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及潛力區篩選建議

2024-12-31 00:00:00劉茂徐雪羅婭楊勝天石春茂趙爽廖夢垚
廣西植物 2024年8期
關鍵詞:影響因素

摘 要:" 世界自然遺產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然而,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與差距仍不明晰。為此,該文分析了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和面積的時空變化特征,并識別了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全球生物多樣性重要分布區中的保護空缺,旨在為未來篩選世界自然遺產地潛力區提供參考。結果表明:(1)截至2021年7月,世界自然遺產地共257項,有189項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的被列入到名錄中,占總數的73.54%。(2)在189項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的的世界遺產地中,有80項分布在16個生物多樣性超級豐富的國家;89項分布在全球30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內;134項分布在全球關鍵生物多樣性區;170項分布在12個植被生物群落中。(3)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的空間分布差異主要受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4)世界自然遺產地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仍存在空缺。未來可從3個方向考慮世界遺產地的申報,即列入類別上可擴展不可再生地質類遺址與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名單,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對未受到保護的優先區予以重視并增強有效性保護,地理分布上加強代表性不足的遺址分布數量。以上研究成果對于指導探尋那些具有獨特生物多樣價值但還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區域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 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潛力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Q9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3142(2024)08-1495-1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suggestions for screening potential areas

LIU Mao1,2, XU Xue1,2, LUO Ya1,2*, YANG Shengtian3,4, SHI Chunmao1,2,ZHAO Shuang1,2, LIAO Mengyao1,2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2. Cultivation Base of State KeyLaboratory of Karst Mounta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25, China; 3. Schoo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4.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Abstrac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re crucia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However, the current contribution and gaps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main unclear. To this end,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and area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identified the current conservation gaps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in the globally important distribution areas of biodiversity, aim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creening of potential areas for world natural heritages sit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s of July 2021, there were a total of 257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189 of which had been inscribed on" list with the primary purpose of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accounting for 73.54% of the total. (2) Of the 189 world heritage sites whose main purpose was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80 were located in 16 super-rich biodiversity countries, 89 were located in 30 glob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134 were located in global key biodiversity areas, and 170 were located in 12 vegetation biomes. (3)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4)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ut there were still gaps. In the future, the declaration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can be considered in three directions, those are expanding the list of non-renewable geological sites and biodiversity world heritage sites for inclusion in the categories, emphasizing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unprotected priority area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represented sites in terms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research will b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search for areas of unique biodiversity value that have not yet been inscribed for world na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nature reserves, biodiversity, potential area, influencing factors

世界自然遺產地作為生物多樣性最高標準的守護者,它不僅是地球上許多標志性物種的棲息地,也是世界上罕見的生態過程和壯麗景觀的保護地(Jon et al., 2020; Osipova et al., 2020),在保護物種和生態系統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然而,在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分布不均的背景下,世界遺產保護地遺址的分布可能并未覆蓋到所有生物多樣性重要領域。因此,分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厘清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空間分布的熱點與保護空缺,對于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尋找新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目前,諸多學者在全球、洲際、國家尺度上對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有研究表明,全球尺度上,世界自然遺產地分布不均衡,呈現北半球較南半球多,東半球較西半球多的分布趨勢(張珍珍等,2017;陳耀華等,2020)。洲際尺度上,世界自然遺產總體數量與各洲的大陸面積、地理環境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等息息相關,呈現亞洲gt;歐洲gt;非洲gt;北美洲gt;南美洲gt;大洋洲的特征(尹國蔚,2013;曹華盛,2014)。國家尺度上,世界自然遺產地在發達國家的分布更為集中,發達國家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明顯優于發展中國家(曹華盛,2014)。然而,由于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水平存在顯著的區域異質性,使得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其內部的分布極不平衡。例如: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主要分布在地勢起伏較大的第二級階梯和地貌復雜多樣的南方地區,以及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地區(賈子薇等,2017;李江海和王盟楠,2020);意大利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分布受水資源的影響較大,主要分布于水系密集的中北部地區(許翔宇等,2019);印度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則零散地分布在人類活動強度較低的邊境地區(尹國蔚,2014)。綜上可知,已有成果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探討了世界自然遺產地分布的不均衡性,對于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是這些成果還未揭示出世界自然遺產地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和差距,對于探尋那些具有獨特生物多樣價值但還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區域指導不足,有待深入開展研究。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全球為研究區域,采用統計分析、空間疊加分析等方法,探討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識別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全球生物多樣性重要分布區中的保護空缺,旨在解決以下科學問題:(1)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全球的分布特征;(2)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全球生物多樣性重要分布區中的保護空缺;(3)未來篩選世界自然遺產地潛力區的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世界自然遺產地數據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遺產公約》,并制定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和通過條件,為評估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指導締約國保護和管理世界遺產等提供了重要指導。世界遺產中心網站(http://whe.uneseo.org/en/list/)為我們提供了有關世界遺產地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世界遺產地名單,該數據記錄了世界遺產地的地理位置、面積、遺產編號、名稱、入選年份、入選標準、締約國家等十多種信息,為我們分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時空變化特征提供了重要基礎。

