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趣表達指兒童有意思、有興趣,有意義、有樂趣,有創意、有情趣的言語表達。意趣表達關注動機、彰顯氣質、積聚潛能,讓兒童的言語表達從模仿向個性嬗變;重視理性、深情、自信表達,讓兒童的言語表達從隨意向規范嬗變;構建任務語境、目標語境、愉悅語境,讓兒童的言語表達從自用向審美嬗變。
關鍵詞:意趣表達;言語品質;口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8-0100-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1]1。言語能力習得是提升語文學習品質的重要路徑之一,也是兒童語文關鍵能力的外顯,對提升兒童語文素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義務教育階段兒童言語表達的發展水平卻是參差不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說空話”的現象屢見不鮮,在言語表達上講究套路的跟風現象也是層出不窮。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開始了一系列的調研分析,結合意趣表達的相關理論,挖其根源,破解困局。
一、兒童意趣表達的內涵和特征
(一)兒童意趣表達的內涵
意趣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朱熹說的“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在言語表達中“意”指意思、意義、創意,“趣”指興趣、樂趣、情趣。“意趣”指教師突顯教學的創意,關注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兒童體會學習的意義、意思,感受學習的樂趣。意趣表達指兒童有意思、有興趣,有意義、有樂趣,有創意、有情趣的言語表達。意趣表達是集表達內容的意趣、表達過程的意趣、表達結果的意趣于一體,從兒童的心理探尋表達的動機,激發兒童表達的欲望。由于表達主體、表達環境、表達方式存在差異,兒童的意趣表達效果也各不相同。
(二)兒童意趣表達的特征
兒童是有獨特個性的個體,在特定的場域會自覺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言語進行交流;兒童言語表達的過程又是一種理性的自主需求現象,這種自主需要達到連貫有序的言語表達意圖;言語也是一種交際工具,由于交際中兒童的介入,言語表達又將具有一定的藝術因素。可見,兒童的意趣表達具有個性化、規范化、審美化等特征。
二、兒童言語表達失度的不良影響
(一)從眾表達,淡化自我
從眾,是個體行為的一種心理現象。從眾表達是表達者表現出的被動順從或是主動尋求歸屬的表達現象。兒童在班級這個小的文化圈內,為了獲得集體歸屬感,常常會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選擇順從班里有“影響力”同伴的看法或觀點。兒童自身的個性表達日趨減少,自我需求逐漸淡化,造成兒童言語表達的從眾現象。
(二)任性表達,滋生隨意
任性,是一種簡單心理現象。任性表達的隨意性較大,更多關注喜歡還是不喜歡,忽視了表達的最初目的和意圖。兒童自我中心意識較為明顯,在言語交流中會不由自主地放大自我,隨意虛夸的言語脫口而出,有時也會任意趾高氣揚,兒童在課余時間進行群體言語交流的隨意性就更大了。時間長了,兒童言語表達的任性常滋生出隨意的現象來。
(三)功利表達,缺乏審美
功利,一般指功效和利益。功利表達對表達的效用更為關心,注重言語表達對自己的交際有沒有利,忽略了對兒童的尊重。兒童在言語交流的過程中,注重表達有沒有效果,缺少言語的美感因子,特別是在課余時間,說起話來簡單粗暴,未顧及對方的感受,語感不佳,語氣錯位,運用語法修辭等藝術因素也較弱,形成了兒童言語表達的功利現象。
三、意趣表達:兒童言語表達從失度向適度的嬗變
兒童口頭表達的言語品質需要個性、規范、審美等因素來增值賦能。意趣表達對提升兒童言語表達的品質起到輔助的作用。
(一)從模仿到個性的嬗變
意趣表達是兒童有興趣、有意思的言語表達。興趣是位好老師,可以催生兒童個性的覺醒;有意思是吸引兒童自主、連貫進行言語表達的內生動力,激發兒童在模仿中形成個性。
1.關注動機,在仿效交際中釋放個性
奧蘇伯爾的成就動機論提出,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通常指兒童在進行言語交際之前,就萌發的主動交際的念頭。有了這樣主動表達的念頭,兒童會對言語交際產生興趣,對所要交際的話題生發言語表達的沖動,進而一門心思展現個性,積極主動地投入交際活動,并千方百計地實現自己表達的愿望。如教學口語交際“當有人敲門的時候”,引導兒童從仿效交際的過程中,學習用個性的口語表達進行交流。在接待家中來客時要注意有禮貌、問清客人來意、進行合理的解釋,或相約下次見面時間等,鼓勵兒童在了解接待來客的方法后,進行適當的個性交流。應關注兒童的心理需求,實施兒童感興趣的交際活動,抓住兒童自主表達的愿望,在連貫的言語輸出中釋放兒童的意趣表達個性。
