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按照字面理解,即思考與辨析。在以思辨為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根據課堂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繼而進行合理判斷,助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信息交換的一個重要過程。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大多處于被動閱讀狀態;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學生處于主動閱讀狀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情境創設、任務導航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文本題目、關鍵字詞、重點細節描寫等進行思辨閱讀,與文本、作者進行多元對話,理解文本內容。相對而言,閱讀理解一般都需要經歷從模糊到清楚,從表層到深刻,從片面到正確的發展過程。
比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白鵝》一課,作者從白鵝的叫聲、步伐、吃食樣子等多個細節進行描寫,突出表現了白鵝高傲這一特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像飯館里的堂倌一樣”“鵝便昂首大叫……”等句子進行思辨活動,想象自己會如何對待這只高傲的白鵝。
沒有閱讀文本,僅僅閱讀這些細節描寫的句子,不少學生會說自己不喜歡這只白鵝。雖然它非常有趣,但是太高傲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全文的內容,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只普通的白鵝,而是作者在內心十分焦慮,生活極其艱苦的情況下,能夠給他帶來一些精神安慰的白鵝,必然會改變原有的想法。通過這種思辨方式,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了文本內容,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情感,而且還能從中領悟明貶實褒的表達技巧。
思辨性閱讀的結果,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思考作出合理判斷。這里的合理判斷就是閱讀評價的一種方式。它主要是指學生結合學習任務,緊扣主要問題,針對文本內容、主題思想以及言語表達等形式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評價。思辨性閱讀是學生個性行為,閱讀評價卻是學生思辨結果的體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既要尊重文本的主題思想,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引導學生在思辨閱讀中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主要講述了“我”童年時代做竹節人、玩竹節人、教師沒收竹節人等情景。在這篇課文中,教師沒收了竹節人,然后偷偷地玩。這就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也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圍繞自己是否喜歡文本中的教師發表各自的看法,并且說出理由。教師還應針對學生的評價進行點評,在肯定他們思辨的同時,還要指導他們把握思辨的正確方向,避免思辨活動偏離文本的主題。
經過思辨之后,有的學生說喜歡這個教師,因為他與自己一樣,也喜歡玩;有的學生說不喜歡這個教師,因為他沒有把竹節人歸還給學生。經過這樣的思辨并作出評價,學生從側面了解到竹節人非常有趣,也非常好玩。
在思辨性閱讀中,除了評價,還有一種重要方式,那就是閱讀反思。通過閱讀反思,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思辨性閱讀行為進行自我審視,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提高閱讀效果。這種閱讀反思,一般用于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總結環節。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根據閱讀開展情況,適時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思辨與評價情況,對照文本主題思想進行反思,在助推思辨性閱讀走向縱深的同時,也能助推學生與文本、作者進行深度對話。
比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憶讀書》一課,主要是作者冰心回憶自己少年時期的讀書經歷,以及自己總結概括的讀書經驗。比如,文本中提到的“雖然字音都讀得不對,把‘凱’念作‘豈’,把‘諸’念作‘者’之類,因為只學過那個字的一半”這一讀書方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是否認同這種讀書方法”這一問題,結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進行反思,發表各自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新課標提出了“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理念。作者在《憶讀書》中也闡明了這一理念。在閱讀反思這一環節,有的學生肯定這一做法,可以多讀書,讀得快,不求甚解;也有的學生表示反對,因為“漢字讀半邊”容易鬧出笑話,有時候還會影響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經過反思,學生充分地認識到,不同目的的閱讀,可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針對講讀課文,學生需要讀準確,讀出節奏,讀出情感;針對略讀課文,學生可以快速瀏覽、跳讀、猜讀;針對課外閱讀,學生可以跳讀,或者結合目錄,不求甚解地讀,等等。
學生學習語文,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能力發展,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引導他們進行知識遷移,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一課,通過賣矛和盾的人說話前后矛盾的故事,揭示了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后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在他們理解文本內容及寓意的基礎上,進行遷移性的思辨性閱讀活動,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自相矛盾的人和事情。在這樣的思辨性閱讀中,有的學生聯系自己以前閱讀過的故事,比如《葉公好龍》中的“葉公”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人,一方面自己說非常喜歡龍,一方面又非常害怕見到真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的寓意,而且還有助于知識遷移。
上述案例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遷移性的思辨性閱讀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寓意,還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嘗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具體的問題,組織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思考辨析,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