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小規模學校在實施課后服務中存在教師工作負擔明顯加重、課后服務內容相對單一、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課后服務經費入不敷出、學生健康和交通隱患等問題。通過優化學校師資隊伍結構、豐富學校課后服務內容、開展家長培訓活動、統籌縣域內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使用、組織課后服務工作經驗交流,解決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難題。
關鍵詞:課后服務;鄉村小規模學校;“雙減”政策
中圖分類號:G6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8-0075-05
一、引言
2017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積極推進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共有10.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6496.3萬名學生、465.6萬位教師參與了課后服務,其中城區學校覆蓋率為75.8%,學生參與率為55.4%,教師參與率為62%,部分大城市學校課后服務覆蓋率超過90%[1]。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2]。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課后服務在義務教育學校全面開展。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一項“順民意、暖民心”的民生工程[3]。我國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現象,導致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政策的實施也存在城鄉差異。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4],主要分布在鄉鎮以下,具有學生規模小、教師人數少且師資結構和班師比不合理等特點,因此屬于義務教育學校中比較特殊的形態,在實施課后服務過程中存在著獨特的困難和問題。2021年9月至12月,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在陜西省寶雞地區的太白縣、隴縣、千陽縣、眉縣和鳳翔縣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實施情況展開調研。本文在對調研資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主要分析和探討當前鄉村小規模學校實施課后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二、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通過與鄉村小規模學校部分領導、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進行訪談,發現當前鄉村小規模學校實施課后服務存在以下問題和困難。
第一,教師工作負擔明顯加重。從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常規性問題來看,鄉村小規模學校存在教師數量少的現實問題,為達成開齊、開足課程計劃中規定的課程任務,教師往往需要承擔兩門以上課程教學任務。此外,教師同時承擔班主任工作也成為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常態”,甚至還存在個別教師需要同時擔任兩個班班主任的特殊工作現象。從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現實性難題來看,響應與實施課后服務要求,意味著教師還要承擔課后服務的相應任務,推遲下班時間,這使得教師的工作任務量和工作時間顯著增加[5]。按照教育部課后服務“5+2”模式要求,教師每周在校工作時間要增加10個小時。課題組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部分鄉村小規模學校把課后服務機動調整為“4+1”模式,即便如此,教師每周在校工作時間也會相應增加4個小時。此外,在調研中還發現,部分鄉村小規模學校為了既能落實課后服務任務,又能夠保證下午按時放學,便相應采取了縮短午休時間和提前下午上課時間的措施。事實上,此類做法會嚴重擠壓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午休時間,削弱教師的教育教學精力,引發教師的系列負面情緒及低量行為。面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年齡普遍偏大的現實師資狀況,午間休息不足既影響教師整個下午的工作質量和教學效率,又直接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此外,課后服務基本采取第三方平臺統一管理,在智能化應用不足、年輕人口外出的鄉村,教師還要相應承擔信息錄入、課程設置、繳費提示等工作,工作量進一步增大。課題組在調研中還了解到,鄉村小規模學校部分教師對課后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不高,學校基本上是通過行政安排和布置任務的形式在推動課后服務工作。
第二,課后服務內容相對單一。《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課后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提倡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免費輔導幫助。堅決防止將課后服務變為集體教學或“補課”。鼓勵中小學校與校外活動場所聯合組織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或組織學生就近到社區、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但是在調研中發現,由于鄉村小規模學校體音美及科學教師比較欠缺,學校也不具備聘請校外相關師資的條件,導致課后服務難以真正落實體育、藝術和科普內容。而且,由于地處鄉鎮以下,學校周邊企事業單位和活動場所較少,也難以有效地開展相應社會實踐活動。因此,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內容普遍比較單一,主要是作業輔導,輔助開設閱讀課、藝術課,組織一些社團活動。而且,部分家長還對學校開展社團活動持否定態度,認為跟學習無關,浪費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小規模學校開展正常的課后服務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第三,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不高。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基本上都是由祖輩監管,在某種程度上,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不存在放學后無人看管的情況,參加課后服務也不是他們的剛性需求。而且,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較少等原因,基本上沒有參加校外教育培訓的經歷,因此對課后服務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部分學生甚至認為開展課后服務延長了他們在校的學習時間,束縛了他們的活動自由,還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調研發現,部分學生甚至對課后服務中開展的藝術課程、社團活動等也缺乏參與興趣。客觀地講,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不高的深層原因在于農村教育水平整體較低,農村學生家庭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家長主要忙于家庭生計,無暇參與或難以參與管理、教育孩子的事務。受教育理念與現實條件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教育的低期望、低壓力也會相繼導致孩子的自我教育期望值偏低。此外,在調研中還發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中離異家庭和單親家庭學生較多,還有存在智力缺陷的學生等,這些特殊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整體參與課后服務的效果。
第四,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經費入不敷出。鄉村小規模學校本身學生比較少,而且按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課后服務文件政策要求,對農村建檔立卡學生、低保家庭學生、住宿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不收取課后服務費用。以調研中走訪的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漢封學校為例,2021年秋季學校學生人數是56人,其中建檔立卡學生22人、低保家庭學生3人、住宿生6人,課后服務收費學生僅有25人。收費學生家長還普遍認為,孩子在校期間學習應該是免費的,收費存在“不公平”問題,開展課后服務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故此,此類家長交費態度較為消極,使得收費存在一定困難。加之課后服務繳費采用的是第三方平臺,農村(祖輩)家長網上繳費操作不熟練、不信任,滋生蔓延抱怨等負面情緒,這也給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收費工作帶來更多困難。在調研中發現,實施課后服務后,城市學校的教師每月增加收入在一千元左右,而且學校還會有一定盈余,但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的收費學生太少,造成入不敷出的課后服務經費嚴重赤字問題,這給鄉村小規模學校帶來相應辦學難題。
第五,課后服務帶來的學生健康和交通隱患問題突出。一是時間延長,營養補充不足。鄉村小規模學校響應實施課后服務后,學生下午放學時間基本推遲至六點或六點半,部分初三學生放學時間則相應推遲至晚上七點或八點。一般情況下,鄉村小規模學校營養午餐供應時間為十一點半或十二點,延長放學時間意味著學生有長達七至九個小時的時間是無法進行營養攝入及能量補充的。加之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差,學校辦學經費緊張,難以實現給學生加餐,長期如此則會給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帶來系列負面影響。二是時間推遲,路途存在隱患。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上學路途較遠,通常由家長(祖輩)騎三輪車接送孩子,本身即潛藏一定危險,而開展課后服務推遲了放學時間,尤其冬季天黑較早,使得學生放學回家路上的交通隱患也進一步凸顯、放大。
