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闡述了基于校企協同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途徑,以課程建設項目為導向在各個檢測項目中充分挖掘相關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謹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思政元素,融合于教學設計之中,提升任課教師的思政意識,達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校企協同;課程思政;快速檢測;課堂教學
食品安全問題是關乎一個國家與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議題。當前,提升食品安全檢測和監管能力已成為我國食品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如3·15晚會揭露的“泰國香米”摻假事件以及“土坑酸菜”衛生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以其操作簡單、檢測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廉等優勢,逐漸成為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手段。
一、基于校企協同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
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戰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百色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對學生培養模式的構建,主要涵蓋課堂教學、實驗實訓、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四個主要環節。鑒于“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普遍共識,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在培養食品類專業人才時,不僅要注重培養其過硬的專業檢測技能,更需強化其恪守法律法規、承擔社會責任感、保持誠實守信等優良品質的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挖掘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梳理與歸納,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是實現思政工作與整體教育事業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
二、基于校企協同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繁雜,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師思政教育意識薄弱
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的學習內容廣泛,涉及有感觀、化學、儀器分析等多學科的專業背景理論知識和實驗實操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無機及有機化學、微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內容。一方面,這些內容理論性強,知識繁雜,且各學科之間往往各自為政,缺乏有效整合,導致實驗項目多側重于基礎操作技能的訓練,而較少涉及實際運用中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因此普遍應用性不強。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往往將思政教育視為思政教師或者輔導員的職責,而非自身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只關注課程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與注意事項的傳授,缺乏主動關聯思政教育的意識,導致思政元素在課堂上的缺失或滲透不足。這種狀況可能導致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缺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為追求效益而忽視食品安全。
(二)教學方式陳舊,崗位結合度低,重理論、輕思政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是一門高度應用性的技術類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然而,當前的教學方式相對陳舊,多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實驗項目更新滯后,難以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此外,課程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操作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傳統的考核評價機制也存在問題,側重于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的考核,而往往忽視了思政元素的考量。這種重理論輕思政的傾向,不符合當前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求,也難以培養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備良好道德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三)課程編排相對孤立,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食品檢驗檢測類課程通常按照實驗項目逐一進行編排,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學內容的碎片化。尤其是食品類理化檢測課程,每個實驗檢測項目所使用的樣品及檢測指標各異,如果單純按照實驗檢測項目編排,可能使學生難以形成對產品系統性檢測的整體認識,導致實驗之間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特別是在大學環境中,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長,不僅在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中傳授知識,還經常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因此承擔著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雙重責任。然而,當前部分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存在認知不足,對課程思政的目的和內涵理解不夠深入。若僅為“思政”而“思政”,或過度挖掘思政元素以致牽強附會,不僅無法有效融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愛國情懷、科學素養,反而可能使學生感到困惑,影響教學效果。
三、基于校企協同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途徑
(一)結合崗位需求,確定教學項目,校企協同融入思政元素
為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崗位需求,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應引導學生深入食品企業生產一線進行觀摩和人才需求調研。通過邀請食品行業技術骨干、專家共同參與,探討并確定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根據食品類崗位的具體招聘條件和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項目,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案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添加瘦肉精的問題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食品安全問題背后的法律與道德責任;引入《食品安全法》,強調法律對公民食品安全的保護,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法律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專業價值觀。
(二)改革教學方法,開發校企協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針對傳統實驗教學中課時有限、學生參與度低、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教師應改革教學方法,采用項目教學法。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實用性強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全程參與方案的制定、實施和評價,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中心、以實驗實訓場景為中心的轉變。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將專業道德感和職業觀思想教育融入教學過程,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實驗準備階段,鼓勵學生參與實驗物品的準備和預習工作,如實驗所需要的藥品、儀器、溶液等;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及操作步驟,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實踐;在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鞏固學習成果。
(三)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融入課程思政考核指標及標準
傳統的考核方式以筆試或實操成績為主,較為單一,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在項目化教學中的表現和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應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方式,將資料收集、信息篩選、團隊合作、動手操作、學習態度等多個方面納入考核范圍。重新確定考試成績比例及考核評價的具體內容。考核評價應涵蓋職業素養、學習過程、綜合應用能力和理論素養四個方面。職業素養的評價依據學生平時課堂的出勤情況、課堂紀律、協作精神、學習態度及操作規范等因素綜合評定。理論素養考核則采取傳統的閉卷筆試形式,主要檢驗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確保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學習過程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將每堂課的實驗實訓納入考核范圍。重點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基本技能、設備操作的規范性以及實訓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考核在每個項目模塊學習結束時進行,主要評價學生的總結討論能力、實驗的嚴謹性、團隊協作精神、工作配合度以及實驗項目的總結能力。實踐證明,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深受學生歡迎,能夠更全面地體現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理念以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開啟了全新局面。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德育耕心的過程,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傳遞給學生。高校應鼓勵學生將個人的小理想、小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大事業中,以此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商討課程計劃與設計,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并運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這不僅發揮了課程的主渠道功能,還與企業協同進行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傳遞給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食品類人才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吳貴春.“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探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2]朱文炎.基于崗位現場教學的課程改革與實踐探索:以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為例[J].科技資訊,2019(22).
[3]簡清梅.課程思政在高校通識教育課中的探索與實踐:以膳食營養與健康課程為例[J].科技資訊,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