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成長,在讀中有所感悟,感受古詩獨有的意境美。在《游園不值》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呢?
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古人誦讀古詩與今人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模仿古人誦讀古詩,推敲古詩字詞的意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這節課我們試著用古人的方法來誦讀《游園不值》。
生:《游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師:我們來了解一下題目的意思。游園是什么意思?
生:到一個園林游玩。
師:不值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不遇。
師:對,就是沒有遇到的意思。詩人葉紹翁在游園的時候沒有遇到誰呢?
生:沒有遇到他要拜訪的園林的主人。
師:詩人沒有看到園林的主人,卻看到了其他的景物,請同學在古詩中找一找。
生:蒼苔、柴扉、紅杏。
上述案例中,教師先讓學生整體了解這首詩記錄的詩人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詩人想游園賞花但無法進入園內,內心難免會產生失落感;當詩人看到一枝紅杏從墻內伸至墻外,由此想到園內春意盎然的景象,內心的驚喜之情溢于言表。學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了解了這首古詩描述的故事,詩人在游園時的大致經過和心情的變化。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具體地了解蒼苔、柴扉和紅杏的狀態以及詩人看到它們時候的心情。
師:雖然園林主人不在家,但是詩人看到蒼苔,綠油油的蒼苔看上去是那樣的……
生:舒服。
師:看到蒼苔,詩人有什么感覺呢?
生:春天到來了。
師:柴扉是一扇什么樣的門?
生:簡簡單單的門。
師:沒有任何人為加工雕琢的、普普通通的門,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鮮艷的紅杏,我們怎樣認識詩人眼中的紅杏呢?
生:一枝紅杏出墻來,我認為詩中的紅杏很美麗。
生:紅杏很調皮,伸到了墻外。
生:紅杏開得很茂盛。
師:紅杏什么季節開花?
生:春天。
師:詩人路過此處,抬頭看到紅杏,他的心情如何?
生:喜悅。
上述案例中,教師讓學生了解詩人看到的三種景物,初步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詩人游園雖然僅僅看到三處普普通通的景物,依然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學生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也認識到有時候普普通通的事物也能夠給人帶來不一樣的心情。
在《游園不值》這首古詩中,詩人通過精練的語言描繪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建構了富有美感的意境。在誦讀古詩時,學生怎樣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詩中的意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引導學生找到和發現詩中關鍵的字眼,對詩中一些關鍵的字詞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與理解,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師:詩人通過描寫紅杏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座普普通通的園林真是風景這邊獨好。同學們對詩人看到的景色充滿了喜愛之情,那么詩人葉紹翁和同學們一樣,也充滿了對這些景物的愛。這樣的情感其實就是詩中的一個字,我們從這個字也能看出詩人當時的心情。同學們猜到這個字了嗎?
生:憐!
師:詩中的哪個字讓你感受到了詩人對蒼苔的這份“憐”?
生:“應”。
師:請同學們好好讀,細細品,分析詩人“憐”中的感受;可以與同桌交流,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憐”中的感受。
生:“應憐”用得很好,如果詩人“不憐”蒼苔,重重地“踩”下去,就破壞了美麗的風景。
生:“應”表現在這些蒼苔太美了,不像是長出來,而是像印上去的。
師:印上去的感覺怎樣?
生:很舒服。
師:遠遠看去,這里的風景像什么呢?
生: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承接上一教學過程中的三處小景,引導學生詳細地理解詩人對詩中的蒼苔的“憐”。學生發現詩中的蒼苔上留下了詩人穿的木屐的齒痕,在腦海中將抽象的文字轉變為直觀的形象,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
在詩詞作品中,作者運用意思相反的、具有對比意義的字詞,往往會起到不同的表達效果。在《游園不值》這首詩中,詩人便運用了這一創作方法。
師:同學們到詩中找一找,哪個字與“憐”字有聯系?
生: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出”字。
師:“出”字和哪個字相對應?
生:“出”字和“關”字相對。
師:“出”字體現了詩人對紅杏的“憐”?
生:因為園林里的春色被關住,但是這枝紅杏出來了,說明這枝紅杏非常了不起。
師:除了這里的“出”和“關”,還有別的有相反意思的字嗎?
生:“一”和“滿”。
師:這兩個字是怎樣的關系?
生:“滿”是很多的意思,“一”單指一個。
師:為什么詩人說“一枝紅杏出墻來”,而不是三枝、五枝、一百枝紅杏出墻來?
生:因為用“一”字和“滿”字相對應,對比的程度更強烈。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尋找與發現詩句中的含義相反的字詞,感受到詩人通過描繪景色表達出的意境美。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古詩的賞析方法,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詩人的寫作技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的心境,領悟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師:詩人葉紹翁穿著木屐,在蒼苔上印出了痕跡,心情是怎樣的?
生:別扭。
師:詩人的心情別扭,是擔心什么嗎?
生:擔心踩壞了蒼苔。
師:實際上,詩人對蒼苔特別的憐愛。我請大家模仿詩人在蒼苔上走路的樣子。
學生對“印蒼苔”式走路很感興趣,紛紛起身,饒有興趣地走了起來。
師:大家這樣走路,有什么感覺呢?
生:別扭。
師:同學們想一想,可不可以換一個詞來形容你們“印蒼苔”式走路呢?
生:小心翼翼。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鍛煉了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古詩意境的美隱藏在詩句的背后,教師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挖掘古詩的意境美,提高古詩教學的效果,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