的穿著外貌便能知曉這是一位歷經了生活與歲月的艱辛、略帶滄桑的中年女人。演員細膩深沉的表演狀態,如曲身向前的體態、深情回望的雙眸、緩緩舉起的雙手便使觀眾感受到這個中年女人內心的一種淡淡的孤獨感。從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可以更加凸顯出人物形象的特點,整個作品運用的圓場步是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典型步伐之一,這個動作要求演員上身保持平穩,腳下頻率快而不竄,圓場步步伐的平緩感也顯現出這個蒙古族女人端莊穩重的形象特征。
(二)情感的審美體驗
舞蹈情感主要是指舞蹈演員體驗并釋放出來的一種特殊情感,這種情感隸屬于舞蹈本身的情感,并非單純的個人情感。在進行舞蹈表演時,通常對舞蹈演員的情感審美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所以,舞蹈演員在表演舞蹈作品時,要深入地分析和挖掘舞蹈作品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在后期舞蹈表演中,向觀眾深刻地表達和傳遞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在身體美學視域下,舞蹈美是身體形式美與舞蹈作品內容美的完美融合,優秀的舞蹈作品要同時具備身體形式美與舞蹈內容美。其中,身體形式美可以呈現出多種外在的表現形式,但是,舞蹈作品中內容美在具體展現期間,需要借助舞蹈演員進行情感表達。
四、基于身體美學視域的舞蹈藝術審美體驗構建方法
(一)審美反應現象型構建
在舞蹈藝術中,所用到的審美反應現象型模式突顯出視覺感受、視覺認知兩大部分。從視覺文本層面分析,舞蹈自形成之時就表現出極高的視覺支配能力。上古時代人們由于沒有形成語言,因此,他們在表達和傳遞信息時,需要借助動作、姿態進行思想或者情感的交流。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舞蹈。在身體美學視域下,需要突顯出舞蹈的直觀動態性等特點,從而提高舞蹈藝術審美體驗。[6]因此,舞蹈創作者在編寫舞蹈技法時,通常需要綜合運用主題形象突出法、高難技術表現法等多種視覺顯著性構建方法。在舞蹈審美反應現象型模式中,除了涉及舞蹈動作、身體造型外,還涉及場景道具的視覺效果設計等。
舞蹈演員視覺感知大部分來自在參與舞蹈藝術活動期間所產生的一種知覺。舞蹈創編者通過借助視覺感知,對舞蹈作品形式、舞蹈結構進行優化和完善,確保整個舞蹈作品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另外,通過科學地布置和設計舞蹈作品框架,可以形成動態平衡的舞蹈框架結構。
例如,對于《長調》舞蹈作品而言,其常規基礎性框架主要包含多種多樣的舞蹈動作,如旋轉動作、跳躍動作、空翻動作等。[7]通過借助這些多種動作可以保證舞蹈姿態的平衡性。在表達舞蹈之美時,通常對身體產生極大的依賴,而身體是舞蹈藝術中的重要現象型存在方式,可以通過突出身體之美,這種視覺印象的形成,深入地分析和挖掘舞蹈作品的運動視覺。在聽覺感官下,舞蹈藝術的視覺節奏通過借助舞蹈演員的身體,進一步地呈現運動的力度、運動的速度等。另外,在快音樂中所呈現的慢動作以及連續舞蹈動作中的停歇,可以確保舞蹈視覺表現出較強的節奏感。在進行舞蹈表演期間,舞蹈演員動覺體驗和觀眾的視覺體驗形成一定的協調、統一關系。[8]
(二)審美反應語言型構建
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其審美反應的語言型構建模式充分呈現了觀眾借助語言所表達的一種舞蹈形象。審美實質上屬于一種語言符號活動,審美語言主要是指舞蹈藝術審美對現實語言符號的一種特殊化運用方式。因此,審美語言被視為人體美學范疇,為人們交流和表達審美感受提供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同時,還能有效地提升舞蹈演員的審美創作能力。早期人類所形成的審美意識需要借助模糊的口頭語言進行傳達,現代化審美語言已經發展出多種模式。通過進行舞蹈藝術審美反應語言型模式構建,可以對舞蹈演員的自白內容進行轉化,使其轉化為觀眾與舞蹈作品之間的對話。通過進行舞蹈藝術審美反應,可以培養舞蹈演員的情感態度,借助某些詞匯標識,可以引導觀眾對舞蹈藝術形成一種更強的審美體驗。從知覺中形成的文學語言通常經過審美化處理,所以,審美化語言在表現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審美反應的語言學模式運用,可以引導舞蹈演員通過進行社會化共鳴,從而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審美反應語言借助身體動作進行情感的完美表達,另外,審美反應語言作為身體的一種知覺表達方式,可以實現審美主客體的有效統一。
例如,在進行《長調》舞蹈作品批評期間,舞評人運用自身所形成的世界觀、美學觀,從身體美學視覺審美評價舞蹈作品、舞蹈藝術等多種舞蹈現象。舞蹈批評主要是指通過對舞蹈專業領域進行評論,促使專業舞蹈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舞蹈藝術欣賞活動中。
(三)審美反應的情感表達型構建
在身體美學視域下,舞蹈演員借助肢體動作,表達舞蹈作品的情感。舞蹈藝術審美反應情感表達型構建模式主要是指觀眾在欣賞舞蹈演員表演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情感體驗。情感作為一條主線,始終貫穿于整個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蹈符號主要是指人體運動的一種舞蹈形式;情感符號主要是指通過借助物象這一符號所感知的一種內在情感。舞蹈演員通過借助人體動作這一媒介,可以更好地傳達舞蹈作品的情感,所以,可以將舞蹈視為人體的情感符號。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善于借助面部表情,向觀眾傳遞和表達舞蹈作品的喜怒哀樂,同時,還善于把控舞蹈動作的幅度以及舞蹈線條長度,保證情感表達的飽滿性和豐富性,只有這樣,才能為觀眾帶來一種較高的審美體驗。