1.2 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分布數據

為分析世界自然遺產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及差距,本文還獲取了已有研究中確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領域的數據集,這些數據集目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用于評估提名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包括生物多樣性超級豐富國家(Mittermeier et al., 1998)、生物多樣性熱點區(馬克平,2016)、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Eken et al., 2004)。此外,我們還從生物群落類型(Olson et al., 2001)分析了世界自然遺產地分布特征,以了解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在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上的分布情況。本文在數據集中下載了生物多樣性超級豐富國家、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及生物群落類型4類數據,這些數據均可在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網站獲得(https:// www.biodiversitya-z.org/)。

1.3 地理環境與經濟數據

獲取地形、氣候、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口分布數據,為探究世界自然遺產地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提供基礎。其中,地形數據來源于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全球大陸范圍的高程數據集(http://edcintl.cr.usgs.gov/)。氣候類型數據來自最新發布的柯本氣候分類數據集(http://www.gloh2o.org/koppen/),依據氣溫和降水2個指標,它將全球共劃分為5個氣候帶(Beck amp; Zimmermann, 2018),即熱帶(A)、干旱氣候帶(B)、亞熱帶(C)、溫帶寒溫帶(D)、極地帶(E)。每個氣候帶又細分為不同的氣候類型,即熱帶雨林氣候(Af)、熱帶季風氣候(Am)、熱帶稀樹草原氣候(Aw),沙漠氣候(Bwh/Bwk)、半干旱草原氣候(Bsh/Bsk),亞熱帶濕潤氣候(Cwa/Cfa)、海洋性氣候(Cfb/Cfc)、亞熱帶高地氣候(Cwb/Cwc)、地中海氣候(Csa/Csb/Csc),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Dfa/Dfb)、溫帶季風氣候(Dwa/Dwb)、溫帶大陸性氣候(Dsa/Dsb)、亞寒帶大陸性濕潤氣候(Dfc/Dfd)、亞寒帶季風氣候(Dwc/Dwd)、亞寒帶大陸性氣候(Dsc/Dsd),寒帶苔原氣候(ET)、寒帶冰原氣候(EF)。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人口分布數據來自landscan人口數據集(https://landscan.ornl.gov/)。

1.4 數據分析

1.4.1 時間變化與入選標準分析 分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時間演變特征,統計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列入標準,可以為了解當前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發展趨勢以及申報熱點提供支撐。因此,我們在全球1 154項世界遺產地中篩選出世界自然遺產地數據(包括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地),統計了1978—2021年期間每年的增長速率,并分析了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數量和面積變化趨勢;根據世界自然遺產地的vii、viii、ix、x 4項列入標準(表1)(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我們統計分析了1978—2021年期間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申報熱點。增長速率計算公式如下:

γ=υ′-υυ。(1)

式中: γ表示世界自然遺產地每年在數量或面積上的增長速率;υ′表示某年的每年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或面積;υ表示前一年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或面積。

1.4.2 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分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揭示生物多樣性自然遺產地的地理分布差距,對于探尋那些具有獨特生物多樣價值但還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區域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將全球世界自然遺產地與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重要區域進行空間疊加分析,以此識別出世界自然遺產地在這些區域上存在的空缺。

