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法治實踐,為河南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省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與林業提質增效,全民治林筑牢生態屏障,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激活綠色生產力,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為打造美麗中國河南樣板貢獻了林業生態智慧。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林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既是一條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復興之路,也是一條深刻認識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森林作為陸域生態系統主體,具有涵養水源、凈化環境、國土保護、固碳吸氧、提供林產品等多種功能。林業作為生態主體,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著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等多重使命。系統總結新時代我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法治實踐,有利于大力發展以綠色為鮮明特征的新質生產力,為河南林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新時代我國林業生態文明的理論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遵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理論建設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基于“兩山論”的環境生產力理論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如何處理經濟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關系的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說,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林業就是要保護好生態,誰破壞了生態,就要拿誰是問。這些重要論述科學闡明了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地位和使命。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強化,必須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之間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蘊含的是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生態環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基于“生命共同體”的自然生態系統觀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因此,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發揮森林在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與連續性方面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六位一體,落腳點是林草,凸顯了林草資源在全國自然生態系統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他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全面推進森林質量效益精準提升,深刻體現了對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認識,以生命共同體理念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三)基于“水盆論”的綠化治水觀
森林具有保護水土的獨特功能,習近平總書記用水盆加以形象說明,水稀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涵養水源的生態空間大面積減少,盛水的“盆”越來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濕地、湖泊都是盛水的“盆”,具有涵養水源、蓄洪防澇、凈化水質和空氣的功能。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如果再不重視保護好涵養水源的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空間……自然報復的力度會更大。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加強河流和濕地生態流量管理。
(四)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能夠運用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如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與組織模式在提高產出的同時,又在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維度減少了產業發展的能源資源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而綠色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標志。這充分說明,加快發展以綠色為鮮明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統籌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林業生態治理思想既源自黨和國家關于生態建設理論的根本遵循,也來源于黨和國家在林業生態治理領域深刻實踐的理論提煉,是對黨的歷代領導集體生態治林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二、新時代我國林業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系統完善嚴密的生態文明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穩定的法治環境是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黨和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制定和實施了系統完善的林業生態文明法律制度。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分類重組天然林、草原、濕地等保護地各項功能。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進一步完善森林產權、經營規劃、執法監督等條款,加大了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財政、稅收、金融支持。新森林法根據森林的生態區位和主導功能,實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分類經營管理,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增加了“森林權屬”一章,明確了森林權屬關系,加強了產權保護。在立法過程中參考了國際林業保護的標準和實踐,確保國內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新森林法的修訂和實施,標志著林業治理從有法可依走向更高水平的林業治理現代化,為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2021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系統提出全面推行林長制的總體部署、重點任務和配套措施,標志著我國森林目標管理進入全民治林的群眾路線新階段。林長制改革聚焦營造民眾參與生態治理氛圍,以地方黨政領導完成林業生態保護目標責任的主動性,帶動各地群眾提高惜綠、愛綠、護綠的知曉參與水平。通過實施林長制,處于生態環保的不同鏈條環節的各地、各部門,都能從生態環保大局中擺正自身位置,樹立大局觀,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將生態文明納入制度化、法治化、全球化軌道,通過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制度創新、完善責任制度、強化法治保障等措施,體現了新時代我國對林業法律制度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決心,旨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這些措施和制度的實施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三、新時代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對河南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河南在全國生態格局中地位重要,作為黃河干支流流經九省區相關行政區之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根據2023年對接國土“三調”成果,開展林草濕年度調查監測,監測數據統計顯示河南森林覆蓋率25.47%,林地面積434.93公頃、草地面積246 086.67公頃、全口徑濕地面積856 366.667公頃,經濟林面積1 111 333公頃,預計林業產值超2 300億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建設森林河南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時強調黃河河南段是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賦予“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大使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突出河南生態保護發展新定位。河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囑托,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2021年12月31日制定的《河南省“十四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森林河南建設規劃》明確推進生態強省建設。
(一)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與森林提質增效
以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為抓手建設森林河南。當前,河南森林質量亟須提高。河南林分質量差、樹種單一、鄉土樹種少、齡組結構不合理、林地生產力低下等問題依然突出。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低,喬木林蓄積平均每公頃僅60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2.3%。目前,河南全省尚有200多萬公頃中幼林和退化林亟須撫育和修復。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為抓手帶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之路。一是要量質并重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深入推進重點區域“四化建設”。努力實現到2025年森林河南基本建成,到2035年生態強省基本建成。到2025年,完成造林43.5萬公頃,人工種草3.33萬公頃,草地改良6.21萬公頃。二是努力拓展造林空間,調整林業種植結構,推進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建設。到2025年,省轄市國家森林城市全部建成,新建省級森林城市50個,建設各級森林鄉村5 000個。三是深入開展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建設,實現河南森林可持續經營。培育特色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推動集群發展。
(二)走深做實林長制,嚴守生態紅線
扎實做好推行林長制各項工作,全面提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功能,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落實保護發展林草資源的目標責任制,協調解決區域重點難點問題。一是以林長制推動林業治理現代化。出臺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建立全省五級林長體系,以林長職責制度化推進生態治理,建立“林長+三長”的工作機制方案,促進林業生態治理過程中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推動管理體系各部分共同發力。二是嚴格執法,定額規范管理森林資源。提高林業立法質量和依法決策水平,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三是健全自然生態保護體系,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完善《河南省濕地生態環境損害調查和評估辦法(試行)》,切實推進涉林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三)深入踐行綠色生產力重要思想,促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聚焦特色資源高質量發展林下經濟,使河南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更加突出。不斷提高林地綜合效益,推動林下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努力實現生態受保護、林業增效益、百姓得實惠。一是加大對特色林下經濟扶持力度。依托森林資源稟賦和特色林業產業基礎,提高林業產業發展質量,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加強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及時掌握林業碳匯交易市場最新動態,積極推進河南林業碳匯建設。二是支持引導企業研發,加強林業科技創新支撐。要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積極引進國內外生態建設和發展綠色產業的先進經驗和科技成果。加強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建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和點線面一體化的監測體系,提升林業科技推廣效果。三是講好品牌故事,打造林產品知名品牌。針對性幫扶打造林業知名品牌,激活品牌企業效應,提升林業生態產業質量,創新區域特色生態產品。加強林產品品牌培育,完善林業品牌評價與質量追溯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89-397.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5(001).
[3]汪曉東.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綜述[N].人民日報,2021-06-03(001).
[4]喻思南.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4-08(019).
[5]申華,王怡瀟.河南向“綠”而行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支撐[EB/OL].(2023-12-26)[2023-12-26].https://www.henan.gov.cn/2023/12-26/2873413.html.
[6]新華社.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奮勇爭先 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EB/OL].(2019-09-18)[2019-09-18].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18/content_5431062.htm.
[責任編輯:李偉杰]
作者簡介:趙瑋莉(1979—),女,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
通信作者:陳家欣(1996—),女,河南濟源人,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