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收減虧是當前國有企業經濟管理中的重要議題,旨在通過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管理質量,實現資本保值增值是增收減虧的核心目標。本文在闡述國有企業增收減虧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企業增收減虧管理問題和對策,提出國有企業需要推動市場開發與細化,準確開展企業預算工作,同時要開展成本對標管理行動,降低企業采購成本,并壓降融資成本,規范內控與會計信息管理等策略。這些策略旨在優化企業運營環境,提高經營效率,促進國有企業實現持續增長。
[關鍵詞]國有企業;增收減虧;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國企改革發展背景下,國家要求國有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經濟結構,以此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此,國有企業需要精準有效地開展增收減虧工作,以此來強基固本、提質增效。然而現實情況表明,國有企業在增收減虧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市場開發不足、預算管理不準確、成本對標不充分等,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發展潛力。為此,本文深入研究國有企業增收減虧措施。
1 國有企業增收減虧的重要意義
1.1 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通過有效控制運營和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國有企業能夠有效地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也有助于降低企業內部溝通成本。這樣一來,企業可以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提升產品銷量和市場份額。同時,降低成本也有助于國有企業在不降低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利潤率,增加收入。通過降低企業成本,國有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1.2 提升企業管理質量
增收減虧管理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在改革發展背景下,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經營環境復雜,這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質量要求。通過壓縮管理層級和提升管理治理水平,可以有效優化管理體系,增強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形成整體合力,加強決策執行效率。優化管理層級能夠減少管理決策傳遞的層次,加快信息流動速度,提高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同時,精簡管理層級也有助于減少管理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管理治理則是通過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強化內部控制和監督機制,這種管理方式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運營風險,提升管理效率和質量。
1.3 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國有資本是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和戰略資源,其保值增值直接關系到國家財富和經濟實力的增長。通過增收減虧,國有企業可以有效提升資本的盈利能力和價值,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此外,通過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國有企業能夠更有效地保護和增值國家資本,確保國家財富的穩步增長[1]。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不僅是國有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國有企業應當積極采取措施,通過增收減虧等手段,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為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2 國有企業增收減虧中的問題
2.1 對市場開發細化管理不到位
一些國有企業在市場開發過程中,缺乏對市場的深入了解和細致分析,無法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由于管理不到位,企業往往在市場定位、產品推廣和渠道拓展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市場占有率低下,銷售額難以提升。另外,國有企業對差異化競爭重視不足,存在產品或服務同質化現象,影響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此外,管理不到位容易導致企業對市場風險的判斷不準確,從而出現市場營銷策略失誤,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2.2 管控能力不足
國有企業內部存在同業競爭。產權層級長、管理人員多,信息傳遞時間長,不能及時決策。崗位設置不合規,人員、薪酬分配不合理,人工效率低下,績效考核差距不明顯,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核減冗員不合法合規,導致賠償費用。
2.3 缺乏準確預算管理控制
部分國有企業全面預算制度不夠完善,缺乏科學、系統的預算編制標準和流程,導致預算計劃的不準確和不合理。預算執行不到位,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未能按照預算計劃有序執行,導致預算與實際支出之間的偏差較大。業務和財務之間的融合度不夠高,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機制,導致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信息不暢通,影響了預算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企業的成本管控精益化程度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使得經營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2]。
2.4 成本對標管理存在不足