為更好地感染觀眾,舞蹈演員要善于借助舞蹈動作,表達舞蹈情感,確保觀眾對舞蹈演員的舞蹈表演產生情感共鳴。通過進一步地提高舞蹈表達的程度,可以促使舞蹈作品表現出較高的生命力、感染力。舞蹈演員通過借助肢體動作,可以融合舞蹈表現形式與舞者內心世界,從而達到準確把握角色、領悟舞蹈精髓的目的,更好地引導觀眾感知和了解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感人故事。從觀眾的角度分析,觀眾在欣賞舞蹈表演期間,不僅可以沉浸于優美的舞姿中,還能對舞蹈表演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情感表達能力與舞蹈演員本身的審美天賦存在密切聯系,因此,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不僅具有嫻熟扎實的舞蹈技巧和舞蹈功底,還應善于利用肢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將舞蹈作品中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遞和表達出來,從而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舞蹈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對于觀眾而言,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鑒賞者,必須調用自身想象、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動,對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把握,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
判斷一個舞蹈作品是否成功、優秀,需要分析和判斷該舞蹈作品是否表現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當舞蹈演員將舞蹈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后,觀眾可以借助舞蹈作品所呈現的舞蹈形象,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該舞蹈作品背后所反映的人物情感、人物社會生活等。然后,觀眾結合自身生活經歷,激發出對舞蹈作品的情感共鳴。同時,觀眾可以大膽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舞蹈作品所打造的舞蹈形象進行不斷地補充和豐富,確保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更加生動化、鮮明化。舞蹈美是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完美結合,對于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而言,形式與內容二者缺一不可。形式美可以通過很多外在的表現方式來呈現,但作品中的內容美主要依靠演員的情感表達來完成。
例如,在作品《長調》中蒙古族女人的生活環境與性格特征,演員需要以自己的真實情感對生活中的人物原型進行內心情感的體驗,并以深厚扎實的表演能力來完成作品的情感表現?!堕L調》作品需要演員自己想象場景以及變換的環境,根據這些設定的環境來豐富自己的內心情感。情感的表現離不開動作的輸出,情感的表達也依靠動作來完成,因此根據作品中的內容,以動作作為切入點,來深入探究作品中情感的表現。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整個舞蹈藝術中,身體除了充當舞蹈工具這一角色外,還是舞蹈的重要構成元素。為提高舞蹈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需要相關人員運用審美反應現象型、審美反應語言型、審美反應情感表達型等構建模式,強化對舞蹈藝術審美體驗的構建,確保舞蹈演員完美融合舞蹈動作和情感,幫助舞蹈演員借助肢體動作和情感,更好地展現舞蹈之美,從而達到身心統一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 黃貝貝.感知、體驗、領悟——解讀舞蹈鑒賞的審美心理過程[J].戲劇之家,2023(21):157-159.
[2] 鐘華龍.康德審美視野下體育舞蹈的審美享受[J].濰坊學院學報,2021,21(01):66-68.
[3] 仝妍.延續中的歷史復現:傳統舞蹈審美回歸的現代性體驗——寫在《絲路花雨》首演40周年之際[J].藝術評論,2020(01):132-140.
[4] 葉東君.戲劇和舞蹈為雜技表演帶來全新審美體驗[J].上海藝術評論,2022(01):94-95.
[5] 馬冉.接受美學視域下舞蹈審美經驗的構成與功能探究[J].藝術科技,2023,36(02):89-91.
[6] 劉佳鈺.在中職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21(06):148-149.
[7] 李博樺.從舞蹈審美的角度分析贛南采茶舞[J].福建茶葉,2022,44(10):193-196.
[8] 仝妍.延續中的歷史復現:傳統舞蹈審美回歸的現代性體驗——寫在《絲路花雨》首演40周年之際[J].藝術評論,2020(01):132-14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