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慢性胃炎對患者胃腸激素、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收治的99例Hp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9例,枸櫞酸鉍鉀+雷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鉍劑四聯療法)、觀察組(50例,鉍劑四聯療法+益生菌)。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臨床療效和Hp根除率,治療前、治療14 d后胃腸激素、炎癥因子水平,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PGR)及血清白細胞介素-8(IL-8)、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胃動力素(MTL)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Hp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采用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療效確切,有利于提高Hp根除率,調節胃腸激素水平,且可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 ; 相關性慢性胃炎 ; 益生菌 ; 鉍劑四聯療法 ; 胃腸激素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6.0027.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6.009
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種因素長期且反復地對胃黏膜產生作用,從而誘發的慢性炎癥病變,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胃灼熱感、胃酸倒流等,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隨病情進展可增加胃癌發生風險。目前國內外共識推薦鉍劑四聯療法作為Hp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的初始療法,其中枸櫞酸鉍鉀可以起到修復受損胃黏膜的作用,克拉霉素抗菌效果良好,奧美拉唑抗菌性和抑酸效果高,阿莫西林是半合成青霉素藥,聯合應用可緩解患者癥狀,但長期大量使用藥物容易導致細菌耐藥性,病情反復發作[1]。益生菌作為一類具備顯著益處的活性微生物,能夠成功在機體腸道內定植,可促進宿主微生態平衡,進而強化機體的免疫能力,并確保腸道消化系統維持健康狀態[2]。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作為常見的一類益生菌,其能夠調節腸道菌群失衡,具有抗Hp感染的輔助作用對Hp相關性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療效[3]。故而本研究旨在探討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相關性慢性胃炎對患者胃腸激素、炎癥因子的影響,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收治的99例Hp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9例)、觀察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齡21~66歲,平均(46.21±6.25)歲;病程1~39個月,平均(18.73±5.64)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2~67歲,平均(47.01±6.36)歲;病程2~40個月,平均(19.11±5.5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經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確診為Hp感染呈陽性;⑵均為初次進行抗Hp治療;⑶具有上腹痛、反酸、腹脹、噯氣等臨床表現;⑷在最近1個月內,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質子泵抑制劑、抗菌藥物或H2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⑴伴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心腦血管病變;⑵有上消化道手術史;⑶存在凝血功能障礙,不適宜執行內鏡活檢操作。本研究已經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鉍劑四聯療法,包括口服枸櫞酸鉍鉀膠囊(四川華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3200,規格:0.3 g/粒),0.6 g/次,2次/d,早晚餐前30 min各1次;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47094,規格:10 mg/片),10 mg/次,2次/d,早晚餐前30 min各1次;口服阿莫西林膠囊(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467,規格:0.25 g/粒),1 g/次,2次/d,早晚餐后各1次;口服克拉霉素緩釋片(山東澤宇生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46,規格:0.50 g/片),0.50 g/次,2次/d,早晚餐后各1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規格:0.5 g/片),2 g/次,3次/d,餐前服用,且需與抗菌藥物服用間隔時間至少2 h。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和Hp根除率。治療14 d后,依據《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 [5]評估兩組臨床療效: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或體征消失,胃鏡檢查黏膜病變和炎癥均消失,Hp轉陰為痊愈;臨床癥狀或體征明顯好轉,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及以上,炎癥顯著減輕,Hp轉陰為顯效;臨床癥狀或體征有一定改善,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不足1/2,炎癥有所減輕,Hp轉陰或呈現弱陽性為有效;臨床癥狀和胃鏡征象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Hp結果顯示陽性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6]檢測Hp的感染情況,C值柱狀圖上的綠色線及對應的數值代表小于標準值100 dpm,說明14C呼氣試驗陰性,C值柱狀圖上紅色線對應的結果代表大于等于標準值100 dpm,說明14C呼氣試驗陽性,計算Hp根除率,Hp根除率=(Hp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⑵胃腸激素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6 mL,離心處理(3 5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計算PGR(PGⅠ/PGⅡ)比值,以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胃動力素(MTL)水平。⑶炎癥因子。采血和制備血清方法同⑵,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治療前、治療14 d后血清白細胞介素-8(IL-8)、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食欲減退、頭暈、腹瀉的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惡心+食欲減退+頭暈+腹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Hp根除率比較 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MTL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IL-8、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Hp相關性慢性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Hp感染為該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與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發病也密切相關。