1.4.3 世界自然遺產地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了分析世界自然遺產地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選取地形、氣候環境因素作為自然影響因素,并考慮經濟、人口等人文因素的影響,借此說明世界自然遺產地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分布差異。將獲取的海拔、氣候類型、GDP和人口密度數據定義投影后,通過疊加分析揭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理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2 結果與分析

2.1 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現狀

2.1.1 數量和面積的變化 截至2021年7月,全球世界自然遺產地共有257項,總覆蓋面積364×104 km2,約占全球所有245 000多個陸地和海洋保護區總面積的8%,覆蓋了地球1%的陸地表面和0.6%的海洋區域,其中有218項自然遺產地,39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1978—2021年期間,自然遺產地的數量和面積皆呈現波動快速增長的趨勢(圖1)。數量變化上,世界自然遺產地增長速率最快出現在1979年,增長了275%,較前一年增加了11項,此后,保持以每年平均6項的增長速率上升;面積變化上,世界自然遺產地增長速率最快是1981年,增長了139.2%,較前一年增加了41×104 km2,此后以每年8.5×104 km2的趨勢增長。

2.1.2 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列入標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認為提名的世界自然遺址地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它們必須具備vii、viii、ix、x 4項自然遺產評選標準的其中一項(表1),才能將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中。由圖2可知,257項世界自然遺產地中,以x標準列入的有161項(占62.65%),以vii標準列入的有146項(占56.81%),以ix標準列入的有130項(占50.58%),以viii標準列入的最少(僅93項),占36.19%。此外,從列入標準的組合看,以ix和x標準一起列入最多,共102項,占39.69%。

結果顯示,世界自然遺產地偏愛“生物多樣性”,有高達189項世界自然遺產地以生物多樣性(x)和/或(ix)標準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占世界自然遺產地總數的73.54%,而非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僅68項,占26.4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規定中提到,對于根據標準vii、viii、ix、x提名的所有遺產都應具備完整性。其中,根據標準vii提議的遺產應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并包括對保持該遺產的美麗至關重要的區域;根據標準viii提議的遺產應在其自然關系中包含全部或大部分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關鍵要素;根據標準ix提議的遺產應具有足夠的規模,并包含必要的元素,以展示對生態系統及其所包含的生物多樣性的長期保護至關重要過程的關鍵方面;根據標準x提議的特性應該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特性(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在后續分析中,我們把以生物多樣性標準(ix和/或x)列入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統稱為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不以生物多樣性標準(vii和/或viii)列入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統稱為非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

2.2 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格局

2.2.1 生物多樣性超級豐富國家的分布 Mittermeier等(1998)首次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國家的概念,并將全球17個國家定義為生物多樣性超級豐富的國家。這些國家擁有至少1%的地方性植物物種,而這些植物物種尚未在其他區域分布。根據統計結果(圖3)可知,17個國家中分布了102項世界自然遺產地(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WNHs),占總數量(257項)的39.69%。分布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biodiversity world heritage sites, BWHs)有80項,占總數量(189項)的42.33%,其中單獨以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x標準入選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有7項,僅占總數量(189項)的3.70%。絕大部分(60.00%)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13項)、美國(10項)、中國(9項)、巴西(8項)、印度(8項) 5個國家,委內瑞拉僅分布有1項,巴布亞新幾內亞目前尚未申報有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從面積覆蓋上看,厄瓜多爾、馬來西亞、委內瑞拉等國家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面積絕對值是比較低的。

分別將這17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數量(項)比上各國的國土面積(106 km2),可以得出各國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分布密度(表2)。

