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發展從“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灰色空間、閑置地帶等土地利用方面的不合理現象不斷增加。需盤活城市存量空間,以精細化改造變消極空間為積極空間,激發城市空間新的價值。通過對武漢市積玉橋恒大世紀廣場的實地考察,總結該地區微空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鄰里中心模式特點,探析城市微空間設計改造的思路,為提升城市美好人居空間品質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微空間;公共空間;鄰里中心;交往空間
微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1]。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多集中于大中型公共空間或單體公共空間,忽視了小尺度公共空間的系統性規劃與微空間營造[2]。2022年,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見微知城·精致武漢”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以此來積極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精神,有效推動中心城區微空間高品質建設,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更加健康、宜居的人居環境。探索如何通過共同締造的方式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需求,是實現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城市微空間中建立友好交往的公共活動場所,可為我國城市更新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城市微空間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一)城市微空間的概念
作為城市形象、公共活動和感知體驗的主要場所,公共空間受到土地資源、經濟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開始呈現出向“小”與“微”轉變的趨勢。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簡稱微空間,它是城市更新過程中長期存在卻又被人們忽略的一類空間資源,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的主要載體。微空間指由各類主體空間邊界和邊角區域構成的小型空間,具有依附性、模糊性和可及性等特征。這些空間的面積都很小,但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并且具有實用性、方便性和舒適度等特性。
(二)相關研究
國內對于城市微空間的研究近些年有了一定的成果,多圍繞局部的空間設計策略、宏觀規劃布局,也有對應具體地域、特色景觀設計的探究,其與社區營造、城市微更新、高密度城市空間的利用、存量規劃及舊空間改造等緊密聯系。究其根源,都是源于其小尺度的規模優勢、布局靈活、使用便捷、可達性和舒適性強,對使用者的具身感知影響更為細微[3]。
國外對于微空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袖珍公園或口袋公園的概念。1963年,紐約公園協會組織的展覽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口袋公園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散布或隱藏在高密度城市中的呈點狀分布的小型公園或小型廣場等[4]。美國微空間改造注重將設計性和實用性有機結合,在具有適宜尺度的空間中注入多層次的景觀要素,以豐富的娛樂設施和優質的娛樂環境滿足大城市公眾對休閑空間的需要。城市微空間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活動的重要空間,在營造鄰里氣氛、促進社會融合、展示城市活力與精神風貌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基于“高增長”的傳統空間規劃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二、鄰里中心模式概述
(一)概念梳理
鄰里中心是指鄰里單位中的公共中心。鄰里中心模式是由新加坡政府于1970年基于佩里的鄰里單元理論推出的一種分層級的社區綜合性商業模式[5]。作為20世紀末期由新加坡引進的一種城市規劃模式,其目前已經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新加坡的鄰里中心建設模式以政府為主導,向居民提供各種社會生活支持,形成包括商業、公共機構、開放空間和部分住宅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周邊住區提供政務、公共和商業服務[6]。該理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把分散在城市中的居民以居住區為單位進行集合。居住區不僅包含住房、交通,而且包含相關的公共設施,如商店、圖書館、公共活動中心等。在使用這些設施的過程中,居民經常相互接觸,從而形成了鄰里之間的聯系和互動,提高了居住幸福感和社區凝聚力。
(二)鄰里中心模式的特點
交往空間是城市鄰里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鄰里中心模式下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鄰里中心作為鄰里單元的公共中心,其實質是為社區單元的居民提供一個好的交往空間,并為社區的居民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因此,它是一種多功能的生活綜合體,也是一個社區單元的居民的精神家園。社區中心模式下的更新設計研究,最大的特征就是要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打造一個更加活躍、多元、共享和文化豐富的鄰里中心,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提高社區的凝聚力和共享性[7-10]。
三、武漢市恒大世紀廣場微空間現狀調研
(一)項目介紹
武漢恒大世紀廣場位于武漢市武昌區和平大道三角路(原武漢理工大舊址),建筑規劃類型屬于社區生活類。微空間場地改造面積為485 m2,周邊輻射范圍是住宅區和學區,使用人群以零售商戶和附近居民為主。地段優勢突出,周邊有一條長江隧道,緊鄰和平大道和友誼大道兩條主干道。同時,有三座長江大橋、四條地鐵線路途經此地,交通優勢明顯,長江、沙湖一覽眼底,景觀優勢得天獨厚。
