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幾年,既無實際控制人、也無控股股東的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多,逐漸引起大眾對這種現象的關注,雙無控制情況的企業能促進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也有這種情況帶來企業的內控缺陷,但鮮有人提出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文章選取了2018—2021年的A股上市企業,研究關鍵審計事項在雙無控制與審計費用之間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雙無控制企業對當期審計費用會產生顯著促進作用,而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充分性會削弱這種促進作用。文章豐富了雙無控制企業對審計費用影響研究的充分性,對企業內部治理與政府治理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雙無控制;關鍵審計事項;審計費用
【中圖分類號】F234.3
引言
為了更好經營管理公司,兩權分離的現象逐步出現,與之相伴而生的還有第一類代理問題和第二類代理問題。為了應對代理問題,既無實際控制人、又無控股股東的上市公司應運而生,這一類公司有一些共同特點,就是面臨著控制權爭奪等問題,由于無控股股股東的出現,就可以股權制衡,減少了第二類代理問題的出現。由于無實際控制人帶來的一些潛在的隱患,也使注冊會計師感到擔憂,從而影響審計費用。筆者選取了2018—2021年的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檢驗雙無控制對審計費用的影響。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雙無控制與審計費用
公司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會導致委托代理問題,股東們將經理個人的利益和公司的總體發展聯系在一起,能夠約束經理的不道德行為。在現代企業中,股權結構變得更加復雜,上市公司利用收購、重組等手段所建立的“股權金字塔”結構,導致了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分離,從而導致了公司內部的權力結構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非實際控制人在董事會中具有較強的話語權,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運營和投資效率(逯東等,2019),因此,在無實際控制人時,企業情況惡化導致審計費用攀升。另一方面,控股股東缺失促使公司股東聘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而支付更多的審計費用。研究發現,實際控制人、大股東與管理者間形成的具有相對制衡特征的權力結構對公司的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林樂等,2013)。在無實際控制人的情況下,可以減少第一類代理問題,既無實際控制人、也無控股股東,可以減少第二類代理問題。從而,既無實際控制人、也無控股股東的情況下,企業的審計費用可能降低。由此提出假設H1:
H1:雙無控制可以降低審計收費。
(二)雙無控制、關鍵審計事項與審計費用
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企業數量逐年攀升,該現象已經引起審計師的關注,雙無控制能夠促進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石青梅和周夢娣,2023),在新審計報告準則實施后,我國上市公司的關鍵審計事項的數量、精確度顯著增加,審計過程的成本增加,因此,經過財政部核準實施的關鍵審計事項報告準則,可以認為是對審計師們的考卷。第一,會計師事務所很有可能對審計師進行特別的培訓,讓他們能夠應對重要的審計事項,而這樣做必然要付出一定的學習成本。第二,新審計報告信息量更大。在識別和披露重要審計事實方面,注冊會計師時間成本更高。第三,關鍵審計事項是由審計師判斷財務報表審計最為重要的事項。這也意味著,審計師需要進行更多的審計程序來保證自己的判斷是正確可靠的,審計收費與重要審計項目的公開程度呈正相關(周中勝等,2020)。從而,雙無控制會促進披露關鍵審計事項的充分性,進而增加審計費用。由此提出假設H2:
H2:在雙無控制的公司中,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數量更多,審計費用更高。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選取2018—2021年中國資本市場全部A股上市企業為初始樣本,其中“雙無控制”是以既無實際控制人,也無控股股東來界定。此外,對上市企業樣本進行如下處理:(1)刪除金融保險行業的樣本;(2)刪除資產負債率大于1的樣本;(3)刪除ST、*ST的樣本;(4)刪除部分數據缺失的樣本;(5)對所有連續變量均進行了上下1%水平的Winsorize縮尾處理。最終獲得9546個“企業-年度”樣本。
(二)變量定義
1.解釋變量:雙無控制(swkz)。綜合借鑒石青梅等的做法,用swkz表示,無樣本賦值為1,否則為0。
2.被解釋變量:審計費用(Tcost)。綜合借鑒袁芳英等的做法,以上市公司當期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
3.調節變量:關鍵審計事項(Auditmatters)。借鑒梁剛等的做法,采用關鍵審計事項描述和審計應對方法文字數量之和作為調節變量。
4.控制變量:借鑒現有審計費用相關研究,在模型中考慮如下控制變量:公司規模(ln_ assets)、股權制衡指標(Balance)、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SharehFP)、資產負債率(Lev)、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Inv)、兩職合一(ConPosition)、管理層持股比例(Mngmhldn)、董事會規模(Boardsize)、成長性(Growth)、獨立董事比例(Indep)。
5.模型設計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1報告了2018—2021年上市公司樣本量的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其中,關鍵審計事項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5.581和7.076,說明審計師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存在較大差異,督促相關部門采取對應措施。
(二)主回歸分析
為了驗證假設H1,對模型(1)進行線性回歸。回歸結果見表2,第(1)列中swkz的系數為1.82,顯著為正,表明“雙無控制”企業可以促進審計費用的提高。驗證了假設H1;表2第(3)列為模型2的回歸結果,檢驗在關鍵審計事項的影響下審計費用的變化情況,表明作用結果顯著。
四、機制檢驗
內部管理者制衡并且股權制衡的雙無控制條件之下將顯著提升企業的審計費用,那么,其中的關鍵審計事項是借助中介效應還是調節效應對審計費用產生影響的呢?
