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貴陽市花溪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予以硫辛酸注射治療)和研究組(40例,予以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注射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雙側下肢的震動感覺閾值(VPT)、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右腳第一足趾和左、右足背的VPT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FBG、2 hPG和HbAlc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用于DPN患者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神經感覺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關鍵詞】穴位敷貼;硫辛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震動感覺閾值;血糖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5.0083.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5.028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常見并發癥,目前西醫治療DPN主要采取降糖、改善循環、抗氧化等措施,但有研究顯示,DM患者常合并基礎疾病,藥物使用種類較多,患者依從性較差,并且單純口服藥物治療DPN效果并不理想[1]。硫辛酸是治療DPN的主要藥物之一,雖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多[2]。中醫將DPN歸于“消渴”“痹癥”“痿癥”等范疇,認為DPN是DM長期不愈而引發的病變,病機為本虛標實,以氣虛為本,瘀血內阻為標,應以“溫陽通絡、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3]。中醫藥治療DPN有內治法和外治法兩種,根據辨證分型給予中藥服用為內治法,根據病癥實施針灸、推拿或藥物敷貼等為外治法,這些治療手段對提高DPN療效、延緩病情進展和改善其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4]。而臨床研究顯示,中醫外治法治療DPN效果更好,優勢更明顯[5]。穴位敷貼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該療法根據經絡學說選穴敷貼中藥,以此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分析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治療DPN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貴陽市花溪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54.67±9.88)歲;DM病程5~16年,平均DM病程(8.36±2.17)年;DPN病程1~10年,平均DPN病程(4.82±1.88)年。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55.24±10.13)歲;DM病程5~18年,平均DM病程(8.54±2.28)年;DPN病程1~9年,平均DPN病程(4.76±1.8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貴陽市花溪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⑴西醫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7]中DPN的診斷標準;⑵中醫參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證結合診療指南》[8]中氣滯血瘀證的辨證標準。納入標準:⑴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⑵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感染、血液系統疾病者;⑵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障礙者;⑶合并惡性腫瘤者;⑷伴急性并發癥者;⑸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⑹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⑺伴有精神異常無法配合者;⑻其他原因所致周圍神經病變者;⑼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降糖、合理飲食等常規干預,并定期監測血糖指標。給予對照組患者硫辛酸注射液(浙江花園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033,規格:12 mL∶0.3 g),取0.6 g硫辛酸與250 mL生理鹽水混勻,靜脈滴注,2次/d。給予研究組患者穴位敷貼聯合硫辛酸注射(與對照組一致),選取雙三陰交、雙豐隆、雙陽陵泉、雙陰陵泉、雙血海、雙解溪進行敷貼治療。取黃芪30 g,桂枝10 g,雞血藤30 g,紅花20 g,研成細粉混勻,采用醋調成直徑約1 cm大小圓餅狀,敷貼于上述穴位,每次敷貼4 h,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10 d。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療效。顯效:臨床癥狀(肢體麻木、肢體末梢冰涼等)基本消失;有效:上述癥狀改善明顯;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或加重[9]。⑵比較兩組患者震動感覺閾值(VPT)。于治療前后采用數字VPT檢查儀(北京藍訊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52070426,型號:Sensiometer A200)檢測兩組患者左、右側下肢VPT,測量3次取平均值。⑶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和餐后2 h指尖血50 μL,采用血糖儀(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162220082,型號:安捷、EA-9)檢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抽取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抗凝,采用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lc)。⑷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皮膚發紅、惡心、頭暈、皮疹和瘙癢。