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應鏈金融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有效緩解了涉農主體的融資需求。從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意義入手,詳細分析龍江銀行“五里明”、新希望“好養寶”、京東數科“京農貸”和云南農文旅“大理包”等4種典型的創新模式,從驅動主體、授信機制、風險管控、產融生態4個方面歸納其演進趨勢,以期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完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金融;產業互聯網;區塊鏈;演進趨勢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創新金融模式,憑借其低風險、低成本與靈活的融資方式等優勢,能夠有效緩解涉農主體的融資困境。尤其是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推進,我國農業從源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品牌銷售,電商消費,再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逐步實現了農業供應鏈上中下游業務的密切聯系與協同,這也為供應鏈金融在農業產業領域的應用與推廣帶來了良好機遇。
一、農業供應鏈金融概述
(一)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共識。王曙光(2019)指出農業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將農業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和其他參與者進行整合與連結,基于他們之間的業務與財務關系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宋華(2020)指出供應鏈金融的實質是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緊密合作,基于運營關系開展金融服務,提高整個供應鏈資金周轉效率,通過金融業務的創新,推動產業供應鏈的發展。本文認為農業供應鏈金融可以概括為:金融機構或具有金融服務功能的平臺基于農業供應鏈上的真實交易背景,針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農戶的多樣化資金需求提供的金融產品與服務,該產品或服務能夠降低融資成本與信貸風險,并通過優化供應鏈的環節與流程來加速資金周轉,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協調統一,促進農業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意義
第一,緩解“三農”融資困境,提高融資質量與效率。供應鏈金融作為傳統金融模式的創新,通過聯合農業供應鏈上各交易主體,將較高的融資風險分散至不同交易方,有效縮短了信貸審核周期,及時滿足了供應鏈上弱勢主體的融資需求。
第二,強化對信用的評估和監管,有效實施風險管控。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以核心企業信用為依據,對業務真實性進行驗證,并對業務進程進行動態跟蹤,能夠及時識別風險因素,從而有效應對融資風險。
第三,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賦能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供應鏈金融將農業供應鏈的各參與主體有機組織起來,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供應鏈金融服務滲透至農業產業運行的全過程,能夠打破組織內外部的業務和信息壁壘,實現農業全產業鏈上相關方的協調與整合。
二、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創新
(一)龍江銀行“五里明”模式
銀行以農業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為依托,根據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或者農戶的不同融資需求設計和提供金融服務和產品。該模式最典型的案例首推黑龍江龍江銀行的“五里明”模式。
為滿足農業規模發展的大額資金需求,將五里明鎮政府發起成立的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組成強有力的農業產業化組織,以下游農產品收購企業(中糧公司)的良好信用為依托,同時引入信托機構將農戶無法直接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資產證券化使其具有擔保職能,龍江銀行據此向合作社發放貸款,合作社內的農戶成員以土地入股并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同時引入科研機構的專業指導與中糧公司的訂單收購,幫助農戶應對糧食種植的自然風險與農產品價格波動所帶來的市場風險,最后由中糧公司協助將從合作社銷售玉米的應收款項中扣除掉的貸款本息歸還龍江銀行,由此形成了“公司+農業合作社+農戶+銀行+信托+政府+科研”的貸款模式。
(二)新希望“好養寶”模式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基于其深耕于農業領域的經驗優勢,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以新希望金服研發的金融產品——“好養寶”為例。
該產品主要面向與新希望畜牧業有往來交易的經銷商和養殖戶。新希望金服將與其有業務合作的下游經銷商和養殖戶的歷史交易數據、工商、財稅、司法等外部信息整合至大數據庫,新希望金服信用管理系統根據大數據庫的綜合分析結果對客戶進行預授信。當養殖農戶購置養殖飼料融資時,首先在新希望金服信用管理系統中的“好養寶”模塊進行注冊并發出申請,結合預先獲取的新希望集團業務員提供的補充資料,由平臺審核通過后,與新希望金服授權有業務合作的金融機構即時線上發放貸款至申請農戶的賬戶,由此實現了無擔保、審批快、隨借隨還的高效金融服務。同時,新希望養殖產業鏈生態平臺對貸款養殖戶的養殖全流程進行跟蹤與指導,必要時提供養殖技術服務與專業培訓,幫助養殖戶規避和應對養殖風險,提高融資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從而保證貸款資金的及時回流。
(三)京東數科“京農貸”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成熟與完善,產業互聯網平臺憑借其長期積累和沉淀的消費大數據優勢,也相繼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京東數科是致力于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京農貸”可以說是京東金融涉足“三農”市場的先頭兵,為其拓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奠定了基礎。
該金融服務以京東金融與杜邦先鋒種業公司及其經銷商的合作為基礎。有融資需求的種植農戶向京東金融申請貸款后,京東金融根據從先鋒種業公司或者農資經銷商獲取的交易信息進行初篩選,然后對農戶的種植業務過程、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進行評估,由此預測其未來經營狀況與還款能力,將其作為最終授信與否的依據。同時借由先鋒及經銷商的雙重擔保,對符合信貸條件的農戶發放貸款,為農戶提供先獲得種子及農資,待糧食收成后再歸還貸款的無抵押、低利率、高效率的金融服務。同時,該模式引入了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的保險服務,該服務與農戶的種植、養殖周期相匹配,為其提供精準的融資額度。但是由于該貸款模式僅限于個別省份使用,對于該平臺金融服務范圍和規模擴展有所限制。
(四)云南農文旅“大理包”模式
鄉村旅游產業的興起與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我國大力支持發展文旅產業背景下,農文旅產業融合充分調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業務與資源,通過一系列“上云用數賦智”項目逐漸形成了有價值的數據要素,通過這些要素的整合與利用,供應鏈金融服務范圍實現了跨產業的應用。
