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提出了“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的主張,引導語文教學進入全新的“學習任務群”模式。但是,這一主張中的一個重要詞語被大家忽視了,那就是“主要”:“主要”說明不是全部,還有次要的部分可以用其他方式組織與呈現,包括單篇課文教學模式。實際上,從與時俱進的觀點看,把單篇課文教學納入學習任務群視域,更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新模式:一方面單篇課文承載的是學習任務群中的學習任務與目標,另一方面單篇課文自身完整的教學能夠有保證。本文以四年級下冊古詩《塞下曲》教學為例,探索如何在學習任務群視域下開展單篇課文教學。
在語文學習中,有效的學習情境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載體。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是為學生開展真實的語用活動這一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服務的。教師只有明晰了創設情境的原則與重點,才能進入具體的情境創設。在新課標中,實施學習任務群教學“需要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這是教師創設情境的依據,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情境創設。只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情,教師才能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與最近發展區,創設富有挑戰性的情境,指導學生開展真實的語用學習活動。
《塞下曲》是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另兩首詩是《芙蓉樓送辛漸》和《墨梅》。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物品質”,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三首古詩就可以組成一個學習任務群。詩人盧綸在《塞下曲》中以五言絕句的形式,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表達了一場天寒地凍中激動人心的戰斗:將士們冒著風雪在夜色中追擊潰逃的敵人,個個斗志昂揚,身手矯健。邊塞將士奮勇殺敵盡管只是以剪影的情形呈現在詩句中,但是他們不畏嚴寒、信心百倍的英雄品質卻躍然紙上,也體現了詩人在表達上“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特點。根據上述文本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學校開展的“我閱讀我快樂”讀書月活動,創設情境:“學校開展‘我閱讀我快樂’讀書月活動,向大家征集古詩方面的微視頻故事。如果你創作《塞下曲》的微視頻故事,你會從哪個角度呈現戍邊將士在風雪夜與敵人英勇戰斗的場景,體現他們的形象與品質?”這樣的情境創設,有機地融合了文本內容、學習任務、具體學情、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進入真實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教師創設真實情境,為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通過角色置換,適應新的學習任務。有些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過于簡單,就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教師會設置學習任務驅動學生進入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這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往往需要學生將背景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之中,解決那些屬于復雜環境中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設置的任務具有進階性,需要以高階思維跟進,才能在高階思維深度建構中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性目標。
在上述情境創設中,古詩微視頻故事創作對于四年級學生就具有比較大的挑戰性:一是從詩句中挖掘微視頻拍攝的素材,二是拍攝微視頻的技術支持。學生完成這樣的挑戰,需要教師跟進設計系列具體學習任務,在具體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通過開展多項學習實踐活動來達成學習目標。《塞下曲》作為邊塞詩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師可以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開展教學。新課標對此提出的學習要求是:“重視古代詩文的誦讀積累,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和思想內涵,提升審美能力與審美品質。”教師結合學生此前學習的《涼州詞》《出塞》等邊塞詩,設計《塞下曲》單篇課文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角色轉換,在經歷系列挑戰中完成學習任務。
任務一:以編劇身份豐富對邊塞詩的理解。在這一任務中,學生以編劇的身份,搜集微視頻拍攝需要的素材,包括邊塞風光特點作為微視頻中人物活動的大背景,還有與軍旅生活有關的場景作為微視頻中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搜集詩句中描寫的人物與事件的相關資料。這些都需要學生從不同角度反復誦讀詩歌,在深入理解詩句內蘊的基礎上,找出能夠呈現邊塞生活的多方面素材。任務二:以導演身份確定微視頻的重點場景。在這一任務中,學生以導演身份確定微視頻拍攝的重點場景,包括用鏡頭呈現人物活動的背景與故事內容,并說明設計意圖。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詩句“月黑雁飛高”與風雪交加作為主背景;接下來抓住“單于夜遁逃”來拍攝第一個重點場景,確定人物與所發生的事件,用畫面呈現“遁逃”,主要體現出人物的驚慌與急迫;之后抓住“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拍攝第二個場景,也是整個微視頻的重點場景,可以根據詩句提供的人物與事件,依次用四個分鏡頭呈現,即將士聞訊集合、輕裝上馬列隊、奮勇殺向逃敵、雪花鋪滿弓刀……以此展現在十分惡劣的天氣里,將士們雪夜追殺逃敵的斗志與勇猛,突出邊塞風光里的豪情。任務三:以演員身份演繹詩句外的場景。在這一任務中,學生以演員身份,主要用來補白“大雪滿弓刀”之后的情形,學生創編戰斗結束后將士們回到營帳中發生的事,無論是暢飲還是高歌一曲,都以體現將士們取得戰斗勝利后的豪情壯志為重點,讓學生隨著詩人的描寫走進戍守邊關將士的內心世界。
在任務群學習中,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效果如何,需要借助評價來確定。從新課標的要求看,這樣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在《塞下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以下三方面的評價活動。
一是讓學生針對拍攝微視頻中人物角色扮演進行評價:你覺得視頻中最應該突出的角色是誰?如果你來演這個角色?你會怎樣來演繹人物在具體情境中的感情表達?你想突出人物哪一方面的品質?二是在初步完成教師設置的三項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設置評價任務:為自己拍攝的微視頻寫一段推薦語,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體現自己對這一任務群視域下的單篇課文教學活動開展的反思。三是在其他邊塞詩閱讀中,嘗試以拍微視頻的方式自主開展學習活動。上述三項評價任務,指向學生將學習獲得的能力素養在新的情境中進行遷移運用,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學習任務群視域下開展單篇課文教學,教師需要在體現共性目標與凸顯個性價值上做好協調工作,用情境、任務、評價三個重點要素落實任務群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