由表2可知,厄瓜多爾(Ecuador, EC)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分布密度最大 [7.8 item·(106 km2)-1],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PG)最小 [0 item·(106 km2)-1]。17個國家分布密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厄瓜多爾 [7.8 item·(106 km2)-1]gt;菲律賓(Philippine, PH) [6.67 item·(106 km2)-1]gt;馬來西亞(Malaysia, MY) [6.06 item·(106 km2)-1]gt;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MG) [3.38 item·(106 km2)-1]gt;墨西哥(Mexico, MEX) [3.05 item·(106 km2)-1]gt;印度(India, IN) [2.68 item·(106 km2)-1]gt;南非(South Africa, ZA) [2.46 item·(106 km2)-1]gt;秘魯(Peruvian, PE) [2.33 item·(106 km2)-1]gt;剛果(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CG) [2.13 item·(106 km2)-1]gt;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ID) [2.09 item·(106 km2)-1]gt;哥倫比亞(Columbia, CO) [1.75 item·(106 km2)-1]gt;澳大利亞(Australia, AU) [1.69 item·(106 km2)-1]gt;委內瑞拉(Venezuela, VE) [1.09 item·(106 km2)-1]gt;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 [1.07 item·(106 km2)-1]gt;巴西(Brazilian, BRA) [0.94 item·(106 km2)-1]gt;中國(China, CHN) [0.93 item·(106 km2)-1]gt;巴布亞新幾內亞 [0 item·(106 km2)-1]。

2.2.2 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的分布 當前,全球有36個公認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Myers amp; Mittermerier, 2000),由圖4和圖5可知,在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中,有32個熱點區分布著110項世界自然遺產地,它們主要位于地中海盆地(14項)、中部美洲(10項)和東部非洲山地(8項),分別占總數量(257項)的5.45%、3.89%、3.11%。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共分布89項,占總數量(189項)的47.09%,其中單獨以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x標準入選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有10項,占總數量(189項)的5.29%。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主要分布在中部美洲(10項)、東部非洲山地(7項)、地中海盆地(6項)、大西洋森林(6項)、喜馬拉雅山地(6項),面積分別占各熱點區面積的2.86%、2.51%、0.05%、0.69%、0.85%。另外,有6個熱點地區尚未分布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即開普植被帶、東非沿岸森林、西南澳大利亞、肉質植物高原臺地、伊朗-安納托利亞地區、馬德雷松櫟林。從覆蓋面積看,有19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覆蓋面積不足1%。

2.2.3 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的分布 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 (key biodiversity areas,KBAs)是由保護國際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倡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發展而來,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重要棲息地(陳慧和武建勇,2019)。由圖6可知,截至2021年3月,在全球16 007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中,有172項世界自然遺產地包括在內,占總數(257項)的66.93%,占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16 007個)的1.07%。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共有142項,占總數(189項)的75.13%,占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16 007個)的0.89%,其中單獨以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x標準入選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有15項,占總數量(189項)的7.94%,僅占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16 007個)的0.09%。

2.2.4 不同植被生物群落上的分布 結合奧爾森生物群落研究(Olson et al., 2001),分析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空間分布情況。該數據將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共劃分為14個生物群系,依據浦東川等(2020)的分類,本文將其重新劃分為12類。由圖7和圖8可知,12個植被生物群落中分布有世界自然遺產地229項,占總遺產數量(257項)的89.11%。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170項,占總數量(189項)的89.95%,其中單獨以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x標準入選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有18項,占總數量(189項)的9.52%。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大多集中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濕潤闊葉林(65項),其次是溫帶闊葉林(21項)、熱帶和亞熱帶草原(21項),在熱帶和亞熱帶針葉林尚未分布有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從覆蓋面積看,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在地中海森林、林地和灌木叢(0.05%),以及熱帶和亞熱帶針葉林(0%)代表性不足。然而,相對于其他生物群落,苔原(7.45%)、紅樹林(2.30%)的覆蓋比例明顯較高。

2.3 不同因素對世界遺產地空間分布的影響

2.3.1 地形因素 海拔和坡度是表征地形的兩個重要因子。海拔梯度引起的濕度、日照時數、溫度等環境因子的變化要比緯度梯度上快1 000倍(厲桂香和馬克明,2018;劉秉儒,2021);坡度在垂直方向上影響著土壤水分、養分的流失(袁鐵象等,2014),進而影響著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格局。因此,我們基于這兩個因子對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在地形上的空間分布格局開展研究。其中,海拔劃分參考了李炳元和李鉅章(1994)的分類標準,坡度依據德梅克等(1984)的分類標準。從海拔分布上看,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數量隨海拔的升高逐漸減少(圖9;圖11:a)。大部分(50.26%)分布在低海拔地區(lt;1 000 m),其次是(23.28%)中海拔地區(1 000~2 000 m),在極高海拔地區(gt;6 000 m)僅有3.70%。從坡度分布上看,生物多樣性遺產地主要分布在坡度為0°~2°的區域(35.99%),其次是15°~35°的區域(19.05%),在其他坡度范圍內數量的分布差距并不顯著(圖10;圖11:b)。