云南大理數字農文旅科技公司率先建立了全國首家農文旅產業互聯網平臺,在賦予了當地旅游產業新動能的同時,利用其自行開發的數字工具,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嵌入完整的農文旅產業鏈,幫助當地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信用弱勢群體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獲取融通資金。
以云南農文旅“大理包”模式為例。當地旅游酒店將與其有業務往來的農特產品供應商的應收賬款信息上傳至產業互聯網平臺,即蒼耳云。該平臺將雙方的交易信息確權上鏈,同時將相關信用數據傳遞給鏈上簽訂智能合約的金融機構。該金融機構將鏈上信息與雙方交易的線下數據進行交叉驗真,以此確定向農特產品供應商發放融資款項。由于各方均已上鏈,銀行可進一步通過蒼耳云平臺生成和傳遞的數據實時掌握雙方交易的進展情況,對貸款款項實施動態實時監管,直至在信用期限內,由旅游酒店將貸款本息匯款至銀行指定的賬戶來完成交易雙方債權債務關系的結算,由此實現資金的閉環回流。
三、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演進趨勢
通過以上4種模式介紹可以發現,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分別在驅動主體、授信機制、風險管控和產融生態等方面呈現出以下演進趨勢。
(一)驅動主體:從金融機構驅動到農業龍頭企業布局到產業互聯網平臺補位再到金融科技賦能
最初的農業供應鏈金融首先由傳統金融機構基于核心企業的信用來推動,后續一些農業龍頭企業憑借其供應鏈上的運營核心優勢,自主研發了金融服務平臺,穩固了其核心地位與競爭力;隨著產業互聯網的成熟與完善,部分互聯網專業平臺憑借其積累的供應鏈上交易信息和消費數據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平臺進行補位,相比于前兩種模式,產業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服務范圍重點聚焦于融資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業小微企業和農戶;“大理包”模式則融合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金融科技力量,進一步強化了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資源整合能力,大大提高了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二)授信機制:從應收賬款增信到供應鏈業務增信到業務評估增信再到數據要素增信
“五里明”模式是以農業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為依據,融資標準和條件較為單一;“好養寶”是基于農業龍頭企業多年深耕農業領域優勢,利用供應鏈條上與其有業務往來的信息來確定授信對象與額度;“京農貸”基于互聯網平臺信息整合優勢,避開弱勢融資主體資產抵押困難的劣勢,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對弱勢種養殖戶的業務過程評估增強授信;而以區塊鏈賦能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將區塊鏈上參與方業務生成的各種數據要素作為授信依據,從而實現去核心企業化、借貸雙方“點對點”業務的對接。
(三)風險管控:從被動識別風險到動態跟蹤到實時遠程跟蹤再到多層信用穿透
以“五里明”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驅動模式由于無法直接獲取融資主體的真實經營信息,導致銀行與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孤島的狀態使得授信主體在風險管控方面較為滯后與被動;在農業核心企業驅動模式下,授信主體能夠根據定期更新的交易數據進行動態跟蹤,但信息壁壘仍然存在;在產業互聯網平臺驅動模式下,借助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技,能夠實現對業務的動態、遠程與智能監控,風控管理更加靈活;而在金融科技驅動模式下,通過區塊鏈去中心化、透明度高、可防篡改的技術優勢,金融機構能夠對融資主體的信用實施多層穿透式管理,風險管控高效化與智能化趨勢明顯。
(四)產融生態:從銀企業務協同到交易方的鏈式協同到多方互聯的網絡協同再到跨產業的數字協同
金融機構驅動模式基于與核心企業開展的交易,由融資主體直接向銀行提供真實性證明,銀行確認后予以授信;“好養寶”由農業龍頭企業主導,將整個供應鏈上的業務數據與銀行系統對接,銀行據此作出信用評估并確定授信客戶;“京農貸”則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借助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融資客戶的業務過程進行評估,由此作出授信決策,相比于前兩種模式,該模式及時滿足了種植、養殖戶的資金需求,融資效率更高,而此時授信主體也已不再局限于傳統金融機構,由此實現了農業供應鏈內外部多方的網絡協同;而以“大理包”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驅動模式利用云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通過生成信用畫像與提供金融服務場景打破了產業行業間的信息壁壘,在促進農業與文旅產業的有機融合的同時,實現了供應鏈金融跨產業的數字協同。
四、結語
通過以上模式介紹與演進趨勢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供應鏈金融能夠降低融資與風險管控成本,提供融資質量與效率,實現農業供應鏈上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二,農業供應鏈金融通過金融科技的賦能,進一步擴大了金融服務范圍,實現了跨產業的融合與應用;第三,數據要素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其關鍵在于提高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曙光.中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制度條件與模式創新[J].農村金融研究,2019(7):7-12.
[2]宋華.困境與突破: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挑戰和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5):3-9.
[3]聶玉梅.農村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與風險控制研究[J].農業經濟,2022(7):95-96.
[4]宋華.建立數智化、生態化、知識化的供應鏈 助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J].中國經濟評論,2022(5):32-37.
[5]劉西川,程恩江.中國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典型案例與理論含義[J].財貿經濟,2013,381(8):47-57.
[6]劉利科,任常青.農業數字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分析:以新希望“好養貸”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11):113-118.
[7]王剛貞,江光輝.“農業價值鏈+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研究:以農富貸和京農貸為例[J].農村經濟,2017(4):49-55.
[8]董玉峰.金融支持鄉村康養旅游發展的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J].北方金融,2023(11):13-18.
[責任編輯:王 麗]
基金項目:2023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合作專項(2023-WLZX-15)
作者簡介:張 棟(1989—),女,山東泰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供應鏈金融、農業經濟管理。
通信作者:張芳麗(1973—),女,山東日照人,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