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PT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左、右腳第一足趾和左、右足背的VP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右腳第一足趾和左、右足背的VPT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BG、2 hPG和HbAl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FBG、2 hPG和HbAlc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DPN發病機制復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西醫多為對癥治療,雖可延緩病情,但效果局限且治療時間長,使用藥物種類繁多,不良反應明顯,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10]。而有研究發現,中藥外治對DPN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好,患者易接受[11]。中醫理論認為DPN屬“痹癥”范疇,血脈滯澀、瘀血痹阻是DPN病機核心,中醫辨證主要有“氣虛血瘀證”“寒凝血瘀證”等。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治療DPN患者,可顯著緩解其癥狀,提高療效。貼敷方中黃芪可消腫、補氣;紅花可祛瘀活血,通絡止痛;桂枝可祛寒,溫經通絡;雞血藤有活血化瘀、補血通絡之效;紅花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益氣、溫經通絡之效。通過藥物刺激特定穴位和經絡,可調節臟腑,達到活血、疏通經絡作用,發揮治療疾病效果,并且藥物經皮膚吸收有持續刺激作用,可使藥物通達全身,繼而調節整體肺腑功能,改善患者癥狀,提升治療效果[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右腳第一足趾和左右足背的VPT及FBG、2 hPG、HbA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均低對照組,提示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有顯著降糖作用,并在改善患者神經感覺功能上有良好效果。臨床研究顯示,黃芪可降低血糖,改善血流循環,增強耐缺氧能力;桂枝有擴張血管,增加末梢血管血供的作用;雞血藤有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和改善循環、鎮痛效果;紅花有調節血糖,降血脂,增強免疫和改善微循環作用[13]。而微循環的改善和微血管損傷降低有利于減輕神經系統低灌注損傷,進而改善患者神經感覺功能。穴位敷貼可刺激穴位,經絡改善氣血,調整臟腑,并且藥物藥力經皮膚吸收,可持續發揮作用,貼敷三陰交、豐隆可活絡健脾、通經化痰,對下肢痿痹有益;貼敷陽陵泉可舒筋活絡、理氣活血,對下肢麻木有益;貼敷陰陵泉可健脾利濕、清熱瀉利、理氣調經;貼敷血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作用;貼敷解溪有舒筋活絡,祛濕化痰的作用[14]。武瓊華等[15]研究顯示,中藥穴位貼敷用于DPN患者療效顯著,可改善神經傳導,提高治療滿意度。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治療DPN未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析原因為,相較于中藥內服,中藥穴位貼敷外治法減少胃腸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同時,外敷中藥經皮膚吸收,藥力刺激穴位,作用恒定,使藥物通達全身,調整臟腑功能,提升免疫功能,從而減少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合硫辛酸用于DPN患者,可明顯緩解其臨床癥狀,改善周圍神經癥狀,提升療效,安全性良好。
參考文獻
于敏,薛天宇,張鑫,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22, 45(5): 473-476.
王紅梅,楊男,許倩,等. α-硫辛酸單用及其與甲鈷胺聯用對比甲鈷胺輔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經濟學評價[J].中國藥房, 2019, 30(5): 689-693.
林稱心,李光智,林如意.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 2023, 42(7): 679-683.
梁旭東,宋淵,張團莊,等.中藥復方內、外治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藥, 2022, 39(11): 1490-1496.
胡曉春,李莉.穴位貼敷聯合保護動機護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寒凝血瘀型)患者療效分析[J].中醫藥導報, 2022, 28(10): 74-76.
陸平. 中藥穴位敷貼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觀察[J/CD].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9, 3(17): 39-40.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 315-409.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專業委員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證結合診療指南[J].中醫雜志, 2021, 62(18): 1648-1656.
劉璐,黃學寬.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治療[J]. 內蒙古中醫藥, 2018, 37(2): 100-102.
張榮榮,王剛,李夢虎.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22, 28(5): 740-743.
陳子睿,曾慶蓮,周關芬,等.中藥穴位貼敷聯合紅外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 2020, 39(10): 1265-1268.
陳蘋,魏愛生,王甫能,等.黃芪桂枝五物湯合中醫外治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作用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 22(5): 134-138.
王穎,張立平,孫宏峰.通絡消痹湯足浴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醫學綜述, 2021, 27(7): 1422-1427.
齊慧娟,汪玖瑛,馮繼明,等.消痹方穴位敷貼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和對神經電生理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 2019, 25(24): 48-50, 53.
武瓊華,孫淑琴,王靜,等.中藥穴位貼敷外治法干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3, 27(20): 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