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評改作為習作教學的重要環節,曾經以教師“一言堂”和改改錯別字、病句再寫上兩句評語來落實。提高習作評改的有效性,需要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把握每次習作中的編者意圖,探索多樣化的評改路徑,提升學生的習作質量。
習作評改應遵循的原則是針對學生習作中影響習作水平的關鍵問題和共性問題,尋找解決路徑,讓學生學習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逐漸形成自主評改習作的能力。
1.重視隱性的思維問題
習作過程是學生思維外顯的過程,即通過語言把隱性的思維顯示出來。但是,小學生習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思維與語言的脫節,造成言不達意、不知所云。在習作評改時,教師在看到語言文字運用上存在的問題時,首先需要想到的是隱性的思維問題,也就是說是學生沒想清楚、沒想明白。教師評改習作需要重視解決隱性的思維問題,先指導學生想清楚、想明白,再思考用適宜的語言進行表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我來編童話”,要求學生給習作擬題目,學生所擬的題目要么雷同,要么缺少童話味,初看屬于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根子卻在思維方面,因為學生沒有想清楚如何給自己的童話擬題,再往深處思考就是教師沒有指導好學生給童話擬題的基本方法。如果學生掌握了給童話擬題的基本方法,再結合自己所選的童話角色、內容進行擬題,就可以擬出個性化的童話題目。
2.關注共性的表達問題
習作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學習寫作,任何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在習作中出現各種各樣的表達問題是在所難免的。在習作評改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帶有共性的問題,其背后可能指向教師在習作指導中存在的短板。如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由于多數學生沒有真正去現場參觀、感受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只是通過網絡搜索資料再呈現出來,帶來的習作共性問題有:習作中資料多而雜,缺乏條理性,也沒有學生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通過集中評改來加以解決:先讓學生確定在眾多的遺產中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作為習作表達對象的理由,這一理由能夠成為學生選擇材料的依據;接下來,學生梳理所選擇的材料,找出表達的線索。
在習作評改中,教師必須做到目標具體,確保評改能夠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1.評改目標精準可操作
在統編教材安排的習作活動中,習作要求(目標)是指向表達的單元語文要素的具體化表述,決定了習作評改目標。教師確定的評改目標必須精準與可操作,這是單元習作評改的方向。教師確定精準的評改目標,需要考慮本次習作所在年級(冊次、單元)的習作類型與前后的銜接關系,理清本次習作教學的相關梯度,把握本次習作中學生可能存在的共性問題。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習作所在單元指向表達的語文要素是“把一件事情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單元習作提示中提出的要求是:在寫清楚事情經過的基礎上,把感覺自己長大的“那一刻”寫具體,記錄當時的真切感受。這一習作要求中,重點是寫出長大“那一刻”真實具體的感受,而真實具體的感受就是要求學生寫出當時具體的心理活動情形?;谏鲜龇治?,教師可以確定本次習作的評改目標:一是抓住長大的“那一刻”寫出具體情形,二是突出自己的心理活動。這樣的評改目標,具有精準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便于學生對照評改自己的習作。
2.評改目標隨變化調整
習作評改目標通常是在習作目標確定之后擬定的,但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學生習作進程中學情的不斷變化,需要教師進行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關注學生具體的習作動態,分析、研判學生習作與習作目標之間的距離,如學生對習作主旨產生誤解、學生語言與思維脫節、學生表述缺乏條理、學生以流水賬表達等,教師需要采用過程性評價加以跟進,適時引導學生解決習作中產生的偏差與問題。
習作評改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教師不集中力量解決重點問題,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需要精選評改內容,讓學生在每次習作評改中都有收獲。
1.關注習作布局
學生完成一篇習作如建一所房子,需要從大處著手,而不是一開始就盯著一磚一瓦的放置。習作中的大處主要是從運思方面看習作的主題、選材、結構、條理、詳略等層面的處理是否得當。這些內容最終都是以隱性的方式體現在習作中,但是能夠決定一篇習作的格局高下。教師在評改習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看學生對大處的處理,通過閱讀習作內容,從整體上定位習作的等級水平;其次抓住突出的典型問題,精準評改,這類問題與習作目標、習作重點等有關。
2.重視語言表達
語言是習作的有效載體,有了好的布局,沒有合適的語言加以體現,習作的亮點就得不到呈現。在習作評改中,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語言表達,依據習作目標,精心選擇語言表達方面的評改對象。一方面與常態化的語言表達要求相對應,在評改上需要關注題目擬定、詞句運用、標點符號運用;另一方面與具體的習作目標相聯系,如五年級下冊習作“他_______了”,習作要求中有“能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和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指向的是運用語言描寫體現人物的內心活動。
傳統的習作評改是學生寫好以后教師慢慢批閱,滯后、低效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在習作評改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評改主體,強化過程性評價。
1.以學生為評改主體
新課標中有“學習修改”“修改自己的習作”的表述,都體現了習作評改的主體是學生,統編教材的習作提示中也多次明確要求學生自主修改、互相評改習作。教師需要徹底改變習作評改“一言堂”的局面,真正把學生放在習作評改的主體位置。
2.以觀照比較提升習作質量
所謂觀照,就是學生需要重視習作評改前后的變化;比較是指學生互相評改習作,學習、借鑒對方的經驗和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實際上,觀照比較都是讓學生重視對習作評改的反思,不能讓習作評改走形式。通過觀照,學生可以反思自己的習作是怎樣修改的,思考為什么這樣修改和這樣修改的好處;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思考別人的習作好在哪里,有哪些能夠啟發自己修改習作。有了對習作評改的反思,學生的習作能力才能穩步提升。
總之,在習作評改中,教師應從傳統的改改錯別字、病句再寫上兩句評語的套路中走出來,認真梳理評改要求,明確每次評改的目標,精選評改內容,優化評改策略,讓評改成為學生習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