筆者認為在雙無控制類型的上市公司逐年攀增,引起審計師的關注,審計師出于謹慎性的考慮,會收取更多的審計費用,那么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精確性就會促進雙無控制類型上市公司的審計費用。接下來,對關鍵審計事項的作用機制進行檢驗,參考了田金玉等的研究,構建模型(3)、模型(4)用于檢驗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充分性的調節效應。
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列(1)中雙無控制和關鍵審計事項條件下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雙無控制企業的情況下,會促進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收費。列(2)中雙無控制和關鍵審計事項交乘項的結果依舊顯著,但顯著性比列(1)略微弱一些,說明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對雙無控制的影響產生了削弱作用。
五、內生性檢驗
借鑒畢立華和羅黨論(2021),在原有控制變量的基礎上選擇表中變量進行傾向得分匹配(PSM),在經過PSM操作之后,想要消除匹配前后選擇變量的差異,那么匹配之后的t檢驗要盡可能的不顯著,可以看到在表4數據,匹配之后的t值普遍小于1.65,全都不顯著,說明選擇的變量較為準確。在匹配后的bias值基本小于匹配之前的bias值,表明變量匹配成功。匹配結果見表4;回歸結果見表5,結論仍然成立。
六、結論與建議
選取2018—2021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檢驗了在既無實際控制人也無控股股東情況下對關鍵審計事項的影響。結論表明,雙無控制可以推動審計費用的提高。通過機制檢驗發現,關鍵審計質量披露的充分性可以略微調節雙無控制公司中的外部審計費用。
根據以上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1)在企業內部,合理分配股東比例,緩解代理問題,優化企業內部的控制制度,減少企業內部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可以促進企業更高效率的進步和提高。(2)站在外部審計師的角度,也應該對雙無控制的企業保持合理的職業關注,應盡到勤勉盡責的責任,同時充分和謹慎地披露關鍵審計事項,提高企業大環境的質量,降低可能存在的財務舞弊行為,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3)站在政府部門的角度,也要密切關注存在雙無控制情況的企業,加強對企業外部的營商環境的觀察與保護,可以讓資本市場更加綠色、高效運轉。
主要參考文獻:
[1]畢立華,羅黨論.無實際控制人與中小投資者保護——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36(06):113-129.
[2]干勝道,王杭,陳彥瓊.無實際控制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粘性探討[J].改革,2020,313(03):150-159.
[3]石青梅,王夢圓,孫夢娜.雙無控制與內控重大缺陷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2,37(06):49-59.
[4]石青梅,周夢娣.雙無控制能否引起審計師關注?——基于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視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3,285(02):50-57.
[5]劉佳偉,周中勝.企業無實際控制人與審計收費[J].審計研究,2021,221(03):51-61.
[6]郭令秀,王雪丹,付莉.ESG表現與審計費用——基于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視角[J].會計之友,2023,704(08):114-121.
[7]劉穎斐,張小虎.企業訴訟風險與審計收費——基于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9,34(06):33-45.
[8]王娟,蘇紅玉.債務違約風險、關鍵審計事項與審計收費[J].會計之友,2022,675(03):106-113.
[9]袁芳英,朱晴,何琦.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21,670(22):108-114.
[10]周中勝,賀超,邵蔚.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與審計費用[J].審計研究,2020,218(06):68-76.
[11]劉成立,高永昌.關鍵事項審計報告準則與審計收費[J].財會月刊,2020,876(08):73-80.
[12]陳麗紅,易冰心,張龍平.異常審計費用與關鍵審計事項披露[J].審計研究,2022,226(02):60-70.
[13]逯東,黃丹,楊丹.國有企業非實際控制人的董事會權力與并購效率[J].管理世界,2019(6):119-141.
[14]姜付秀,鄭曉佳,蔡文婧,控股家族的“垂簾聽政”與公司財務決策[J].管理世界,2017(3):125-145.
[15]蔡慶豐,田霖,郭俊峰.民營企業家的影響力與企業的異地并購——基于中小板企業實際控制人政治關聯層級的實證發現[J].中國工業經濟,2017(3):156-173.
[16]趙晶,張書博,祝麗敏,王明.個人社會資本與組織社會資本契合度對企業實際控制權的影響——基于國美電器和雷士照明的對比[J].中國工業經濟,2014(3):121- 133.
[17]林樂,謝德仁,陳運森.實際控制人監督、行業競爭與經理人激勵——來自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3(9):36-43+96.
[18]王曄,王世鵬,劉琳.無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公司研發強度與成長性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2021,508(12):53-58+119.
[19]劉笑霞,李明輝,孫蕾.媒體負面報道、審計定價與審計延遲[J].會計研究,2017,354(04):88-94+96.
[20]田金玉,陳安瀾,劉窮志.環境不確定性、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J/OL].會計之友,2023(14):10-17.
[21]畢立華,羅黨論.無實際控制人與中小投資者保護——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36(06):113-129.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