三、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為了化解這些困難和問題,并推動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順利開展,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第一,優化鄉村小規模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增強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責任感。目前,教師數量少、師資老齡化、體音美教師欠缺等依舊是鄉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6]。教育部明確規定要“保障學校課后服務條件。各地要根據學生規模和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籌核定編制,配足配齊教師”[2]。一方面,要加大對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師資補充力度,鼓勵和支持優秀青年教師到鄉村小規模學校工作,增強他們在艱苦環境下工作的耐力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聘任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或志愿者參與課后服務。與此同時,還需要切實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待遇,改善其生活工作的環境和條件,激發和增強他們參與課后服務的責任感,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第二,豐富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內容,激發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針對當前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主要存在的課業輔導內容及形式相對單一問題,要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后服務內容,拓寬學生學習視野,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普及、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課后服務活動的興趣和熱情為相應破解路徑。當然,在課后服務內容資源調配方面,鄉村小規模學校應充分挖掘、貫通“校內—校外—網絡”三大現實資源,開發、整合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一是挖掘地理優勢,用好校內資源。鄉村小規模學校要充分發揮鄉村開展勞動教育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重視校本性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培育和發展課后服務特色項目,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是打造校際聯盟,借好校外資源。校際聯盟以鄉村—鄉村、鄉村—城鎮、鄉村—城市等為主,講求資源借力、資源交流、資源互通,以此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形式、風格、條件下的課后服務,于新穎、好奇、期待中不斷成長。三是融通網絡資源,享用線上資源。互聯互通時代,網絡共享提供著各種線上優質教育資源,找好、融好、改好優質資源可以讓學生在與優質教育資源的互動中實現成長。
第三,開展鄉村小規模學校家長培訓,提升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支持力度。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因此,開展家長培訓、爭取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支持至關重要。一是要向家長宣講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意義,說明課后服務內容和實踐舉措等,讓他們形成對課后服務政策的正確認知與理解。二是要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和健康發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變學業成績唯上的育兒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三是要向家長提供有關網絡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幫助他們提高信息技術素養,為跟進教育、網上選課等提供便利。
第四,統籌縣域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使用,解決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不足問題。教育部門可以考慮課后經費的平衡使用,適當以縣城中小學校課后服務經費的盈余部分支持鄉村小規模學校,以此解決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不足問題。此外,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可根據課后服務性質,采取財政補貼、收取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7]。因此,化解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不足的難題,還需要采取財政補貼等措施,切實提供課后服務經費保障。例如,河北省“課后服務不向學生家長收取費用,所需經費全部由同級財政負擔,按照不高于當地績效工資指導線的1.1倍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增加部分用于開展課后服務學校教職工的補助。課后服務開展以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53億元”[8]。鄉村小規模學校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殊形態,需要在實施課后服務方面得到政府的特殊財政支持,以此提升課后服務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第五,組織課后服務工作經驗交流,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課后服務的實效。2021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推廣部分地方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發布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典型案例單位的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8]。這些課后服務典型案例對于學校做好課后服務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除了開展全國范圍內課后服務工作經驗交流之外,還需要組織省域、縣域課后服務工作經驗交流,繼而更好地貫徹和落實教育部倡導的課后服務“一校一案”“一校一策”舉措,提高課后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鄉村小規模學校具有現實特殊性、資源各異性、條件有限性等獨特特征,更需要采取“一校一策”的課后服務工作方案。一方面,要在學習各地各校經驗的基礎上,真正貫徹和落實課后服務政策文件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要針對本校實際情況制定課后服務的校本方案,切實提升學校課后服務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布《深入推進課后服務 "支持探索暑期托管 "切實發揮學校課后服務育人主渠道作用》[EB/OL].(2021-07-13)[2024-01-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_210713/sfcl/202107/t20210713_544274.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4-01-0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朱昌俊.完善課后服務,增強學校教育的主體性[N].光明日報,2021-06-24(2).
[4]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8-05-02)[2024-01-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5/02/content_5287465.htm.
[5]王營.謹防課后服務引發增壓現象[N].中國教師報,2021-05-12(3).
[6]高政,劉胡權.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現狀與改進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4(8):18.
[7]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EB/OL].(2018-08-22)[2024-01-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8/22/content_5315668.htm.
[8]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廣部分地方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EB/OL].(2021-06-04)[2024-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6/t20210621_539265.html.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新時代鄉村教師教育情懷及其培育研究”(BEA210117)、陜西省本科和高等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專業‘育情懷·重實踐·強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3BY139)、2022年田家炳基金會資助項目“西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精準幫扶的理論與實踐”(2207-01-410)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2-02
作者簡介:馬多秀,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教授,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部農村教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教育、德育原理;崔宇瑋,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教育基本理論;李健,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