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velopment and obstacle factors of early goal-oriented activity review indicators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patients based on the i-PARIHS model
ZHOU Xiaoyang,ZHAO Leilei,SHEN Lijuan,ZHONG XingmingSchool of Nursing,Hu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jiang 313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SHEN Lijuan,E-mail:shenlijuan1964@163.com
Key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mechanical ventilation;early mobilization;obstacle factors;facilitators;evidence-based nursing
摘要 目的:評估重癥監護病房(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相關證據的應用現狀,分析其障礙因素及促進因素,為證據的臨床轉化提供參考。方法:匯總證據,確立審查指標,以健康服務領域研究成果應用的整合性行動促進框架(i-PARIHS)模型為理論框架對基線審查中臨床依從率較低的指標進行障礙因素和促進因素分析,制訂應對策略。結果:10條審查指標執行率均lt;60%,其中4條指標執行率為0。從變革、變革接受者、組織環境3個方面總結10個審查指標的障礙因素、促進因素及對策。結論: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活動最佳證據與現行臨床護理實踐尚存在較大差距,全面、科學地評估臨床實踐中的障礙與促進因素,制訂相應變革策略,有助于推進證據在臨床中的應用。
關鍵詞 重癥監護病房;機械通氣;早期活動;障礙因素;促進因素;循證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7.024
機械通氣是以呼吸機輔助或完全代替病人呼吸的一種通氣支持技術[1-2],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60%~80%的病人接受機械通氣治療[3-4]。隨著機械通氣時間和臥床時間的延長,病人可出現血流動力學改變、組織灌注不足、微循環障礙及神經、肌肉缺血、缺氧等病理、生理反應,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骨骼肌、皮膚等身體各大系統和器官功能造成有害影響,最終形成認知、心理和生理功能障礙綜合征,稱為ICU后綜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5]。規范化早期活動是預防ICU后綜合征最好的方式。早期目標導向活動(early goal-directed mobolizatoin,EGDM)是指對符合活動指征的病人施以目標為導向的漸進式早期康復運動[6],近幾年在重癥領域應用廣泛。由于各地醫療環境、地域文化、人力資源等不盡相同,ICU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的臨床實踐常面臨不同層面的障礙因素,執行率差異較大[4,7-9]。為促進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的臨床推廣與應用,本研究以“健康服務領域研究成果應用的整合性行動促進框架(integrated-promoting action 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n health services framework,i-PARIHS)”[10]為研究工具,根據具體臨床情境識別證據轉化過程中的障礙因素及促進因素,并制訂相應變革策略,以期推動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的臨床實踐,為重癥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確定循證護理問題