2.3.2 氣候因素 氣候包含水分和熱量兩個重要的組成成分。其中,熱量是生物所需能量來源,水分是生命之源,兩者在不同程度上分別影響著生物的分布和生理活動,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馮建孟,2008)。由圖12和圖13可知,在不同氣候帶上,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表現為熱帶分布最多(35.98%),其次是亞熱帶(29.10%)、干旱帶(13.76%)、溫帶和寒溫帶(12.17%),較少出現在極地帶(8.99%)。在不同氣候類型上,生物多樣性遺產地主要分布在熱帶稀樹草原氣候(16.40%)、熱帶雨林氣候(13.76%)、海洋性氣候(13.76%),其次是寒帶苔原氣候(8.47%)、半干旱草原氣候(6.88%)、亞熱帶濕潤氣候(6.88%),而在溫帶大陸性氣候(0.53%)、亞寒帶大陸性氣候(0.53%)和寒帶冰原氣候(0.53%)的分布數量明顯最少。

總體上,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大多分布在降水量較多、氣溫較高的溫暖地帶,而在降水較少、氣溫較低以及溫差較大的區域分布較少。

2.3.3 人文因素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生物多樣性的分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影響且關聯(張迪和張象樞,2012)。人口是區域人類活動的首要因素,人口因素和生物多樣性具有一定的關系(劉義,2011)。因此,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分布會影響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分布。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在建立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的同時保護了區域內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良好的經濟條件可以為世界遺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GDP高的國家更有可能擁有更多的世界遺產地(Wang et al., 2022)。如圖14所示,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主要分布在人均GDP大于4 046美元的地區。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支持自然遺產研究,自然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自然遺產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缺乏用于自然遺產研究的資金投入,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自然遺產的發展(王盟楠等,2021)。世界遺產地的空間分布與人口密度的關聯性極為緊密,主要體現在人口分布受到產業分布的影響。如圖15所示,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主要分布于各大洲的人口密集區。世界遺產地周圍一般都會有發達的旅游業,會吸引大量的旅游產業從業人員與游客,從而使當地的經濟收入有所增加,相對發達的經濟又為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洪四燁等,2021)。

3 討論與結論

3.1 本文研究價值

本研究從全球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重要區域探討了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揭示出世界自然遺產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和差距。然而,就生物多樣性本身而言,它在空間上的分布有相應的特征。研究表明,物種的豐富度從兩極到赤道是逐漸增加的(Ricklefs amp; He, 2016; Kinlock et al., 2018),并且集中分布于熱帶地區(Molau, 2004)。此外,物種多樣性還隨海拔的升高呈減少的趨勢,中海拔地區的物種多樣性要高于高、低海拔地區(Whittaker, 1960)。可見,不同地理環境下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具有顯著差異,進而影響了世界遺產地的空間分布格局。此外,世界遺產地代表了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其空間分布除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外,也受到人文環境因素的影響。由于發達國家可能會有更多資源用于其遺產地的保護,其世界遺產地的提名成功率相對經濟落后的國家要大,因此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列入遺產數量呈正比(Rao, 2010)。這一現象從生物多樣性超級豐富國家的分布差距中就足以體現。

3.2 未來研究方向

世界遺產地的分布除了受自然環境、GDP、人口的影響外,還會受到國家話語權、政治等人文因素的影響,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研究的方向。國家條件的差異以及提名能力的懸殊都會影響到遺產提名的數量和空間分布。世界遺產委員會在遺產是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有最終決定權(Bertacchini amp; Saccone, 2012),雖然委員會咨詢機構的專家在世界遺產的概念界定和提名評估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選擇世界遺產地的最終決定權仍在政治層面上,由成員國在全球范圍內做出決定。因此,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所提議的遺產數量平均要多于非成員提議(Bertacchini amp; Saccone, 2012; Parenti amp; De, 2015)。國家對自然保護的重視程度也會影響到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分布,由于各國對自然保護的政策差異,國家之間對于申報遺產的關注力度不同,最終也會導致世界遺產地呈現不均衡的分布。

