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課上,我發現教室后窗臺上的那盆香雪蘭開了第二朵花,清香撲鼻。但學生的座位離得遠,小花不起眼,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注意到它的變化,更沒有聞到這淡雅的馨香。
對著兩朵靜靜綻放的奶白中帶點黃蕊的小喇叭,我實在不忍心獨享這份美好,迫不及待地想讓學生都來感受一下這春天的氣息。但我若此時倡議孩子們來欣賞,教室里的靜謐肯定就會被爭先恐后的嘈雜聲打破了。
如何共享此刻的美好,我在思考。
許是見我長時間站在窗邊不動,最后一排的曉源偏頭看我。我端起花盆,送到了她的鼻尖下。她先是驚訝,繼而小聲說:“哇,好香!”她的同桌浩然也使勁點頭并用明亮的眼神表達了自己的喜歡。
其他學生并沒有受到干擾,都在安靜自習。于是,我雙手捧著墨綠色的花盆,挨個讓學生聞,從教室南邊的兩排座位依次向前。剛開始,學生有些吃驚、害羞,他們著實沒想到我竟然用這種強行“投喂”的方式讓他們聞一株花的香。
很快,孩子們明白了我的意圖。他們都停下了筆,抬起了頭,靜靜地等待著——等一朵花開,等一縷香來。這應該是人間最美的期待吧。
不過是幾分鐘的時間,縷縷清香拂過了四十個如花的臉龐。每個孩子都有不同表達回應的方式:有的孩子滿臉含笑,嘴角都快彎到眼角去了;有的孩子非常急切地讓自己的臉龐和兩朵小花撞到了一起;小宇像是受到了極大的震動,表情豐富,連聲贊嘆;星源則是發出一聲滿足的輕嘆,深深的呼吸像是一個意味雋永的感嘆號。那些平時大大咧咧的男生也被花香熏染得沉醉,就連一向不茍言笑的李立也露出輕松愜意的笑臉。排到最后的是活潑的小穎,她說:“真香,聞不夠。”我把花盆放在她的課桌上說:“給,聞個夠!”大家看她貪婪地貼著小花深嗅的樣子,都輕笑了起來。
從頭到尾,我繞過了兩個學生,一個是曾有過花粉過敏史的小培,另一個是綠植代言人小晨。從小晨身旁走過時,我和他心有靈犀似的相視而笑。小晨作為綠植守護者,對香雪蘭什么時候發芽、什么時候長葉子、什么時候長出花苞都了如指掌。昨天,我看到他多次凝視、撫弄那第一朵綻放的精靈。
其實,香雪蘭也叫麥蘭,只是普通的花,之所以說它是精靈,僅僅是對小晨而言。
“我為綠植代言”是初一時我在班上搞的活動。當時,小晨代言的植物是鈴蘭。鈴蘭種球是班長鈺辰帶來的,但從栽種開始,小晨就特別熱心。他給鈴蘭澆水施肥,殷勤照顧,還建議同學們記錄解說綠植的生長情況。自然而然,小晨擔任了鈴蘭成長的解說員。
第一次解說,小晨說:“現在鈴蘭已經長了三片葉子了,它生機勃勃,很像成長中的我們。”那次,他還提議,周五放學時讓窗臺上的綠植喝飽水,周六周日就不用擔心它們口渴。雖然他看上去是個高大粗疏的男孩,但他心思單純細膩,用的比喻也形象生動。我鼓勵他努力學習,和鈴蘭比賽成長。果然,他的學習態度變得更積極了,自習課亂講話的習慣也改善了很多。
基礎薄弱的學生,成績很難在短時間內有大的提升。小晨也一樣,幾次考試后,糟糕的成績讓他又一次變得頹廢。與此同時,鈴蘭的長勢也處于停滯狀態。它沒有像我們預想的那樣蓬勃生長,始終只有這三片葉子。
面對小晨的疑問,我說:“植物的生長都有一定的規律。有的時候,表面上看不出變化,但它在向下扎根、默默努力。也許不久的將來,它就驚艷眾人。人也一樣,現在靜下心來學習就是扎根打基礎,戰勝困難就是汲取生命的養分。堅持下去,你的學習才能有大的進步。”
我一邊鼓勵小晨,一邊搜集鈴蘭的養護方法。但無論我們怎么努力,在炎炎夏日到來時,鈴蘭還是開始發黃,最終枯萎。
學生們并沒有受到多么大的影響,畢竟這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我總覺得好像對小晨撒了謊似的,心里很對不住他。而且秋季開學后,他就一副“躺平”的心態,上課時常睡覺,還帶小玩具在課堂上玩。家長忙得顧不上他,我溝通多次,仍是回應寥寥。