本研究作者前期調查顯示,浙江省某醫療機構2021年1月—2022年6月100例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活動實施率為15.00%。早期活動率低,且缺乏循證依據和規范的人員、組織管理制度。以ICU機械通氣早期活動為主題進行預檢索,發現該醫療機構的機械通氣病人早期活動臨床實踐與證據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本研究從該臨床問題出發,確定本次循證實踐主題為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管理。依據PIPOST模型[11]構建循證問題。本研究證據應用目標人群(population,P):ICU機械通氣病人;干預措施(intervention,I):目標導向活動、漸進式活動;應用證據的專業人員(professional,P):ICU醫生和護士;結局(outcome,O):包括提高ICU機械通氣病人最高活動水平、肌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等并發癥發生率、減少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入住時間等;應用證據的醫療單位(setting,S):綜合ICU或各專科ICU;證據類型(type,T):臨床決策、指南、專家共識、系統評價、證據總結和實驗性研究。
1.2 組建團隊
1.2.1 成立循證小組
循證小組共10名成員,包括:1名護理部主任,負責項目統籌安排;1名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和1名主任護師,負責甄選并聯系相關專家以及審查指標的設計;2名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負責指導機械通氣病人早期活動方案的擬定,協調項目實施;1名循證護理學教授,負責循證方法學指導;4名經過系統循證護理學習的在讀護理碩士研究生,負責證據總結及數據收集與分析。
1.2.2 遴選專家小組成員
遴選專家小組成員15名,包括重癥醫學科醫師5名(高級職稱4名,中級職稱1名)、康復醫學科醫師3名(高級職稱2名,中級職稱1名)、重癥醫學科護士5名(高級職稱1名,中級職稱4名),康復醫學科護士2名(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各1名)。專家工作年限為7~36(18.20±9.10)年。
1.3 證據匯總
研究前期,經文獻檢索、篩選和質量評價[12-15],最終納入臨床指南2篇[16-17]、專家共識3篇[18-20]、系統評價3篇[3,21-22]、最佳證據總結1篇[23]、原始研究7篇[24-30](4篇隨機對照試驗,3篇類試驗性研究)。2名研究者閱讀文獻獨立、逐條提取證據[31],得到組織管理、安全評估與保障、活動內容、記錄與評價4個方面,共18條證據。經兩輪專家會議法對最佳證據進行可行性、適宜性、臨床意義和有效性(FAME屬性)評價后,適當修訂、整合相應內容后,確定證據推薦強度,最終納入14條證據,具體如下。1)遴選醫護人員組成多學科團隊,制定培訓考核計劃和工作制度,明確成員職責,進行培訓考核[26](強推薦)。2)組長統籌安排,統計早期活動進度,評選活動達人[26](弱推薦)。3)ICU康復護士負責實施方案,ICU專科護士、管床醫生負責協助及病情觀察。專科性較強的康復項目則由康復師和呼吸治療師實施,ICU康復護士給予協助(弱推薦)[26]。4)團隊現場評估病人綜合情況以確定每日活動目標,并將活動流程圖貼于病人床旁,全天朝著目標努力,組長及時督導是否完成每日目標(強推薦)[24,27]。5)告知病人及家屬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的益處及事項,簽署知情同意書,邀請家屬參與(弱推薦)。6)ICU機械通氣病人在進入ICU 48~72 h即可開始評估早期活動安全標準,符合安全標準的病人盡早開始早期活動[3,16-17](強推薦)。7)每日早查房及活動過程中評估監測病人早期活動的啟動、停止標準,主要包括心血管、呼吸、神經系統、骨骼系統的穩定性,并有相應客觀指標[3,16,18-19,21-22,24]。8)醫療器械移除或故障、病人出現出汗、眩暈、胸痛、疲乏、煩躁,或者通過表情、手勢等表示不耐受,要求停止早期活動等也是停止標準[26](強推薦)。9)評估工具:鎮靜[采用Richmond躁動-鎮靜量表(RASS)測評]、肌力[采用肌力評定量表(MRC)測評]、活動水平[采用ICU活動量表(IMS)測評][3,19,21](強推薦)。10)人員分工:床上活動需1名或2名醫護人員;床下活動至少需要3名醫護人員[30](強推薦)。11)活動時間及頻次:每日09:00、15:00(人員相對集中時)活動,每次不少于20 min[24,27,30](強推薦)。12)活動類型及方式:依據IMS給病人的活動水平賦值,并按照相應級別活動,具體活動應個體化[28-29](強推薦)。13)夜班前將病人達到的活動水平記錄在早期活動護理記錄中,并在醫護交班時進行傳達[30](強推薦)。14)效果評價指標:IMS量表、MRC量表、ICU衰弱發生率、ICU譫妄評估量表(CAM-ICU)、死亡率[16-17,32];次要評價指標:鎮靜劑使用時間及劑量、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不良事件發生率等[24,26-27](弱推薦)。
1.4 制訂審查指標,進行臨床基線審查
