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穩定之基,是發展之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高校就業工作存在著工作力量分散、工作思路單一、就業育人質量不高等問題。對此,高校應從整合工作資源、創新工作思路、提高就業育人質量等路徑入手,推動就業工作高質量開展。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就業工作;新路徑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這對新時期高校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質量的就業工作,不僅要在“出口”處把好關,更需要提前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提供相應的指導與服務。對高校來說,對內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精準化指導,提升學生的求職內驅力、崗位勝任力和職場適應力;對外要與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和社會組織協同合作,對接好各方資源,共同建設多元并舉、穩定有序的就業工作體系。
二、新時代高校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
近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上漲,盡管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但總量壓力持續存在。受前幾年疫情影響,經濟復蘇乏力,市場化崗位需求減少,用人單位招聘要求卻不斷提高,導致畢業生求職擇業難度加大。在種種因素疊加之下,高校的就業工作必須跳出傳統思維束縛,在重重挑戰中尋求新的出路。但是,當前的高校就業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一)工作力量分散
目前,高校的就業工作普遍以就業職能部門為主體,該部門整體提出就業目標和計劃,編制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教師負責課程教學,向學生傳授就業知識;盡管就業幫扶由就業職能部門主導,但主要執行者往往是學生工作部門。上述的三個工作主體,各自目標并不相同。就業職能部門把握學校整體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規劃,就業指導教師以課程考評為要務,學生工作部門注重就業率考核,這導致他們在就業工作中的出發點不同。同時,任務相對分散也使得這三個主體難以站在同一高度、同一視角來審視全校的就業工作需求。
(二)工作思路單一
目前,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與就業市場的需求對接不夠緊密,大部分是涵蓋面較廣、囊括整個學科的大專業,更多地設置了綜合性課程,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博而不精”。即使經過改革,大專業在高年級會分化出不同的專業方向,但劃分的依據大多是從專業性質出發,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就業需求。高校畢業生在入職后,其綜合知識和素質雖然能夠適應不同的職位,但在單一崗位的競爭上與職業教育人才相比并沒有明顯優勢。
(三)就業育人質量不高
當前,高校就業工作人員大部分沒有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經驗,也無法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需求、特點、發展前景等問題開展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他們獲取就業知識的渠道往往僅限于學校組織的相關培訓,這種學習方式嚴重限制了他們開展工作的思維和視野。教授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多數來自輔導員隊伍,且多為兼職教師,對課程內容理解的深度不夠,教學效果自然難以達到預期。對于高校而言,就業育人質量不高是就業工作高質量開展的瓶頸。
三、新時代高校推進就業工作的新路徑
高校就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因此,學生是就業工作的中心。就業工作必須以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為根本出發點,這種工作理念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深刻內涵。
(一)整合工作資源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的就業創業工作,高校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體,責任重大。但就現實情況而言,很多高校就業工作存在力量分散、資源不足、職責不清等問題。為突破工作困境,高校急需構建統一的就業創業工作體系,集中優勢資源,推動工作開展。一是尊重就業職能部門地位。高校要將所有就業相關工作納入就業職能部門的統籌范圍,將該部門擴展為一個涵蓋政策解讀、市場調查、理論研究、計劃制訂、課程設置、績效考評、獎懲執行等職能的“全能”部門,真正體現、尊重該部門統籌執行全校就業工作的重要地位。二是整合高校就業工作力量。高校可以將全校就業指導教師和學工部門就業工作人員集中到就業職業部門,實現統一管理調度。一方面,能夠充實人員力量,有利于就業指導教師及時提供理論指導、學工部門就業工作人員交流分享工作經驗,為部門履行職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能夠全過程監管就業育人效果和促就業工作執行情況,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作出調整,提高就業工作效率。三是壓實高校就業工作責任。高校要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落實“一把手”工程,堅持全校“一盤棋”,完善校、院兩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分管領導靠前指揮、院系領導具體落實、各部門協同推進、師生積極參與的促就業工作格局,推動促就業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二)創新工作思路
近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經濟復蘇乏力,招聘崗位減少的同時薪資水平也有所下調,人才流動速度也隨之加快。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在招聘時更傾向于選擇有工作經驗的人員,目的在于節約人才培養成本,這也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加。對此,高校需要創新就業工作思路,尋找新的突破路徑。一是深入了解就業市場需要。當前高校對就業市場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部分研究對象為特定的行業、企業或者崗位,方向較為分散,且市場的瞬息萬變也使得相關研究具有滯后性。高校需要整合力量,對就業市場的數據進行大量采集、分析,并加以論證,才能得到時效性強、可靠性高的成果,才能準確把握就業市場發展趨勢。二是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對于大部分高校畢業生來說,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要學精學深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和崗位。面對動態變化的市場需求,高校可以對大類專業進行細化,在教學中適當控制非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習時長,將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時間投入到學生實踐中去,將學生入職后職業能力培養的環節前置到在校期間,以此強化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助力他們順利就業、盡早就業。
(三)提高就業育人質量
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以兼職教師為主,其中輔導員占比最大。兼職教師教授就業指導課程,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理論知識儲備,對就業育人的理念認識不足。因此,提升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提高就業育人質量是高校開展就業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是強化就業指導教師定位。新形勢下,就業指導教師應該同時具備教師和就業工作者的雙重身份,這就需要他們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因此,從兼職向專職轉變是必然趨勢,以便專職教師能夠把課堂理論教學和就業指導實踐兩種工作結合起來,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并根據學生的不足進行針對性授課,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二是開展就業指導教師培訓。就業指導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實踐運用,幫助自己實現求職擇業。但目前來看,就業指導教師的教學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很好地發揮課程價值。高校可針對就業指導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例如邀請資深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家與教師進行模擬面試互動,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合作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了解當前企業如何選擇求職者、如何規劃入職員工的發展路徑等。三是“以人為本”開展就業工作。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學校在開展就業指導時要豐富服務模式,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成立生涯規劃咨詢室、模擬面試工作室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服務,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明確自己與目標崗位的差距,從而提升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鄭東,潘聰聰.大學生提速“慢就業”的服務策略[J].江蘇高教,2019(2).
[2]王耀田,李志躍.高校思政與就業指導教育的整合思考探析[J].大學教育,2020(3).
[3]李晨希,劉慧.精準化背景下高校就業工作的轉型研究[J].江蘇高教,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