2.賦予自由,在彰顯氣質中發展個性
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提出氣質是人格的情緒組成部分。兒童的氣質存在著差異性,表達的氣質是兒童在言語輸出時表現出的一種風格氣度,是兒童個性化的言語表達形式。這種表達脫離了盲目的跟風,體現了兒童自我言語體系的建構與發展,是兒童對言語表達產生興趣的一種外在表現。如教學口語交際“介紹我的朋友時”,先討論介紹朋友的哪些情況:叫什么、家住哪里、做客原因、有什么特長等,再討論注意事項:體現尊重和熱情、言語簡潔明了等。接下來是分組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有個學生提出加入適當的動作和表情。風趣幽默可以體現兒童言語表達的氣質,兒童自主連貫的言語行為體現了意趣表達的魅力。
3.磨煉自我,在積聚潛能中成就個性
切爾瑞·富勒在《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一書中強調激發潛能的重要性。潛能,是人本身具有而沒有被開發的能力。教師利用言語表達是一種有意思的活動這一特點,發揮好課堂這塊表達的重要陣地,將兒童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言語表達技能融合起來,給兒童個性化的言語表達創設一個增值的空間,激發兒童更深的表達潛能。如教學口語交際“幫他出主意”,教師抓住兒童樂于助人的心理,調動兒童積極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在幫他人出主意的過程中,激發兒童自主連貫表達的潛能,在討論交流中互相提升共同進步。這樣的交際活動,使兒童表達的關鍵能力得到提升,兒童表達的潛能被激活,在生活經驗的積極運用中,成就兒童意趣表達的個性。
(二)從隨意到規范的嬗變
意趣表達是兒童有樂趣、有意義的言語表達,表達的樂趣可以激勵兒童表達更加規范;有意義是激勵兒童及時進行差異性言語表達的基石,引領兒童自主形成規范的表達品質。
1.言語內容:理性地表達自制
自制可以理解為自我克制。在家鄉話的問題上,兒童如何自制,教師可以從有樂趣的表達入手,引導學生在快樂中理性規范地說好普通話。實施這一策略的關鍵在兒童家里,如果普通話占領了家庭這塊高地,鄉村兒童的口語表達自然會更規范。教師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取得家長支持后,提議兒童與家長只能用普通話交流,經常是家長被兒童帶著說起了帶有濃濃家鄉味的普通話,逗得兒童開心地當起了家長的小老師。兒童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也體會到規范表達的意義。由于表達主體與環境的差異性,針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問題,教師鼓勵兒童主動串門、大膽交流。一段時間下來,兒童用普通話進行言語表達的水平有明顯提升,言語表達也越來越規范了。
2.言語形式:深情地表達自需
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出人的行為受到需求的驅動。教師可以抓住兒童對言語表達的需求,讓兒童感受言語表達的意義,在兒童言語表達需求到來時,通過規范的形式給兒童提供及時表達的機會。如教學口語交際“學會贊美”時,從兒童樂于贊美的需求出發,建議兒童在贊美別人時,言語表達態度要真誠。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被接受、被贊美的渴望,在不同的場合應當使用差異化的言語來贊美。當兒童發自內心地贊美在大掃除中表現突出的同伴時,大家不約而同地響起贊同的掌聲;受此啟發,教師提議兒童回家真誠地贊美一次自己的家人,事后有些家長對這次活動這樣反饋: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會用這么好聽的話來贊揚自己,當時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3.言語運用:自信地表達自我
兒童都會有自卑膽怯的一面,教師要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盡可能來到兒童中間,與他們聊聊生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讓兒童感受到言語表達的樂趣與意義。長此以往,兒童會變得自信并敢于言語表達,言語表達水平也會向著自我境界發展。如教學口語交際“學做節目主持人”時,剛開始兒童總覺得自己不會主持或是主持得不好,上臺的兒童,由于表達太隨意,說起話來也是結結巴巴。這時,教師提供著名主持人的常用主持言語給兒童做參照。看著這些名人的精彩表達,兒童討論得非常熱烈。教師在巡視引導中,也感受到兒童的表達越來越規范了。例如,有的兒童練習開場白“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當兒童第二次自信地走上臺才發現,每個人都已成為出色的自我。