部分國有企業在進行成本對標時,往往沒有有效地找準對標對象和對標要素,導致對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受到影響,主要是由于缺乏對市場和行業的深入了解,或者是由于企業內部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不足。在成本對標過程中,企業往往只關注表面的成本指標,而忽視了深層次的成本結構和成本構成因素,對標分析不全面,無法全面把握成本的優劣勢和改進空間,影響了對標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成本對標管理存在不足的問題,影響了企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效率,需要企業加強對成本對標的重視和管理,轉變機制、精益管理,提高對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以實現管理增效。
2.5 企業采購成本支出較多
部分國有企業在增收減虧的過程中,面臨著企業采購成本支出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未完全實現集采直采。企業在采購過程中,往往未能充分利用集中采購和直接采購的優勢,而是采取分散采購的方式。這導致了采購過程的效率低下,采購成本居高不下[3]。第二,分散采購存在通過貿易商采購拉高采購成本、量少價高等情況。企業在采購過程中,由于采購量少或缺乏談判實力,往往被貿易商操控,導致了采購價格的提高和成本的增加。同時,由于采購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控制,企業采購行為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受到影響,進一步加大了采購成本的支出。
2.6 融資管理工作不到位
部分國有企業傾向于依賴短期貸款,而忽視了長期債務的優勢,這種債務結構不僅使企業面臨著較高的償債壓力,還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尤其在經濟不確定性較大的環境下。另外,企業融資成本也存在著偏高的情況,因為企業信用評級較低,或者由于融資渠道單一而導致的融資利率居高不下。譬如,某物流公司2022年底外部貸款總額為2.16億元,其中高息融資租賃款0.35億元,綜合利率均在5.5 %以上;銀行貸款1.81億元,綜合利率在4.15 %以上的為0.83億元,且均為短期借款。高昂的融資成本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負擔,阻礙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7 企業內控及會計信息管理質量有待提升
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需要處理的會計信息數量龐大,日積月累,難免會存在記錄不準確的問題,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如虛報、漏報或錯報財務數據,使得企業的財務報表與實際情況不符,主要是因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財務管理和監督機制,導致了會計信息的管理混亂和失控。同時,內部審計工作可能未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會計信息的問題,導致了問題長期存在。對歷史累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進行密集處理,又影響當期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解決。另外,企業成本費用增長較快也是一個表現。由于會計信息管理的不規范和失真,企業難以準確把握成本費用的情況,容易出現成本費用虛高或無法有效控制的情況,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不斷增加,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加大了企業的經營壓力和財務風險。
3 國有企業增收減虧策略分析
3.1 推動市場開發與細化
國有企業在實施增收減虧戰略的過程中,需要將市場開發的重心放在挖掘更多的業務機會上,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需求和趨勢。通過深入市場調研,精準把握市場細分,企業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4]。通過優化市場開發策略,國有企業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資源,實現收入的增長,這將有助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3.2 提升管控能力
國有企業要實現增收減虧應完成戰略重組,進行內部專業化整合,實現產權與經營權相統一,避免內部同業競爭。同時,進一步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幫助企業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提高決策執行效率。通過減少法人戶數有助于精簡組織架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加強人資管理,優化崗位設置、人員配備和薪酬分配,做到職崗匹配,按崗取薪,強化績效考核差距,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提升人工效率。依法合規核減冗員,強化勞動風險管控,優化用工管理,實現減員增效目標。
3.3 準確開展企業預算工作
準確開展企業預算工作是國有企業實現增收減虧的關鍵措施,為此,各級企業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全面預算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覆蓋全部管理鏈條和企業預算單元,實現跨部門協同、多方聯動,確保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企業還需要加強對預算執行的跟蹤、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偏,確保預算執行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按照“無預算不開支、無預算不投資”的原則,企業應嚴格控制預算外經濟行為,對可控費用進行分類分項管控,避免超支和浪費。此外,企業應加強對預算執行結果的考核評價,增強剛性約束,確保預算執行的嚴肅性和規范性。通過以預算促考核、以考核促預算的雙向約束機制,實現企業管理的全面閉環,提高預算執行的質量和效率。這樣的舉措將有助于企業更加準確地掌握財務狀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營效益。最終,企業將能夠有效地實現增收減虧目標,提升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3.4 開展成本對標管理行動