麥種時節,我帶來一些香雪蘭種球,又一次和小晨一起種下。我告訴他,種球發芽出土之前,不要澆水,還讓他上網查找養護的方法。他又興沖沖地開始了園丁的工作,為花盆覆蓋上了塑料薄膜,每天旋轉花盆讓光照均勻。第一個小芽冒出來的時候,學生們都非常興奮。可有一天我剛進教室,小晨就難過地告訴我:不知道是誰把那個嬌嫩的小芽掰斷了,而且還澆了過量的水,估計種球會爛掉。
又一次失敗了,但這次小晨抗挫折能力明顯增強,他說,再等等看吧。我也安慰他說,生命的成長真的不容易,人也如花兒一樣。但人和花兒相比,優勢在于很多東西可以自己控制,比如遵守規則、拒絕不良誘惑、主動戰勝困難等。我鼓勵他在學習上挑戰一下自己,先把自己喜歡的生物學科學好。
那次生物單元測試,考查的內容相對較少,滿分50分的試卷,小晨竟然考了46分。和分數一起讓他激動的還有那盆花——芽斷之處重新長出了新芽,另外還有兩個小芽兒正在萌發。這種巧合如有神助,給了他信心和快樂。放寒假的時候,小晨收獲了上中學以來的第一張學習進步獎狀。盡管進步幅度不大,但他已經特別開心了。我把領獎的照片發給家長,第一次收到了溢出手機屏幕的欣喜表情和鼓勵孩子的保證話語。
冬去春來。開學后,我不止一次看到小晨在課間安靜地凝視快長出花箭的蘭苗兒。課間和我討論花的長勢時,他憨憨的表情和眼里的光芒時常感染我。他也在周記里寫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決心從認真聽課、做好每天的作業開始努力。開學三周后,小晨的作業被老師和同學們一致評為進步最大的。
《小王子》里,小王子給玫瑰花豎過屏風、蓋過玻璃罩子、除過毛蟲,還聽過她的抱怨和吹噓,甚至沉默。所以,那朵玫瑰花是他的唯一。這幾株香雪蘭,對小晨來說,也因為他的付出而具有非凡的意義。所以,這兩朵小花值得以這種廣而告之的隆重儀式出場。
學生們被清雅純粹的香味征服了,每個人臉上都笑意盈盈,我感覺教室里的空氣都是甜的。美真的是生產力,它會生長著信心、生產出希望,它能給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的確,一個人的審美能力不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提高的。如果從小不進行美的熏陶、美的指引,成年之后,這種能力往往很難彌補。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真善美的引路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美,讓他們體驗美、感悟美,他們才會真正理解美的源泉在于全身心付出的真與善。這樣,向美的心才能懂得珍惜,才會柔軟謙和。
這些年,無論帶哪個班,我總是帶領學生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栽種綠植、培育鮮花,不僅僅為了增添盈盈綠意、淺淺花香,更附帶著我內心深處的美好愿望——在學生最適合培育真善美的年紀里,讓他們的眼睛看見生命與成長。我始終相信,愿意為一株花、一棵草付出時間和心力的人,無論現狀有多糟糕,他的心都有被喚醒的希望。就像現在的小晨,他付出過、失敗過,但他跌倒了再爬起來,也收獲了驚喜。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人都會遇到困境與迷茫,學生未來的學習之路或者生活之路都未必順暢。作為老師,我能做的就是通過我的努力和引領,讓他們懂得等待的意義和堅持的價值。
教室內,一室花香。隨花香流動的還有學生心田上蓬勃生長的希望。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源縣實驗中學)
(插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