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留守婦女數量雖有所減少,但仍有部分作為弱勢群體面臨就業困境。這些困境主要源于社會、家庭和個人等因素,影響了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質量及自我發展。以走訪調查及問卷的形式探討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就業困境及其影響因素,提出相關部門應促進留守婦女就地就近就業,營造支持留守婦女就業的家庭環境,多措并舉提升農村留守婦女就業能力,以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質量和自身獲得感,促進當地經濟穩定以及社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就業;留守婦女;對策建議
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與鄉村振興,不但能夠展現自身的獨特優勢,還能發揮重要的正向價值。但農村留守婦女在生活中也面臨諸多困難,她們除了需要從事農業生產、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等事務外,還要忍受因缺乏安全感、精神空虛、缺少社會支持而引起的緊張焦慮,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從而阻礙其獲得就業的機會。因此,解決留守婦女就業問題刻不容緩。本文針對留守婦女的就業現狀進行分析,依靠質性訪談資料、參與式觀察資料支撐,考察實際情況并提出對策建議,為解決留守婦女就業問題提供思路(如圖1)。
圖1 研究思路框架
一、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的現實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這對包括農村留守婦女在內的廣大勞動者提出了新要求。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概括來講,社會層面意義主要體現在提升農村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確保就業大局穩定等方面。家庭層面意義包括提升婦女家庭地位,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個人層面意義體現在發揮農村婦女智慧,提升自身獲得感,推動其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奮發作為、勤勞致富。
(一)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就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農村地區家庭大多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但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周期性等特點,許多家庭在農閑時期收入就會減少。作為家里的重要勞動力,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與非農產業就業,可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提高家庭整體生活水平。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問題有利于充分發揮她們在生產勞動中的積極作用,促使其奮發作為、勤勞致富,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提升鄉村整體經濟活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二)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就業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手段
與男性相比,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競爭力明顯不足。在就業市場中,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報酬偏低,升職和發展機會較少,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受家庭責任、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如果農村留守婦女長期處于無業狀態,不僅會影響家庭經濟收入,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因此,應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問題,充分認識到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對提高家庭經濟水平、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意義。幫助農村留守婦女融入現代社會,拓寬其職業選擇,有助于實現農村留守婦女的自我進步與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三)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就業是實現婦女個人發展的核心環節
由于歷史原因和社會環境限制,農村留守婦女往往被束縛在家庭和土地之中,難以展現自己的才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女性開始追求經濟獨立,就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農村留守婦女作為鄉村社會的重要力量,其就業問題不僅關乎家庭經濟狀況,還是個人價值認同的關鍵。參與就業的農村留守婦女可以走出家門,接觸到更廣闊的社會環境,與更多的人建立聯系和交流。這不僅能讓她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還能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隨著她們在社會中參與度和貢獻度的提升,她們的個人價值會得到認可和提升,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話語權也將得到增強,為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作出貢獻。
二、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的困境分析
本文是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以質性訪談資料、參與式觀察資料為主進行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對于就業現狀的滿意程度處于一般到不滿意之間且更傾向于不滿意,她們的就業意愿并不強烈。調研發現,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就業狀態的農村留守婦女在就業需求和就業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意愿。
(一)農村留守婦女就業機會少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村勞動力持續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農村留守人口群體和留守家庭形態也日益普遍化和常態化。在性別分工不平等、教育與照料責任傾斜等重壓之下,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調研發現,不少地區針對農村留守婦女提供的就業機會比較少,就業環境不景氣是造成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困難的主要社會原因。一些地區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扶持政策不夠完善,農村留守婦女所獲得的就業信息資源有限。此外,交通不便、出行不便等因素也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在一些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女性很難勝任勞動強度較大的耕作任務,部分男性進城經商或務工后,留守婦女相應地會失去輔助農活的就業機會。
(二)農村留守婦女家庭負擔較重
當前,照料家庭負擔重、婚姻危機和疾病困擾成為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三大突出困境。調研發現,不少地區家庭“一老一小”負擔過重是造成留守婦女就業困境的主要原因。某些家庭的男性成員受傳統觀念影響,不支持甚至反對女性外出工作,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婦女外出工作的意愿和動力。此外,部分年輕的農村留守婦女往往會因子女教育問題而選擇留在家中。
(三)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狀況不理想