通過居民訪談得知,他們日常的休閑活動大多是在居民樓下聊天,或者與周邊的商家互動交流,也會利用閑置微小空地開展舞健身彩帶、跳廣場舞等活動。此處少有空曠場地讓居民休息放松和進行各類健身休閑活動,幾處空閑場地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經常出現在車庫的進出口開展活動、隨意占用公共設施、在公共活動場地違停與亂停自行車和私家車等情況(圖1、2)。居民沒有意識和能力去管理這些空間,導致鄰里關系淡漠,空間利用率較低。
(二)調研問題小結
首先,作為物質空間,類型較少且功能較為單一。以綠化景觀、停車位等為主,景觀綠化等設施無法與人產生互動且美觀性不足,無法滿足多元化需求,公共空間和活動的吸引力降低。其次,作為社會空間,舒適性、體驗性較差導致交往活動受抑,加劇了鄰里關系的疏遠。不僅基礎設施布局不完善,而且缺乏休息設施、體育設施、娛樂設施和防護設施等,促進鄰里關系的作用變弱。最后,作為精神空間,對地方人文景觀特色的展現較為欠缺,導致居民認同感、依戀感減弱,難以顯示城市生活的魅力與價值。
四、微空間更新設計思路
針對武漢恒大世紀廣場微空間的更新設計,應從附近居民的需求出發,為廣大居民提供各種活動交往的場地。充分發掘城市閑置、殘舊微空間的價值,從規劃布局、功能組織、空間組合、景觀設施、環境意向等方面,對其展開適宜的更新改造?;趯龅氐恼{查和分析,更新或者更換設施或獨立裝置,讓其在實現原有功能作用且不壓制、影響所屬空間屬性的情況下服務社區居民。基于對居民交往需求的調查,對土地展開合理利用,從而實現與環境的有機統一。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需求下,應充分激發微空間的價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水平,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
(一)明晰的功能規劃布局
為了順應社區多類人群的生活習慣,考慮到社區居民的多樣性,城市微空間設計需要細化其分區。即使是在同種類型的功能空間中,不同群體的需求也會產生差異。通過對活動區域的劃分,強化空間界限,強調人流活動的流線組織。在與外部整體相連的地方,保證舒適、可達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的干擾。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對城市微空間的需求不盡相同,對活動半徑、活動地點、休息場所等的要求有各自的特點。包容性設計可服務全年齡段居民,支持社區居民構成的多元化,考慮不同年齡及身心機能狀態的居民的需求差異,打造一處滿足全齡共享需求的微空間。
根據該地塊居民交往的需求,區分兒童娛樂、綠化康養及其他人群活動區。各個功能區之間要盡量避免重疊,可通過地面鋪裝、臺階或植物景觀優化內部流線。設計共包含四個大的功能分區,分別為兒童娛樂區、綠化康養區、活動健身區和休息交流區(圖3)。明晰的功能規劃布局可以使各類居民都可以在此空間交流和滿足休閑的需求,提升周邊居民幸福感。
(二)吸引居民參與,增強社區歸屬感
功能體圍合之下的中部廣場成為吸引人流的活力中心,讓公共空間成為社區發展的助推器。保留適量景觀,順應自然,在公共空間中引入有特色的景觀元素。以人的尺度為基礎,微空間更新設計應結合實際需求,設置石凳等休憩設施、健身器材等活動設施。改善公共空間設施的使用體驗,清除閑置設施。設置參與性強的活動,以大量集聚人氣,增強鄰里中心的活力。在鄰里中心的微空間設計當中(圖4),容納并孵化參與性活動意味著在滿足通常的使用功能之外,使得各個功能空間成為開展各種公共活動的載體,以此來形成日常的交往層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空間參與度。
(三)設置趣味性公共設施,激發微空間活力
保持空間的開放性,讓居民可以自由地在景觀空間玩耍或進行交往,例如提供階梯式木質步道、環形互動式座椅等。同時,注重感官和互動體驗,設置一些互動設施,如觸摸式植物墻、潮流互動打卡裝置等(圖5)。這些設施可以吸引附近的居民前來游玩,提升微空間的活躍度,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五、結語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微空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需在當前存量規劃的基礎上對這些空間展開有效利用和改造,這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任務。本文的案例設計從微小尺度與人文需求出發,探討了如何打造更加適宜居民居住和交往的空間。通過對空間資源的挖掘與整合、空間品質的整體提升,激發空間的活力,營造交往環境,保存城市記憶,構建空間網絡。在對現狀用地展開田野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設計方案,可有效提高社區居民對活動的參與熱情,拓展群體的生活空間,營造積極的公共領域,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在城市中創造優質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張亦凡.我國城市微空間研究與實踐綜述[J].城市建筑空間,2022(增刊2):89-93.
[2]宋曉杰,涂劍,周艷妮.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系統規劃管控策略[J].規劃師,2017(11):72-78.
[3]劉榮伶.大城小事·睹微知著: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情感化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20.
[4]高思俊.基于人居環境建設的城市微空間特色營造[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2.
[5]李龍躍.鄰里中心模式下農貿市場建筑設計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
[6]汪小春,吳利輝,靳杰.基于鄰里中心模式的社區公共設施規劃探析:以深圳市龍崗區為例[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3(12):5-8.
[7]方菲然,文智,雷浩樂,等.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微空間改造設計與設施研究:以長春市老舊城區為例[J].四川建材,2019(4):44-45.
[8]伊健,李文娟,蔡露.城市微空間設計改造探析:以鹽城市老城區為例[J].大眾文藝,2022(4):56-58.
[9]張靜.日常生活圈視角下鄰里中心模式對比研究:以蘇州、合肥地區為例[J].住宅產業,2022(7):45-48,102.
[10]陳銘,段楚明.全民健身理念下城市小微空間營造策略研究:以武漢市洪山區微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24(3):81-86.
作者簡介:
王詩語,湖北美術學院創新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