采用專家會議法,從證據應用的可行性、適宜性、臨床意義及有效性4個方面深入探討證據的臨床適用性,明確證據推薦強度并篩選出適宜引入臨床實踐的證據。遵循科學、可信、有效、可測量的特性原則[33],結合情景分析和專業判斷逐一制訂每條證據對應的審查指標和方法。審查小組成員針對審查指標制定對應審查工具,經ICU護士長審核通過后,2022年5月—6月,選取浙江省某三級甲等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30例機械通氣病人及50名醫護人員(包括38名護士,12名醫生)進行證據應用前的基線審查。醫護人員納入標準:1)醫護人員均具備醫師/護士執業資格;2)在本專科工作≥12個月;3)同意參與本研究。病人納入標準:1)機械通氣時間≥24 h;2)年齡≥18歲;3)病人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肢體功能障礙;2)存在神經系統疾病、重癥肌無力、語言障礙等無法配合研究者。本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審批號:2022KYLL061)。
2 結果
2.1 審查指標、方法及結果
根據納入的14條證據,循證小組經過2輪討論制定了10條審查指標。審查指標1、2、8、10準確執行率為0;審查指標3~7、9的準確執行率分別為22.00%、26.00%、23.33%、53.33%、26.67%、6.67%。審查結果表明最佳證據與臨床實踐間存在著較大差距,詳見表1。
2.2 障礙因素、促進因素分析及對策
針對基線調查結果,基于i-PARIHS[10],從變革、變革接收者和組織環境3個方面對審查指標進行剖析。全面分析證據應用過程中的障礙因素和促進因素,并制訂針對性策略,見表2。
3 討論
3.1 審查指標的制訂需結合最佳證據與專業判斷
審查指標作為評價臨床實踐活動與最佳證據是否相符的判斷依據,制訂時既要遵守證據,又要結合情景分析和專業判斷[35]。本研究以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模式為指導框架,成立循證研究小組,系統檢索、評價和匯總證據,最終納入14條證據。證據1~5為組織管理、證據6~9為安全評估與保障、證據10~12為活動原則及內容、證據13及證據14為記錄與評價。證據總結由經過系統循證學習、訓練的護理研究生完成,確保納入證據的科學性與可靠性。考慮到最佳證據部分內容來自國外,且對于早期目標導向活動內容的描述較為籠統,為滿足制訂的審查指標具有可測量性、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本研究召開兩輪專家會議,納入ICU和康復醫學科的醫療、護理骨干,結合文獻背景、專業判斷及我院臨床情景,對納入證據的FAME屬性進行評價,并修訂臨床實踐與證據差距較大的條目,最后構建了審查指標。因此,本研究制訂審查指標的過程規范、嚴謹。
3.2 ICU早期目標導向活動臨床現狀與最佳證據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目標導向活動是國內外重癥護理領域的熱點問題,國內關注度不斷增加,先后發布了多項臨床試驗,但仍缺乏循證實踐指導臨床形成規范可行的具體方案[6,36]。根據審查結果可闡明臨床現狀與最佳證據之間的差距,確定存在的薄弱點,為下一步分析障礙因素和擬定變革策略提供依據[37-38]。本研究基線審查結果顯示,10條審查指標執行率均lt;60%,且4條為0,說明當前早期目標導向活動臨床現狀與最佳證據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如專家建議重癥病人早期活動計劃應由多學科團隊參與制定[39],但在本研究中審查指標1的準確執行率為0。我院僅2位護士具備呼吸治療師資質,且ICU與康復醫學科之間尚未健全ICU病人早期活動協作機制。因此,要推進ICU早期目標導向活動的臨床實踐,建立早期活動團隊是首要的步驟。
3.3 全面分析障礙及促進因素及制訂變革策略是推動循證實踐的關鍵
障礙評估和有效的行動策略對促進最佳實踐變革的成功至關重要。為保證臨床轉化得以成功開展,需深入分析系統、實踐者和病人3個層面,確定清晰的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40]。障礙因素分析的質量工具和理論框架較多,但無論采取何種方法均應考慮證據、利益相關者和系統3個層面[41]。本研究以i-PARIHS理論框架[10]為基礎,通過循證小組成員討論、專家訪談分析主要障礙因素為重癥醫護人員重視程度欠缺且對相關知識了解不足,科室缺乏早期活動評估工具及具體的活動方案、管理流程與人員組織架構。實際工作中醫護人員往往更關注機械通氣病人的安全而忽視了病人的康復需求,由于未行早期活動未對機械通氣病人造成明顯不利影響,導致科室缺乏相關管理規范、醫護人員早期活動相關知識薄弱。部分醫護人員已意識到該臨床問題,但循證實踐能力不足以至難以解決,故糾正醫護人員的傳統觀念與制定科學合理的具體方案是順利開展本項目的前提。充分分析障礙因素與促進因素后,本研究將進一步借助科室管理層強大的領導力,與多部門醫護人員協作制定早期目標導向活動評估工具與表單,將其嵌入醫護信息系統,根據不同人群、不同活動水平選擇不同的活動方式,開展醫護人員培訓與實踐考核,與病人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在盡量不增加醫護人員工作量的前提下推進項目開展。在此過程中,須動態分析障礙因素及促進因素變化,及時調整變革策略,保證證據轉化的持續性與有效性[11]。
4 小結
