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培養知識與技能相一致、實踐與創新相統一、社會責任感與鄉土情懷相融合的新型人才,但農林類高校在學生認知水平、師資力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應深入了解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打造多元高效的導師團隊,建設實踐平臺與實踐基地,以期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現代農業人才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林類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強調以人才振興為核心,旨在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農林類高校作為農業領域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對于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索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的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成為當前農林類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
一、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的復合性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正朝著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農林類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農業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應強化技能培訓,采用項目實踐、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鄉村振興需要一批具有實干精神、懂技術、有創新思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農林類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聚焦于培養這類人才,要求其不僅要了解農業生產,還要具備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領域的知識,能夠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展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復合型人才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他們能夠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術參與鄉村治理,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和諧穩定。
(二)實踐與創新的統一性
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強調: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這一要求為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明了方向,即要培養既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又擁有豐富實踐經驗,能夠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用實踐檢驗自己的思想成果,以實踐為根本標準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實現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因此,實踐與創新的統一性強調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不是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進行簡單疊加,而是要兩者之間形成深度融合。通過這種融合來更好推動農業技術革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社會責任感與鄉土情懷的融合性
厚植社會責任感,培育學生心系祖國、心系家鄉的鄉土情懷,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齊家治國、兼濟天下的濟世觀的生動體現,也是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上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農林類高校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必要條件。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農林類高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應培養其對鄉村的深厚情感與社會責任感,引導其將個人成長與鄉村發展緊密相連,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此外,農林類高校畢業生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重要后備人才,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激發學生對鄉村的熱愛與關注,引導他們將個人夢想融入鄉村發展大局,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有為青年。
二、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水平不高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關乎技能的培訓和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培養一種創新思維模式和勇于實踐的精神。當前,許多農林類高校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概念理解不夠深入,往往將其簡單理解為創辦企業或是發明創造,忽略了創新創業背后更為深遠的意義,即通過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并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這種認知局限可能導致學生在面對創業機會時缺乏敏感度,無法準確識別和把握市場、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機遇,從而影響其創業意向的形成。此外,認知水平不高還可能影響學生的實際行動能力。缺乏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風險意識、團隊協作、資源獲取、市場分析等環節的深入理解,使得學生在真正著手項目時容易陷入盲目樂觀或過度悲觀的情緒之中,從而難以制定合理的行動計劃,有效應對創業過程中的挑戰與困難。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成長空間,也降低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成效。因此,應采取綜合措施,逐步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激發其內在動力,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鄉村振興生力軍。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
農林類高校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方面,亟待進一步加強與優化。當前,雖然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師隊伍的構建上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缺乏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育,要求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導。然而,現實中許多教師由于長期專注于學術研究或局限于校園環境,缺乏在農業企業、鄉村項目中實際工作的經歷,這使得他們在教授創新創業課程時,難以提供貼近實際、富有啟發性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局限性也需引起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強調的是啟發式、探究式、項目制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模式。但一些教師習慣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對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接受程度不高,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滯后
首先,農林類高校本身與鄉村振興有著天然的聯系,但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仍沿襲傳統,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的實踐性、應用性課程。比如,未能充分融入智慧農業、鄉村規劃、農村電商、農業循環經濟等現代農村發展所需的知識模塊,導致學生在面對鄉村復雜而多元的實際情況時,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過于依賴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即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模式,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與批判性思維。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更需要強調實踐操作、團隊協作、項目驅動等教學方式,而這些在部分高校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實施,學生難以獲得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應用知識的機會。最后,創新創業教育與鄉村實際需求的結合度低,表現為高校與鄉村地區的合作少,缺乏將學生置于真實的鄉村環境中學習和實踐的機制。這種割裂不僅限制了學生對鄉村現狀的深入理解,也減少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鄉村發展實踐的機會。
三、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策略
(一)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關鍵。構建“專業+創新創業+鄉村實踐”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旨在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將專業知識學習、創新創業思維培養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為學生搭建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創新與服務并舉的學習平臺。首先,深化專業教育是基礎。農林類高校需不斷更新與完善核心專業課程,確保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積極順應農業現代化趨勢,融入生物技術、基因編輯、精準農業等前沿科技內容,提升專業課程的先進性。其次,創新創業教育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舉辦創業分享會、創業電影放映、創新思維工作坊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靈感和探索精神,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開設創業基礎、商業策劃、市場分析、財務管理等課程,為學生構建創新創業的理論框架;采取案例分析、模擬創業、商業沙盤演練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模擬實踐中學習如何將創意轉化為可行的商業模型,培養風險評估、團隊協作和領導力等創業技能。此外,還可以提供創業心理輔導和能力提升培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增強抗壓能力,確保他們在創業路上保持積極心態和高效行動。最后,高校應與地方政府、鄉村企業、合作社等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創建鄉村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田野調查、實習實訓、技術推廣、創業實踐等機會。
(二)打造多元高效的導師團隊
高效、多元化的導師團隊不僅包括專業教師,還有來自業界的企業家和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村干部,共同構成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指導網絡。專業教師負責傳授與農林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前沿技術,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企業家的參與為導師團隊注入了寶貴的市場實戰經驗,他們能夠分享創業過程中的成功案例與失敗教訓,幫助學生理解市場運作機制、企業運營、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鄉村干部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對鄉村實際情況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國家政策導向以及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尋找創業機會;同時也能指導學生如何與地方政府、村民有效溝通合作,解決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區融入、文化差異等問題。
(三)建設實踐平臺與實訓基地
實踐平臺和實訓基地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載體,可實現教學、科研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高校需積極整合內部教學資源及專家團隊,并且與地方政府、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外部單位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聯合體,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與實踐機會。高校能夠引入更多的實踐案例、技術資源、資金支持和市場信息,為創新創業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設立鄉村振興工作站作為連接高校與鄉村的橋梁,組織學生深入鄉村實地考察,深入了解鄉村的實際需求。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通過“校地合作”的方式,確保雙方在政策、資金、資源上的相互支持,實現共贏。根據鄉村實際需求,定向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有效緩解鄉村人才短缺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搭建實踐平臺、強化導師指導和項目驅動等路徑,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鄉村振興輸送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3]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6-01(002).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R/OL].(2021-09-22)[2024-06-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9.htm.
[5]葉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商論,2021(3):173-174.
[6]張繼成.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課程體系設立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6):80-83.
[7]伍廉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4(z1):257-258.
[責任編輯:樊 霞]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2023SJGLX050Y);2020年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24)(38);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021120029)
作者簡介:代 莉(1981—),女,河南澠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
通信作者:張利軍(1975—),女,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