3.3 未來世界遺產地申報的建議

在1994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就發起了一項全球戰略,旨在使世界遺產均衡、可行和具有代表性。但以往的研究表明,該策略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并未實現遺產的平衡分布(Lasse amp; Bruno, 2011)。事實上,本文研究結果也顯示世界自然產地無論在地理分布上還是在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和保護空缺。因此,為縮小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分布上的不平衡,挖掘出更多突出價值的自然遺產地,我們認為未來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申報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列入類別上,要加強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與地質類遺址的挖掘。地質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共同組成了地球的自然多樣性,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礎。研究發現,世界自然遺產地在列入類型上大多以生物多樣性(x和/或 ix)為主流(189項),以地質多樣性(viii)為列入標準的僅有93項。但在16 00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也僅有134項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因此,未來世界自然遺產地有必要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產地與地質類遺址的挖掘力度。此外,在對遺產進行申報的同時也要注意地質類與生物多樣性遺產地的平衡,減少地質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間的差距,使世界自然遺產清單更具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對未受到保護的優先區予以重視,加強對瀕危動植物物種的保護力度。鑒于世界自然遺產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巨大潛力,未來世界自然遺產地申報可以從這些生物多樣性優先區上挖掘,即開普植被帶、東非沿岸森林、西南澳大利亞、肉質植物高原臺地、伊朗-安納托利亞地區、馬德雷松櫟林以及未出現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此外,世界自然遺產地在生態系統類型的保護上也有很大差異,如熱帶和亞熱帶針葉林。

地理分布上,加強代表性不足遺址的數量。世界自然遺產地大都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坡度平緩、氣候溫暖等人類活動集中的區域內,而在中、高海拔區和氣候寒冷區的數量分布顯著較少,如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及寒帶冰原氣候等僅分布了1項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上與其他區域的差距較大。未來可考慮在這些區域上尋找新的、具有突出價值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使《世界遺產名錄》在各區域的分布上都達到真正平衡。

3.4 研究不足

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第一,本文僅從自然地理特征與國家經濟水平的角度探討了世界自然遺產的空間分布差異,然而,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分布也受很多政策因素的綜合影響。自然環境條件是決定世界自然遺產地空間分布的基礎性因素,人文環境因素則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挖掘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在本研究中尚未討論世界自然遺產地分布的政治背景。實際上,這些因素對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分布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第二,我們的分析結果僅是找到一些可能具有開發潛力的區域,但并不表明這些區域一定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還需根據相關申遺要求,以及專業人士實地考察,通過準確識別和提取突出的普遍價值后,才能確定是否應該將其列入到名錄中。

總之,盡管本文分析還存在一些不足,但通過分析全球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我們知道了世界自然遺產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對于那些具有獨特生物多樣價值但還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區域,應該得到決策者們的重視,本研究結論可為這項工作做出明智選擇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BERTACCHINI E, SACCONE D, 2012.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world heritage [J]. J Cult Econ, 36(4): 327-352.

BECK HE, ZIMMERMANN NE, et al., 2018. Wood: Present and future K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maps at 1-km resolution [J]. Nature, 30(5): 180-214.

CAO HS, 201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J]. J Chongqing Norm Univ (Nat Sci Ed), 31(4): 162-165. [曹華盛, 2014. 世界自然遺產空間分布特征 [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 31(4): 162-165.]

CHEN H, WU JY, 2019. A global standar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key biodiversity ar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China’s practice [J]. J Ecol Rural Environ, 35(2): 145-150. [陳慧, 武建勇, 2019. 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KBAs)識別全球標準及在中國的應用建議 [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35(2): 145-150.]

CHEN YH, QIN F, CHEN YD, 2020. An overview of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J]. J Cult Herit, 5(2): 64-73. [陳耀華, 秦芳, 陳遠笛, 2020.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綜述 [J].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5(2): 64-73.]