本研究以JBI循證衛生保健模式為指導框架構建ICU機械通氣病人早期目標導向活動審查指標,運用i-PARIHS理論框架總結主要障礙因素為ICU醫護人員對早期目標導向活動重視程度不高且相關知識了解不足,缺乏早期活動專業團隊、具體流程計劃及激勵機制。另外,本研究部分證據來自國外,且僅在1所綜合醫院進行證據轉化。由于不同地域、等級醫院的醫療環境、醫療資源分配差異較大,導致循證實踐可能受到制度、文化、經濟、人力等多重因素影響,臨床實踐作用仍需進一步驗證。下一步將在試點科室進行最佳證據的應用,以促進重癥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建議ICU醫護人員考慮本機構臨床情境、專家意見以及ICU機械通氣病人意愿,積極推動循證項目的臨床轉化。
參考文獻:
[1] DU B,AN Y Z,KANG Y,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3,41(1):84-92.
[2] 代冰,趙洪文.機械通氣模式分類及名詞術語注釋[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5):390-393.
[3] CLARISSA C,SALISBURY L,RODGERS S,et al.Early mobilisa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systematic integrative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activities[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2019,7:3.
[4] JOLLEY S E,MOSS M,NEEDHAM D M,et al.Point prevalence study of mobilization practices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7,45(2):205-215.
[5] KLAUS K,HEISTER T,WOLFF J,et al.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the daily cost of" ICU care[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20,20(1):267.
[6] HEINZMANN J,BAUMGARTNER C,LIECHTI F D.Goal-directed mobility of medical inpatients-a mini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rontiers in Medicine,2022,9:878031.
[7] BERNEY S C,HARROLD M,WEBB S A,et al.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practice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a point prevalence study[J].Critical Care and Resuscitation,2013,15(4):260-265.
[8] 呂露露,張雪靜.三級醫院ICU重癥患者早期活動現狀及障礙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20,35(10):31-34.
[9] 謝汶倚,吳孟航,唐荔,等.四川省ICU患者早期活動的實施現狀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8):2446-2451.
[10] 張立華,顧鶯.臨床實踐變革的概念框架:從PARIHS到i-PARIHS[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9,19(6):741-747.
[11] 周英鳳,胡雁,朱政,等.JBI循證衛生保健模式的更新及發展[J].護理學雜志,2017,32(3):81-83.
[12] 周芬,郝玉芳,叢雪,等.指南研究與評價工具AGREEⅡ及各領域分值的補充解釋及思考[J].護理學報,2018,25(18):56-58.
[13] 周英鳳,顧鶯,胡雁,等.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關于不同類型研究的質量評價工具——干預性研究的質量評價(一)[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24-26.
[14] 顧鶯,張慧文,周英鳳,等.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關于不同類型研究的質量評價工具——系統評價的方法學質量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8):701-703.
[15] 周英鳳,顧鶯,胡雁,等.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關于不同類型研究的質量評價工具——干預性研究的質量評價(二)[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2):112-113.