(三)從自用到審美的嬗變
意趣表達是兒童有情趣、有創意的言語表達。表達的情趣可以引發兒童內心情感的迸發;有創意是引領兒童運用言語的工具性進行藝術表達的目標,促進兒童形成言語審美的品質。
1.自然美:在任務語境中說真話
自然美指最本原、最真實的美,任務語境是有目的的表達環境。教師創設任務語境時,應關注兒童最近發展區,選擇最容易“入境”的交際活動,利于表現言語表達的自然美。兒童進入語境快,說出了內心深處的真話,這可能會成為言語表達最真的創意。如教學口語交際“討論班級公約”,兒童根據自己在班級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實事求是地指出那些不守紀律、不講衛生、不參加活動、不鍛煉的學習生活弊端,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求真實存在,然后討論解決的辦法。說自己身邊的事,兒童很容易進入語境。討論出來的班級公約需得到全班認同,可以在班級中先試行一段時間,再進行總結修正,最終約定共同遵守。這些看似平平常常卻對兒童成長影響深遠的建議,體現著言語表達的自然美。
2.體驗美:在目標語境中表真情
體驗美指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美感,目標語境指有表達對象或是標準的交際語境。為獲得有情趣的美感體驗,兒童可以運用言語工具關注一些小事件、聊一些小人物、表演一些小劇本、描述一些小環境,來落實藝術表達的目標。在目標語境,兒童的言語表達更容易真情流露。如教學口語交際“推薦或自我推薦”時,兒童習慣推薦別人,不愿自我推薦。后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兒童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才開始推薦自己。班上有個學生是這樣自薦的:“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想競選學習委員,我學習成績優秀,學習習慣好,平時還主動幫助缺課的同學補課;如果我做學習委員,早上會帶著同學們認真學習,課間及時幫助老師給落后的同學講題目,課后不管哪位同學有不懂的知識,隨時都可以問我。希望大家支持我,謝謝大家!”兒童在充滿真情體驗的言語表達中,言語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3.感受美:在愉悅語境中悟真意
感受美指用心體會美,愉悅的語境指在一種輕松的活動中進行言語表達。表達的藝術性指兒童說話時的遣詞造句具有感染力,使言語表達不光是一種交際的工具,更是一種審美的外在表現,既有美感,又有邏輯性,蘊含著一定的審美寓意。如教學口語交際“小小討論會——用好壓歲錢”時,教師先組織兒童回憶自己使用壓歲錢的經歷,分類整理壓歲錢都被用到了哪里,然后分組討論:壓歲錢該怎么用?最后,組織全班交流。交流時所有人都要認真傾聽,有想法、有意見也要等發言的同學說完后,再舉手發言;同時注意,評價同學的想法、做法時言語應當委婉一點,言語表達應考慮到對方的接受力,用真情打動對方,用藝術的言語表達感染對方。在輕松愉快的言語表達中,感悟壓歲錢的真正用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目標中要求兒童學會傾聽與表達[1]6。在現實的社會生活與人際交往中離不開言語溝通,樂于表達是一種積極的交流狀態。學習意趣表達能促進兒童在積極的言語交際中全面發展語文素養。言語表達能力也是當代語文學習的首要任務,兒童言語表達的自然、自覺也是未來的交際需要。盧梭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所作為”,兒童雖然看不到,卻能影響他們的心靈,發揮他們的潛能。兒童的言語表達也是如此,在日常的交際環境中發展兒童的意趣表達能力,也需要以無為成就有為。將課堂生活化、具體化、形象化,采用表達的新模式,喚醒兒童深埋心底的言語表達欲望,期待兒童意趣表達的大提升。作為一線教師,需因地制宜、溝通課內外、鏈接社會生活,從兒童的視角因情施教,實踐意趣表達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22年度課題“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語文‘意趣’教學的實踐研究”(2022-R-101103)、連云港市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課題“數字資源賦能‘認知習作’教學的實踐研究”(2023LYGJK15-L010)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5-06
作者簡介:劉中深,東海縣房山中心小學,高級教師,連云港市“新333工程”教研名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