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核心問題,是指那些有質量、立意高遠、指向深層次的問題,具有梯度、深度、廣度的特點,在教學中能夠聚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和語言文字運用實踐,顯示出以一當十的獨特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核心問題,有利于指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掌握課堂節奏,組織學生開展思維訓練。這樣的核心問題,需要教師重視從信息、內容、評價、運用等閱讀層面設計具有檢索、概括、解釋、鑒賞和開放特點的問題,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信息提取是閱讀教學中學生最基礎的學習活動,學生根據明確的要求從文本中的相關信息,提取直接的顯性信息和間接的隱性信息。不同的信息,學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一般來說,學生可以根據要求從文本中找出相關的詞、句、段,即可獲取顯性信息。學生提取文本中的隱性信息,則要復雜得多,需要通過聯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層理解字、詞、句的具體含義。由此可見,針對信息提取設計檢索類問題,教師需要選擇含有隱性信息的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入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軍神》,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感知文本主要內容是寫劉伯承在接受眼睛手術中拒絕使用麻醉的情形,還需要在深入閱讀中把握人物特點,感知人物品質,課文采用的是從側面描寫中突出劉伯承具有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即通過主刀醫生沃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描寫劉伯承。這樣的理解,需要學生從文本中提取沃克醫生的相關信息,教師可以設計的問題是:“沃克醫生是怎么一步步發現病人是軍人中的軍神的?”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僅從文本中檢索出一些顯性信息是不夠的,如正常的對病人的詢問等,還需要提取隱性信息深入理解、思考并形成判斷。
信息整合屬于體現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素養,體現為學生通過閱讀對文本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具有整合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內容方面看,有整體感知文本承載的意思,有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等;從表達形式方面看,有文本的線索順序,有文本的結構特點,有文本的語言特色等;從思想情感方面看,有背景資料的搜集,有主要觀點的表達,有思想感情的體會等。這些信息在文本中屬于分散狀態,需要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整合、概括,才能有效把握,體現閱讀能力的進階。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這樣的學習目標,學生需要讀懂課文的基本內容,而這些基本內容體現在作者描繪的多個生活畫面之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進入文本中,從作者描繪的生活畫面中,提取能夠體現鄉下人家生活特點的各種信息,再進行整合與概括。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在課文描繪的多幅生活畫面中,你能抓住哪個關鍵語句給畫面起個什么名字,幫助自己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呢?”這一問題能夠驅動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為達成給生活畫面起個名字的任務,圍繞關鍵語句整合不同段落中的多方面信息,重視尋找蘊含思想感情方面的隱性信息,如第1自然段寫門前種植的瓜架,“可愛多了”就是作者在這一自然段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信息隱含在“襯著”“構成了”這些詞語中,學生進一步揣摩、推測會發現瓜架上的瓜和葉屬于自然之物,不會懂得裝飾的,是作者“喜歡”才有了這種感覺。
學生在閱讀中提取文本信息不是目的,而是用于闡釋文本中的有關問題,達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指向重點內容的解釋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作者按照游覽順序重點寫了前洞、孔隙、后洞的奇特景色。據此,教師可以設計指向重點內容的問題:“雙龍洞的奇特景色體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怎么寫出這些奇特景色的?”學生在這些問題驅動下,就會從文本閱讀中梳理、提取描寫雙龍洞奇特景色的詞句,感受到雙龍洞景色的奇特。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鑒賞類問題,意在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與觀點、文本的布局謀篇與表達特色。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惠崇春江晚景》,從蘇軾這一題畫詩詩句看,惠崇的畫面上,有江畔的竹林、桃花,有江岸的滿地蘆蒿,有江灘露出淺水的蘆芽,還有江面上游弋的鴨子,通過詩人的組合,這些內容以立體的形式出現在詩歌中,形成了一幅新的畫卷;令人叫絕的是蘇軾還寫出了畫面中隱含的內容,也是詩人神奇的想象——“河豚欲上時”。對此,教師可以設計鑒賞類問題:“在蘇軾想象的內容中,為什么會出現河豚呢?”學生可以聯系蘇軾的身份進行鑒賞:他是一個美食家,在普通人看來河豚有劇毒,但是作為美食家的他有辦法消除河豚的毒性,將其做成美食。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掌握了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方法后,還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遷移運用。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具有開放意味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太陽》,課文主要運用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特點。這樣的說明方法,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取相關信息進行理解。學生熟練地掌握了這些說明方法,在學習習作例文《鯨》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計開放類問題:“課文是從哪些角度對鯨進行介紹的?在介紹時運用了哪些具體的方法?”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遷移運用在精讀課文《太陽》中學習的說明方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問題,能夠指引學生迅速進入閱讀目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展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