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旨在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全面發展目標。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主體,其主體性作用的充分發揮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具有決定性意義。鄉村振興中,“去組織化”,生產力的發展,農民主動發揮主體性作用的意識薄弱,農民文化和技能基礎薄弱、綜合素質不高,是制約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的因素。要夯實基層組織建設,積極加快產業發展,激發農民主體意識,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從而發揮農民主體性作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主體性;實踐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農民作為農村的主人和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其主體性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效。農民主體性作用主要包括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自主決策、主動參與、自我發展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具體表現為農民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農村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發展項目和發展方式,積極參與農村各項事務的決策和管理,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增收致富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深入研究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的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
(一)在鄉村振興中堅持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是基于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是鄉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是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直接參與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在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他們更期望能夠通過發展產業、增加就業機會等途徑來拓寬增收渠道,提高收入,實現家庭經濟富裕;更期望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更渴望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能夠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更期望生活在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中,擁有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源、整潔的村莊和優美的田園風光。因此,只有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切實提升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性作用。
(二)在鄉村振興中堅持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是基于我國獨特的國情要求
一方面,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盡管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是農業依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產業。另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其中,巨大的人口規模是面臨的主要現實。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總人口141 178萬,其中城鎮人口90 199萬,占比63.89%;農村人口50 979萬,占比36.11%。雖然農村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占比不算高,但是在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民是我國人口規模非常大的社會群體這一事實不會改變。因此,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僅可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表現。
二、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的制約因素
(一)“去組織化”制約了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
從理論邏輯來說,農民構成了鄉村成員的大多數,鄉村的發展初衷都是為了農民,農民應該是鄉村振興的天然主體。但在現實中,城鄉二元結構對立和城市資本的雙重驅動,使得農村變得空心化、離散化和原子化。國家統計局《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9 75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8.9歲。從年齡結構看,農民工中40歲及以下占44.6%,41~50歲占24.8%。占大多數的中青年勞動力的單向度流向,致使鄉村建設主體處于弱化狀態,鄉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空心化。同時,原子化的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價值觀發生劇烈變化,對村莊發展的關注逐漸變少,相應其主體性的發揮也會受到影響。另外,一些外部資源要素在下鄉過程中,由于其強大的資源背景和通用能力,對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農民產生了排斥,使農民產生疏離化的心態,感覺自己變成了鄉村發展的局外人,從而只能被動地參與鄉村振興。
(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
農民主體性發揮的有限性功能還可從農民主體地位的生產性角度去認識和思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過去,勞動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生活更是貧困。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較低層次的需求只有得到部分滿足后,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農民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會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解決了溫飽,實現了小康,農民對自我發展的思考、自己權利的主張自然也會得到提升。換言之,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會影響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
(三)農民主動發揮主體性作用的意識薄弱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唯有農民深刻理解鄉村振興不僅是政府或社會組織要推動的事情,更關系到自我利益的實現,才會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當前,農民依賴性較強,缺乏自主性。調研發現,89.3%的被訪農民認為,實現鄉村振興應該主要靠政府,自己能做的就是配合。期待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期待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期待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鄉村振興……可以說,面對鄉村生活的現狀,絕大多數農民依賴于政府的幫扶,“等靠要”思想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影響鄉村振興的推進。基于此,必須有效提升農民建設家鄉的主動意識、主體意識、主角意識,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讓他們從鄉村振興大舞臺的“配角”轉變為“主角”。
