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哺育著中華兒女,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珠江口文化作為中華區域特色文化,生生不息,源源發展,在構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中更添精彩一筆。
“跨學科學習”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打破學科邊界與局限,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中的文化認知不僅是靜態的知識學習,而且要讓學生有所體驗。對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粵劇,以探索美育的新途徑和新策略,有助于推動學生在文化層面增進學習和理解,在核心素養時代鍛造文化自信。
二、案例做法
(一)基于主題意義,分析教材內容,梳理要素
《草船借箭》選自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單元以“古典名著之旅”為主題,圍繞四大名著,根據難度梯度選編了《草船借箭》《景陽岡》兩篇精讀課文和《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兩篇自讀課文,并通過“快樂讀書吧”“習作—寫讀后感”、口語交際“表演課本劇”等形式,以“讀”“評”“聊”“演”等任務,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引導學生在任務進階、學習中自覺走進傳承民族文化、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
《草船借箭》根據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相關情節改寫,講述了諸葛亮巧施妙計“借箭”的故事,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智過人。課文結構清晰,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故事情節緊湊,扣人心弦。文中人物性格鮮明,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充分體現出我國傳統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粵劇是嶺南地區珠江口非遺特色文化代表,可以以此文為載體,讓學生在學習欣賞、品味語言經典的同時,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感受粵劇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基于學情,分析學習生長點,制定教學目標
已知:通過先前的學習,此學段的學生語文素養和表達觀點、理解文意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對運用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表達人物情感以及體會人物品質的學習方法有基礎性的了解。《草船借箭》這篇故事情節生動、人物豐滿,學生能夠抓住主要情節把握故事主要內容和人物特點,也很樂意豐富、演繹此類故事。此外,全班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粵語,大部分學生能夠聽懂粵語。
生長點:梳理文章內容難度不大,但是要將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文本以“粵劇劇目”的形式做出全新呈現,學生該如何根據“一出好戲”的特質詮釋好人物形象,呈現好人物故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粵劇并不多,如何將粵曲元素引進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對粵劇的興趣?教師要多維度為學生鋪設“聯結”的路徑與方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結合學生學情及教學內容,將學生學習目標設定為:1. 抓住人物言行的關鍵語句,揣摩人物內心,豐富人物形象;2. 在展演中深化對人物鮮明特點的感受,體會到粵劇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基于任務群視角,設置教學情境,構建評價任務
整合單元學習路徑和學生認知水平,設置大單元教學情境。(見下頁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第三學段的學生能夠學習品味作品語言、欣賞藝術形象,通過誦讀、改寫、表演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與審美體驗;在文學體驗活動中涵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本單元在“讀古典名著”這個大主題下進行板塊式教學設計,以“如何表演課本劇”為線索,巧設活動支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度微調,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強教與學的整體性,牽引學生暢游古典名著——嶺南雅韻之旅。通過設計“觀粵劇展演”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由“說”到“讀”,到“創”“演”,再到“評”,為本單元的學習拓展創設情境,搭建“活動”學習支架,結合粵劇元素,以美育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增強活動體驗,指向本單元人文要素,這也是課文個性化目標。
(四)基于核心素養,整合學習活動,設計教學過程
活動一 創設情景,初談粵劇
1. 勾連“讀古典名著 承粵韻風華”的單元大情境,引出“珠江口文化溯源之粵劇進語文課堂活動”,號召學生積極參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粵劇劇目創作。
2. 粵劇知識展示:小組展示手抄報,簡潔、準確、生動地介紹一下課前了解到的粵劇知識。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聞樂見、內容豐富的粵劇戲曲活動導入,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做準備。融合學科學習,以實踐活動為主線,初步激發學生對“粵劇”這一傳統藝術文化的興趣。
活動二 聚焦人物,讀好臺詞
【研學任務一】角色解讀交流會:劇本的主體一般是臺詞,讀好人物語言,需要我們揣摩人物內心,了解人物特點。
1. 同桌共讀:聚焦周瑜和諸葛亮的對手戲,抓住能體現人物心理的一組“對話”,分角色,讀出人物特點。
抓住周瑜心胸狹隘、用心險惡和諸葛亮顧全大局、胸有成竹的特點。生生互動,根據理解進行對讀,落實人物的語氣、語調朗讀。
2. 橫向對比:粵劇課本劇《草船借箭》中的臺詞演繹與我們的課本有何不同?