[16] AQUIM E E,BERNARDO W M,BUZZINI R F,et al.Brazilian guidelines for early mob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J].Revista Brasileira De Terapia Intensiva,2019,31(4):434-443.
[17] NUGENT K,EDRISS H.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liberation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J].The Southwest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Chronicles,2017,5(19):1.
[18] 王秋雁,邊仁秀,戎軍,等.浙江省重癥康復專家共識[J].浙江醫學,2017,39(24):2191-2196.
[19] SOMMERS J,ENGELBERT R H,DETTLING-IHNENFELDT D,et al.Physiotherap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n evidence-based,expert driven,practical stat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recommendations[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5,29(11):1051-1063.
[20] HODGSON C L,STILLER K,NEEDHAM D M,et al.Expert consensu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safety criteria for active mobilization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adults[J].Critical Care,2014,18(6):658.
[21] YANG R Q,ZHENG Q L,ZUO D,et al.Safety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early active mobiliza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subjects[J].Respiratory Care,2021,66(2):307-315.
[22] 丁楠楠,姚麗,張志剛,等.ICU機械通氣患者早期目標導向康復鍛煉安全標準的系統評價[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12(1):91-97.
[23] 王雨.ICU成人機械通氣患者早期活動證據轉化及應用研究[D].遵義:遵義醫科大學,2021.
[24] 卞紅,俞萍.早期目標導向活動方案對ICU機械通氣病人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1,35(7):1248-1251.
[25] 吳娟.早期目標導向活動對預防RICU機械通氣患者ICU-AW的效果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26] 楊富,方芳,陳蘭,等.早期漸進式康復方案對SICU機械通氣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6):1502-1505.
[27] 卞紅,劉海英,俞萍,等.基于eCASH理念的最小化鎮靜策略聯合早期目標導向活動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1):124-128.
[28] 胡燕.目標導向早期康復對機械通氣患者ICU獲得性衰弱影響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29] HODGSON C L,BAILEY M,BELLOMO R,et al.A binational multicenter pilot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goal-directed mobilization in the ICU[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6,44(6):1145-1152.
[30] SCHALLER S J,ANSTEY M,BLOBNER M,et al.Early,goal-directed mobilisation in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6,388(10052):1377-1388.
[31] 王春青,胡雁.JBI證據預分級及證據推薦級別系統(2014版)[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1):964-967.
[32] DEVLIN J W,SKROBIK Y,GéLINAS C,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in,agitation/sedation,delirium,immobility,and sleep disruption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CU[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8,46(9):e825-e873.
[33] 胡雁,郝玉芳.循證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
[34] 劉桃梅.四川省三級綜合醫院中心ICU醫護人員患者早期活動知信行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充:川北醫學院,2018.
[35] 周英鳳,朱政,胡雁,等.推動證據向臨床轉化(八)審查指標的構建[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4):1281-1284.
[36] PARKER A M,AKHLAGHI N,MALIK A M,et al.Perceived barriers to early goal-directed mobi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results of a quality improvement evaluation[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2022,35(3):219-224.
[37] 張曉菊,胡雁,周英鳳,等.推動證據向臨床轉化(九)證據臨床轉化過程中的障礙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5):1382-1386.
[38] 張曉菊,胡雁,周英鳳,等.推動證據向臨床轉化(十)證據臨床轉化過程中的變革策略構建[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6):1460-1463.
[39] 王雪琴,呂穎,張川林,等.ICU病人早期活動多學科團隊協作策略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3,37(16):2934-2938.
[40] 鄧倩,王兆北,陳玲,等.肝移植患者術后早期活動管理審查指標的制訂及障礙因素分析[J].遵義醫科大學學報,2022,45(2):212-220.
[41] 晏利姣,高尚謙,韓柳,等.護理臨床實踐指南臨床應用的方法學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9,19(7):863-870.
(收稿日期:2023-09-19;修回日期:2024-06-12)
(本文編輯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