DE MK, CHEN ZM, YIN ZS, 1984. Manual of detailed geomorphological mapping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7(1): 31-32. [德梅克, 陳志明, 尹澤生, 1984. 詳細地貌制圖手冊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7(1): 31-32.]

EKEN G, BENNUM L, BROOKS TM, et al., 2004. Key biodiversity areas as site conservation targets [J]. Bioscience, 54(12): 1110-1118.

FENG JM, 2008.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seed plants in China and their climatic explanation [J]. Biodivers Sci, 16(5): 470-476. [馮建孟, 2008. 中國種子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氣候解釋 [J]. 生物多樣性, 16(5): 470-476.]

HONG SY, XIAO SZ, ZHU M, 2021. Current situation and nomination strategies of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in Africa [J]. World Reg Stud, 30 (6): 1187-1198. [洪四燁, 肖時珍, 朱孟, 2021. 非洲世界遺產的現狀分析及申遺策略研究 [J]. 世界地理研究," 30(6): 1187-1198.]

JIA ZW, WU M, YANG DX, et al., 2017. Study on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heritage in China [J]. J SE For Univ(Soc Sci), 1(1): 100-104. [賈子薇, 吳夢, 楊大新, 等, 2017. 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及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J]. 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1(1): 100-104.]

JON WS, RYANG DZ, RI HY, 2020. Natural heritage value of Mt. Kumgang and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 [J]. Geoheritage, 12(1): 299-306.

KINLOCK NL, PROWANT L, HERSTOFF EM, et al., 2018. Explaining global variation in the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meta-analysis confirms known patterns and uncovers new ones [J]. Glob Ecol Biogeogr, 27(1): 125-141.

LASSE S, BRUNO SF, 2011. Imbalance of World Heritage List: Did the UNESCO strategy work [J]. Soc Sci Elec, 14(2): 12-13.

LI BY, LI JZ, 1994.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China 1∶4 mill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3(1): 24-25. [李炳元, 李鉅章, 1994. 中國1∶400萬地貌圖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3(1): 24-25.]

LI GX, MA KM, 2018.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J]. Atca Ecol Sin, 38(5): 1521-1529. [厲桂香, 馬克明, 2018.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海拔格局研究進展 [J]. 生態學報, 38(5): 1521-1529.]

LI JH, WANG MN, 2020.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in China [J]. Stud Nat Cul Herit, 5(1): 3-7. [李江海, 王盟楠, 2020. 我國世界自然遺產發展概述 [J].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5(1): 3-7.]

LIU Y, 2011. Study on distribution influcing factor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in Beijing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劉義, 2011. 北京植物多樣性分布影響因素及其保護管理對策 [D]. 北京: 北京林業大學.]

LIU BR, 2021. Recent advances in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J]. Ecol Environ Sci, 30(2): 438-444. [劉秉儒, 2021. 生物多樣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研究及進展 [J]. 生態環境學報, 30(2): 438-444.]

MA KP, 2016. Hot topics for biodiversity science [J]. Biodivers Sci, 24(1): 1-2. [馬克平, 2016. 生物多樣性科學的熱點問題 [J]. 生物多樣性, 24(1): 1-2.]

MITTERMEIER R, BOWLES I, KONSTANT W, 1998. Biodiversity hotspots revealed [J]. People Planet, 7(4): 10-5.

MOLAU U, 2004. Mountain biodiversity patterns at low and high latitudes [J]. AMBIO: A J the Human Environ, 33(13): 24-28.

MYERS RA, MITTERMERIER CG, 2000.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J]. Nature, 403(48): 853-858.

OLSON DM, DINERTEIN E, WIKRAMANYAKE ED, et al., 2001. Terrestrial ecoregions of the world: a new map of life on earth [J]. Bioscience, 51(11): 933-938.

OSIPOVA E, SHADIE P, ZWAHLEN C, et al., 2020. IUCN World Heritage Outlook 3: A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of all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M]. Switzerland: Gland: IUCN. https://doi.org/10.2305/IUCN.CH.2020.16.en.

PARENTI B, DE SIMONE, 2015. Explaining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UNESCO tentative lists: An empirical study [J]. Appl Econ Lett, 22(15): 1193-1198.