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狀況并不理想。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患有心臟病、肺氣腫、肝腹水等重病和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有些婦女甚至曾因過度勞累而暈厥。此外,農村留守婦女的負面情緒非常明顯,時常伴隨孤獨無助、擔憂焦慮、悲觀消極、自卑等不良情緒。許多農村留守婦女學歷水平較低,缺乏相關知識和就業技能,就業競爭力不強,這也嚴重影響了她們的自信心。一些年輕的農村留守婦女也有做些小生意的打算或經歷,比如開小吃店、服裝店、美容店等,但經營效果大都不理想。基于外出就業生活成本過高的考慮,她們大多缺乏外出就業的勇氣和信心;不少年長的農村留守婦女因年輕時曾從事體力勞動而導致身體患有疾病,對于過重的農活力不從心。
三、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留守婦女就地就近就業
相關部門可針對當地農業生產現狀,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和指導,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從事時間上靈活性高且收益較高的采摘、養殖等行業。例如山東費縣,當地政府加強與外地林果、瓜菜種植行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的合作,抓住獲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機遇,高標準打造提升核心示范園、中部冷鏈物流及農產品加工展示區等,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就業崗位,讓她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依托各地旅游資源,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可考慮加強旅游開發和管理方面的培訓,組織舞蹈團隊在一些紅色活動中參加商演,依托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組建舞蹈隊、秧歌隊等,在幫助當地婦女提高幸福指數的同時增加其收入來源。可借鑒漢中市的做法,在農村留守婦女中大力發展手工編織技藝,提供技能培訓平臺,搭建訂單回收平臺,推動相關農產品的網上銷售。相關部門可結合實際提供相應政策扶持,組織當地留守婦女從事手工藝品的制作和銷售,適當提供一些創業貸款、稅收減免和政策補貼,減輕農村留守婦女創業的心理負擔,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增加家庭收入。
(二)營造支持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的家庭環境
通過政策宣傳和走訪入戶溝通,讓家庭成員認識到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幫助,合理安排家務和分擔照顧老人的責任,減輕農村留守婦女的家庭負擔,使她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工作或參與培訓,從而在家庭內部形成支持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的良好氛圍。嘗試對有照顧家庭責任的農村留守婦女提供靈活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方式,如實行遠程辦公、彈性工作時間等,以便她們能夠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通過開展家庭教育引導家庭成員認識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從而更加支持留守婦女參與就業。
(三)多措并舉提升農村留守婦女就業能力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引導農村留守婦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使她們充分認識到,就業不僅是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自我價值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方式。鼓勵農村留守婦女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和組織,結交合作伙伴,為就業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此外,在實現農村留守婦女個人發展的基礎上定期傳播健康知識,幫助她們采取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等方式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就業積極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鄉村建設的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婦女依托電商、直播等途徑積極融入到鄉村振興進程中。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相關部門可以設立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發揮短視頻的積極效用,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平臺。通過建設為農服務中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借助農村留守婦女對當地特色農產品的了解,開展直播帶貨或者產品包裝等環節的培訓,提高其市場營銷能力,培育農村婦女電商人才,壯大鄉土人才隊伍。
四、結語
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困境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問題,受到社會、家庭、個人等多種因素交織影響。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分析,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屬于“成長性需求”層次,是其自我發展和實現的需求。然而目前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層次仍停留在“匱乏性需求”階段,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以及自尊需求。只有滿足了“匱乏性需求”,農村留守婦女才有可能產生“成長性需求”。因此,構建和完善農村留守婦女的關愛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關注其基本生活保障和醫療衛生服務,還要提供一些家庭照料和教育支持服務等,以降低家庭壓力,使農村留守婦女有更多時間進行社交,豐富她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減少她們的負面情緒。
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性別平等的宣傳。消除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性別偏見能夠提高她們的自尊與自信,進而幫助她們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其自我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需求。解決就業問題需要多方面努力和協作,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更需要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的覺醒和努力。
參考文獻:
[1]程子桐.農村留守婦女成長小組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增能路徑:以山東D村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3,14(23):22-25.
[2]錢再見.中國社會弱勢群體及其社會支持政策[J].江海學刊,2002(3):97-103.
[3]汪淳玉,葉敬忠.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留守婦女的新特點與突出問題[J].婦女研究論叢,2020(1):17-25.
[4]吳存玉.需求導向下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3省56個案例的扎根分析[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3,23(3):50-59.
[5]張鴻雁.激發“她力量”助推居家就業增收:漢中市勉縣為留守婦女開辟就業新渠道[J].中國就業,2023(12):18-19.
[6]魯三妹.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助力安徽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12):47-49.
[7]何秋紅,朱宇婷.媒介依賴視角下農村留守婦女短視頻使用行為分析:以江蘇東部X村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1):117-124.
[責任編輯:朱松琳]
基金項目:北京市民政局2023年度創收(橫)-基礎治理能力提升項目(2094115158)
作者簡介:張學潤(2001—),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與人力資源。
通信作者:何美麗(1976—),女,湖北黃岡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