針對開展成本對標管理行動,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國有企業應實施全面的成本診斷,明確成本核算單位和核算點,針對企業業務特點確定對標對象,制定降本指標。通過全過程、全工序的成本項目分析,找出與對標企業的差距,并明確管控方向和目標,不斷優化經營和管理體系,以實現接近或達到對標企業水平的目標。第二,開展定額管理,以人員定崗定編定薪、經營成本費用定額為重點,根據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分類明確成本費用項目的定額標準,以規范成本支出。第三,加強資產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修舊利廢”管理制度,嚴格控制經營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同時進一步完善內部市場化機制,提高內部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優化盤活閑置資產,通過租賃、轉讓等方式靈活處置閑置資產,從而增加收入,避免資源浪費,促進資產有效利用。第四,壓降庫存,建立與物資采購、經營相匹配的庫存管理機制,合理控制庫存規模,降低資金成本。第五,加強對重點環節、關鍵領域的成本控制,針對性制定考核指標和辦法,納入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加強激勵約束。譬如,應減少行政運行成本,精簡不必要的辦公損耗,杜絕不合理開支。通過這些措施,國有企業可以更好地管理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從而實現增收減虧的目標。
3.5 降低企業物資采購成本
物資采購成本是國有企業整體成本支出的關鍵部分,為了有效降低采購成本,國有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從大宗、批量且標準化程度高的物資、工程或服務采購入手,逐步擴大集中采購范圍,提升采購工作的組織層級,以及提高招標部門的專業度和集中度,這樣做有助于實現規模效應和集中采購的優勢,從而降低采購成本,并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管理。通過集中采購,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協調資源,統一采購標準,從而獲得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和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第二,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和策略,優化供應商選擇和談判方式,包括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新產品和服務,協商達成更具有成本競爭力的采購方案。同時,企業也應加強對供應商的監管和評估,確保其質量和服務水平符合企業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購風險。第三,提升內部采購流程的管理,規范采購行為,提升采購效率和透明度。加強對采購過程的監管和控制,及時發現和解決采購中的問題,降低采購成本,提高成本對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第四,通過設定集中采購率、直接采購率目標值,以確保達到降低采購成本的目標。
3.6 壓降企業融資成本
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國有企業應比選融資機構的利率,合理搭配長短期、直間接、債股權等融資方式,進一步壓低融資成本。設定科學的融資目標,嚴格把控融資利率,以確保融資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控性。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實現融資多元化,分散融資風險,通過對不同項目類別、融資渠道、融資成本以及還款計劃和方式的分析,逐步置換高成本債務,減輕利息負擔,優化債務結構。加大集團資金的歸集力度,優化資金配置,降低資金成本。通過集中管理和統一調度資金,避免資金的零星散失和過度運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資成本。業務款先預收下游客戶,再支付上游,避免占用自有資金。此外,積極尋求長期借款渠道,加大長期借款的占比,以降低資金周轉頻率和資金利息負擔。譬如,某物流企業針對上文中提到的融資成本高問題,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如下融資目標:綜合融資利率不高于4.15 %,提高長期借款占比,以及降低10 %的利息支出。這些目標有助于明確融資成本的控制方向和重點,推動企業融資成本的有效降低,優化融資結構,提高企業的財務效益和競爭力。
3.7 規范開展內控及會計信息管理
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健全完善會計核算管理制度體系,規范和統一會計核算,通過對財務決算的復盤,全面清查財產,確認債權債務,并核實資產質量。重點關注會計信息質量,對歷史積累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進行徹底梳理和整改,確保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避免信息誤導。同時,分期有序地清理和消化存量問題,深入挖掘問題根源,嚴控問題的產生。加快推進處置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促進低效無效資產的盤活,推動企業優化資產結構。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和低效資產,減少企業的資產負擔,釋放資金流,從而降低企業的融資需求,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融資項目的管理和評估,確保融資資金的使用合理、高效,最大限度地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同時,建立健全的融資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應對各種風險,保障企業的資金安全。
4 結語
通過對國有企業增收減虧策略的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管理效率、創新經營模式等多元化措施對于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然而,增收減虧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國有企業持續深化改革,加強內部管理,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同時,國有企業還應注重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不斷完善自身發展策略。隨著國有企業增收減虧工作的不斷推進,國有經濟將實現更加穩健、高效的發展,為國家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瑞乾.大數據背景下國有企業預算管理的現狀及策略分析[J].前衛,2023(17):225-227.
[2]艾靜.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內控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0(15):90-91.
[3]孟令奇.加強國有企業投融資管理策略分析[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22(29):57-59.
[4]李曉倩,聶曼曼.內部審計助推國有企業預算考核提質增效[J].新理財:公司理財,2022(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