(1)出示粵曲片段,了解粵劇“平喉”“子喉”兩種主要喉種的唱法。
(2)學習粵劇《草船借箭》同一片段的唱法,和同學相互演讀。
教師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演讀《草船借箭》粵劇課本劇的粵劇呈現:①學生先用粵語試讀臺詞,梳理唱詞。②聽音頻,學習唱段中的粵劇特色唱法:數白欖、叫頭,可以借助五言詩來理解“白欖”的節奏劃分,師范唱、生跟唱,感受粵劇特色。③同桌練習,注意粵劇中的音樂、節奏。④全班齊唱,根據人物理解呈現好人物語氣。
【設計意圖】勾連大單元情境統整教學及語文學習要素,以周瑜、諸葛亮二人的對話為抓手,進一步揣摩人物內心,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人物形象,為后續學習搭建支架。引入粵曲唱法,通過課本與粵劇兩個不同的文本對比,逐步牽引學生進行“唱”的嘗試,增強學生對粵劇這一文化知識的認知,激發興趣。
活動三 自主創編,塑造形象
【研學任務二】角色塑造創作臺顯微鏡:有故事就有人物,要想更生動地表現好人物,我們可以如何為人物添加舞臺說明?
1. 著眼神態、動作,感受人物形象:①贊諸葛之笑。②品周瑜之嘆。
2. 小組合作,根據“臺本”,聚焦第一幕周瑜、諸葛亮的對手戲,添加符合人物特征和故事情節的臺詞以及動作、神態等舞臺說明。小組匯報,評一評創編細節。
【設計意圖】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同時還要增加細節。聚焦人物描寫,讓學生習得將故事人物變得具體、生動的方法。為練習搭建平臺,小組合作創編。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活化語用,為后續的粵劇活動做鋪墊。
活動四 臺前幕后,樂賞粵劇
1. 粵韻劇場演經典:學生欣賞學校粵劇《草船借箭》展演。
2.“最佳小演員”評選會:
(1)結合舞臺表現,談觀“戲”體驗。
(2)結合角色認知,選心目中的“最佳小演員”。
【設計意圖】從“習”到“創”,再到“演”,循序漸進。在前一個環節習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演一演、評一評”環節,激發學生對故事文本的興趣,進一步深化拓展“演”的形式,展現粵劇這一藝術形式傳承和發展中特有的生命力,給學生帶來獨有的審美體驗,在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同時促教學目標的落實。
三、案例成效
(一)跨學科融合,豐富美育意蘊
新課標指出要“加強課程關聯,注重關聯”。在教學中,僅僅依靠“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學習方式,不能全面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也不能全面落實美育的學習要求。本課教學以語文學習為主線,融入音樂學科“粵劇”這一文化形式,協同粵劇和語文學科的特點,抓住“劇目”這一共同要素,開展教學活動。這也是對學科知識“如果表演課本劇”這一內容的優化作業設計。通過“唱讀”粵劇片段的方式,學生在感受粵劇特點的同時,對人物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將粵劇表演帶到語文課堂上來,豐富了學生課堂的體驗。觀賞之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再評價”,是對課文內容的二次反饋。
(二)立足核心素養,提升審美內涵
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體現,本課教學建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圍繞“爭當粵韻劇場小導演”這一情景任務,引導學生參與從“古典文學”到“嶺南粵韻”這兩種不同文化呈現形式的轉換。設計“聚焦人物,讀好臺詞”這一環節,讓學生關注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語言進而促進理解;通過“劇本創編”的學習任務,活化語用,促思維能力提升,發揮“語言運用”的“帶頭”作用。借《草船借箭》這一經典文本的演繹,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三)以實踐為主線,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課堂教學要讓言語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本課教學融合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元素,從“習”到“創”到“演”,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改編,加強任務驅動,通過分工合作、探究、學習、表演去呈現這一節課,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四、案例探討
課堂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將區域特色文化引進課堂,結合珠江口地區的文化特色,融合粵劇課本劇這一校本課程,深化語文教學的內涵。跨學科的形式豐富語文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深入了解、溯源珠江口地區的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部分厘定了文化教學的具體實施路徑“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所以,在注重跨學科學習的同時要打造真實的學習情境,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習資源的整合,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試圖挖掘學科的特色以及可以切入的共同點,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