(四)農民文化和技能基礎相對薄弱,綜合素質不高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要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就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新型農民作支撐。但是,目前我國農民文化和技能等綜合素質與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不夠匹配,農民現代化素養欠缺。主要表現,一是受教育水平偏低。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導致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的認識和發展能力。二是職業技能不足。大多數農民繼承了傳統農業生產的技能,卻對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新技術、新方法了解甚少,又缺少相關的培訓渠道,使他們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三是信息運用能力有限。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農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導致他們對市場動態、政策法規等重要信息的敏感度較低,進而難以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換言之,農民文化和技能等綜合素質不高制約了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
三、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的路徑策略
(一)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組織引領
一是夯實基層的政治領導力。基層黨組織要把握好方向,在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上,帶領農民一起摸清本村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二是增強思想引領力。要加強與黨員干部的溝通交流,在思想引導、行為糾偏、信念定型上下功夫。明確基層黨組織書記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業務工作和管理工作各個環節,密切關注黨員干部的思想變化,主動介入,防微杜漸,解決問題。依據黨章黨規,以主題教育為載體,突出抓好思想理論建設,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追求,保持政治品性。三是選優配強農村基層干部。要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切實加大對農村黨員特別是村干部的培訓力度,讓他們更多地掌握科學文化、農業生產、市場經濟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需要,更好為群眾服務。還要做好農村優秀青年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工作,把培養的目標鎖定在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致富能人上,建立健全相應的培養、選拔、任用機制,使更多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二)積極加快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一是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因地制宜,為農村發展匹配適合的產業。農村地域各異,條件不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更是各有千秋,要多做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多聽取廣大農民的建議,找準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做到因地制宜,解決農民的急難愁盼,把產業發展做到農民的心坎上,讓農民創業有方向,增收有路子,致富有奔頭。二是以產業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增強農民的創新意識和經營能力。農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市場規律,主動調整生產結構、產品種類和生產規模,從而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作用。三是要主動求變,用好政策,務實發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政府制定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政策,這是鄉村產業發展最好的機遇。要抓住機遇,破除“等、靠、要”思想,主動出擊、敢為人先、真抓實干。
(三)激發農民主體意識,尊重農民意愿
一是讓農民了解什么是鄉村振興,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才是鄉村振興。知行合一,“知”是基礎、是前提。為了激發農民主體意識,讓農民“知”,要加大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力度,讓鄉村振興政策方針深入人心。可采用貼近群眾、簡潔明快、易于為群眾接受的方式,廣泛開展鄉村振興宣傳。將宣傳頁張貼到村委會、村民活動中心、鄉村超市等,并同步走訪入戶進行宣傳講解,著力提升群眾知曉率。還可發揮鄉村大喇叭宣傳作用,傳遞黨的聲音,每天定時播放鄉村振興的方針政策,采用傳統而便捷的收聽形式、豐富而有趣的有聲內容,向農民傳遞黨的聲音。也可舉辦“鄉村振興大講堂”,讓農民“走上來”、干部“走下去”,通過“鄉村大講堂”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傾聽村民呼聲、集納村民智慧,讓農民知道鄉村振興的好處,而后才會采取相應的行動,真正做到以“知”促“行”,發揮農民的主體意識。二是關注農民需求,維護農民根本利益,讓農民從鄉村振興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引發農民的興趣,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要學會傾聽農民心聲,學會當好“學生”,辯證看待農民提出的建議,對于其合理的、有價值的地方帶著農民一起通過實踐去運用,對于不合理的地方則和農民一起商量、探討,集聚智慧,共謀振興。
(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提升綜合素質
一是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結合農時特點,組織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農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大力推廣科學種植和健康養殖的技術,讓農民了解高效、綠色種植及養殖方式,提高他們對種植、養殖、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的認識和技能水平,鼓勵他們采用有機肥料、生物防治等生態方式。二是開展農村科普活動。加強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宣傳員的建設,增加科普設施投入,促進科普工作群眾化、社會化、經常化。充分利用農村書屋,增加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的品種和數量,掀起學科學的熱潮。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健全和完善縣、鄉(鎮)科學技術推廣普及網絡。充分利用農村黨員遠程網絡平臺,加快信息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基層服務點建設,使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資源。也可在鄉村開展農民手機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利用手機發展生產、便利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競答活動,增加農民學習科學知識的渠道。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和致富能力,鼓勵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進而讓農民主體性得到更高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吳春寶.新時代鄉村建設行動中的農民主體性功能及其實現[J].長白學刊,2022(1):124-131.
[2]黃永林,吳祖云.鄉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意識建構與作用發揮[J].理論月刊,2021(3):93-99.
[3]陳秀紅.從“外源”到“內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3,27(2):44-54.
[4]柴紅哲.形成黨建與生產經營互融共進新局面[J].中國石油企業,2023(4):106-108.
[5]李嘉婧.介休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20.
[責任編輯:李偉杰]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紅旗渠的修建對我省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的啟示研究”(232400410417)
作者簡介:劉 芳(1989—),女,河南林州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紅旗渠精神。
通信作者:黃成利(1986—),女,河南林州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