PU DC, ZHANG ZM, LONG TF, et al., 2020. GABAM2010 accuracy assessment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J]. J Remote Sens, 24(5): 550-558. [蒲東川, 張兆明, 龍騰飛, 等, 2020. 分層隨機抽樣下全球30 m火燒跡地產品驗證 [J]. 遙感學報, 24(5): 550-558.]

RAO K, 2010. A new paradigm for the identification, nomination and inscription of properties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J]. Int J Herit Stud, 16(3): 161-172.

RICKLEFS RE, HE F, 2016. Region effects influence local tree species diversity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3(3): 674-679.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EB/OL]. (2020-12-07)" [2024-01-11]. https://whc.unesco.org/en/ world-heritage-center.

WANG J, LIU S, LI X, et al., 2022. Analysi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UNESCO global geoparks and impact factors [J]. Geoheritage, 14(1): 105.

WANG ML, LI JH, 2021.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J]. Stud Nat Cul Herit, 6(6): 100-106. [王盟楠, 李江海, 2021. 世界自然遺產發展概況及其保護現狀探討 [J].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6(6): 100-106.]

WHITTAKER RH, 1960. Vegetation of the Siskiyou Mountains, Oregon and California [J]. Ecol Monogr, 30(4): 279-338.

XU XY, SUN XH, LIU JP, 2019.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orld heritage in Italy [J]. World Reg Stud, 28(1): 188-196. [許翔宇, 孫希華, 劉家萍, 2019. 意大利世界遺產的時空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 [J]. 世界地理研究, 28(1): 188-196.]

YIN GW, 2014.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J]. Trop Geogr, 34(5): 712-718. [尹國蔚, 2014. 印度世界遺產的類型與分布特征 [J]. 熱帶地理, 34(5): 712-718.]

YIN GW, 2013.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frican world heritages [J]. Prog Geogr, 32(6): 958-966. [尹國蔚, 2013. 非洲世界遺產的分布特征 [J]. 地理科學進展, 32(6): 958-966.]

YUAN TX, ZHANG HP, OU ZY, et al., 2014.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round plants in karst montane forests in Southwest Guangxi, China [J]. Chin J Appl Ecol, 25(10): 2803-2810. [袁鐵象, 張合平, 歐芷陽, 等, 2014. 地形對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森林地表植物多樣性及分布格局的影響 [J]. 應用生態學報, 25(10): 2803-2810.]

ZHANG D, ZHANG XS, 2012. On system think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 based on the view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J]. Chin J Syst Sci, 20(2): 39-43. [張迪, 張象樞, 2012. 關于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系統思考(上): 基于城、鄉、野一體化發展的視角 [J]. 系統科學學報, 20(2): 39-43.]

ZHANG ZZ, XIONG KN, XIAO SZ, et al., 2017. Study on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scription criteria of global world heritages [J]. World Reg Stud, 26(2): 152-160. [張珍珍, 熊康寧, 肖時珍, 等, 2017. 全球世界遺產時空分布與列入標準研究 [J]. 世界地理研究, 26(2): 152-160.]

(責任編輯 周翠鳴)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貴州省人民政府喀斯特科學研究中心項目(U1812401); 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科技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黔教合KY [2018]042); 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支撐 [2020]4Y016); 貴州省201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19GZZD07)。

第一作者: 劉茂(1997—),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生態水文遙感與水土資源保護,(E-mail)1399650627@qq.com。

*通信作者:" 羅婭,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生態水文遙感與水土資源保護研究,(E-mail)luoya2002@163.com。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零售銀行如何贏得客戶忠誠度
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的探討
東林煤礦保護層開采瓦斯抽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索與研究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中国毛片网|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午夜综合网| 夜夜拍夜夜爽| www.亚洲一区| 国产91丝袜|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91免费片|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日韩视频免费|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网站| AV网站中文|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午夜影院a级片|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久久77777|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欲色天天综合网| 午夜视频日本|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国产第一页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免费激情网址|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欧美在线视频a| 人妖无码第一页|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www网站| 日韩麻豆小视频|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欧美成人二区|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亚洲性影院|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