現代醫學以抑制炎癥、根除Hp降低癌變風險為主要治療原則,多采用鉍劑四聯療法,克拉霉素與阿莫西林能有效殺滅胃內Hp,而枸櫞酸鉍鉀、雷貝拉唑可通過持續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部不適癥狀,臨床在Hp相關性慢性胃炎治療中將這些藥物聯合使用,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易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加重患者的消化功能紊亂情況,有一定局限性。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中的活菌在進入機體后,能夠在生殖系統和腸道內具有與Hp直接接觸的能力,可通過釋放細菌素和有機酸抑制Hp生長,能有效阻斷Hp對胃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減少其在胃黏膜表面的定植數量,進而提升Hp的根除率。同時,該藥物還能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起到屏障作用,從而維護患者胃腸微生態平衡,保障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減輕患者癥狀,發揮出良好的治療效果[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相關性慢性胃炎有助于提升Hp根除率,療效確切。
胃蛋白酶原家族的核心構成包括PGⅠ與PGⅡ,其中PGⅠ主要源自胃底腺體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的分泌。PGⅠ的分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胃黏膜泌酸腺功能狀態,胃黏膜的胃酸分泌量與PGⅠ的分泌量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性。在胃部發生如萎縮病理性改變的情況下,主細胞的分泌功能會呈現顯著升高趨勢,這一變化直接導致PGⅠ水平相應升高。PGⅡ分泌不僅來源于特定細胞,黏液頸細胞亦在賁門和幽門部位的腺體中有所分布,且這些腺體同樣具備分泌PGⅡ的功能。胃黏膜受到炎癥刺激時,胃酸大量分泌會過度產生PGⅡ,從而導致PGR水平升高。MTL是一種由胃腸道中的腸道菌群分泌的物質,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患者發生Hp感染后,胃酸分泌量增加,導致胃黏膜出現炎癥性病變,MTL水平降低[8]。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內含有雙歧桿菌、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等多種活菌成分,可抑制Hp定植與生長,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減輕胃腸道中有益菌和有害菌失衡導致的破壞,促進胃黏膜恢復,在腸道內可以形成生物屏障,加速胃腸道的蠕動,從而調節胃腸激素[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GⅠ、PGⅡ、PGR均低于對照組,MTL水平高于對照組,這提示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相關性慢性胃炎有利于調節患者胃腸激素水平。
Hp相關性慢性胃炎作為一種典型的炎癥浸潤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其中Hp感染作為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能夠引發多種炎癥因子的釋放。在Hp相關性胃炎的病理進程中,IL-8可通過破壞胃腸黏膜屏障功能,加劇由Hp感染所引發的胃炎癥狀,其水平升高表明慢性胃炎患者炎癥反應和免疫應答系統活化;CRP、TNF-α通過增強內皮細胞黏附性、損傷胃黏膜等機制,誘導胃黏附發生炎癥病變,從而進一步加劇病情[10]。益生菌具有顯著抑制致病菌生長的作用,其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可加快Hp清除,能夠有效緩解致病菌對機體產生的刺激作用,降低胃組織面臨的持續性炎癥損傷風險,進而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加快患者病情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8、CRP、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慢性胃炎胃炎可降低炎癥反應。另外,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相關性慢性胃炎安全性良好,這可能是因為,酵母菌、雙歧桿菌、酪酸梭菌等均是有益人體的菌體,對胃上皮細胞具有較強的黏附力,故對胃腸功能的調節、保護作用更強,安全性良好[12]。
綜上,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有利于提高Hp根除率,調節胃腸激素水平,且可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徐建. 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胃炎患者采用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的臨床效果[J]. 中國實用醫藥, 2024, 19(4): 15-18.
楊雪, 高采平, 張穎慧, 等. 嗜酸乳桿菌聯合優化四聯方案根除難治性幽門螺桿菌的療效[J]. 四川醫學, 2020, 41(11): 1147-1151.
汪慧霞, 張彩鳳, 常勇生, 等. 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分析[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1, 26(9): 1158-116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 上海)[J]. 中華消化雜志, 2017, 37(11): 721-738.
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等. 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20, 19(9): 768-775.
儲建坤, 崔東升, 朱秀芳, 等. HpSA檢查與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臨床對比[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2): 315-316.
郭湛, 何燕, 李寶玉. 益生菌輔助治療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療效、炎癥因子及VEGF水平的影響[J]. 空軍醫學雜志, 2019, 35(5): 444-446.
彭衛斌, 葉東雯, 黃曉雯, 等. 聯合益生菌根除幽門螺桿菌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影響[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1, 26(12): 1546-1550.
謝兆蘭, 陳國超, 陳翠連. 益生菌聯合四聯療法對Hp相關性胃炎胃黏膜Th亞群表達譜系的影響[J].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22, 34(6): 416-421.
楊冰心, 于泳. 益生菌聯合標準四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再次治療的療效及其對炎癥因子的影響[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22, 34(8): 931-934.
張喜梅, 張一峰, 王軍潔. 益生菌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淺表性胃炎及對胃腸激素的影響[J]. 西北藥學雜志, 2022, 37(6): 142-146.
田英. 探討益生菌聯合鉍劑四聯治療Hp陽性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J]. 中國醫師雜志, 2019, 21(4): 6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