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最璀璨的明珠。堅持文化自信,首要的是傳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統編教材編排了大量優秀的古詩文。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結合學生學情,根據古詩文的類別,創設情境,優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從古詩文中吸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古詩文體現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不僅具有意境美,更有音樂美、建筑美與繪畫美。朗讀、背誦是學生與古詩文對話的最好方式。
比如,教學《石灰吟》一課,石灰這個意象承載著特殊的含義。如果僅僅立足字面,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寓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吟誦朗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充分了解石灰這一意象的真正含義。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依托古詩文,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審視,從多個角度感知、品析石灰,在誦讀中品析,在品析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構,在增加學生文化認知的同時,發展他們語文素養。
師:于謙只是一個文人,當戰爭來臨時,他披上戰袍,奮不顧身地走上戰場。當時,他一定邊走邊吟誦——
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師:文臣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對于文臣來說,按照規矩,他不需要上戰場。但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他沒有退縮,而是堅守京城,決不妥協。在他心里,他一定會經常激勵自己——
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對于官員來說,“清白”一詞往往形容廉潔。但是在這里,“清白”僅僅是指于謙廉潔嗎?他還體現了什么精神?
生:為國犧牲精神。
生:大無畏的精神。
師:雖然這首詩是于謙在年少的時候創作的,但是詩中石灰錘煉的過程,卻充分體現了于謙悲劇的一生。雖然明朝早已經成為歷史,但是“清白”卻始終在天地間回蕩。現在就讓我們把這份敬仰之情以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吧!
通過一遍遍誦讀,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在漸漸地變得豐滿起來。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吟誦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在一遍遍吟誦中,學生將一首詩讀成了一句詩“要留清白在人間”,又將這一句詩讀成了一個詞“清白”。在吟誦中,學生讀懂了石灰這一意象的內涵;在朗讀中,學生讀出了于謙不屈不撓的志氣,讀出了于謙英雄的一生;在品讀中,學生讀出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讀出了民族精神,為增加文化認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前提是要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增加文化認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出的要求體現了循序漸進的特點,從“初步感知傳統文化的價值”,到“初步認識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再到“注重了解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比如,小古文《精衛填海》,主要刻畫了英勇頑強的精衛形象,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從《精衛填海》這一神話故事進行有機拓展,在豐富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加他們的文化認同感。
師:同學們,經過你們剛才的豐富演繹,故事越來越生動,越來越精彩。讀了精衛填海的故事,你們還會聯想到哪些神話故事?它們也能充分體現精衛的精神嗎?
生:愚公移山。
師:愚公堅持不懈地挖山,最終感動了天帝。他這種精神與精衛填海的精神一樣。
生:大禹治水。
師: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時間長達幾十年,堅持不懈,最終制服了洪水,充分體現了堅持不懈的精神。
生:老師,可以說現代的嗎?
師:可以。
生:袁隆平。
師:這個例子舉得好。袁隆平用一生的時間來研究水稻,讓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地端在了中國人自己的手中。現在就讓我們再來回顧課文,讀一遍《精衛填海》。
生活是語文的一部分。教師要善于拓展,將文本拓“厚”。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前預習搜集的神話故事、歷史名人,從中挑選與精衛精神相符的故事或人物,有助于他們理解文本內容。
傳承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統編教材圍繞雙線進行編排,目的是在貫徹落實單元要素的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堅持文化自信創造條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增進他們與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
比如,教學《望洞庭》這首唐詩,作者通過想象與聯想,借用比喻等手法,將洞庭湖那種獨特風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進行多元對話,借助情感體驗等方式,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
師:詩人劉禹錫一開始被貶官,此時心情自然是非常失落的。但是,在這首詩中,詩人的心情變得非常平靜。“白銀盤里一青螺”,無疑是對洞庭湖景色最美的贊美。像這樣的贊美,在我國的古詩文中,還有很多。比如,你到山東,攀登泰山,自然會聯想到杜甫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師:但是當我們來到南京,來到夫子廟,徜徉在秦淮河里,會聯想到——
生: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師:我們到江西廬山,看到一瀉千里的瀑布,會聯想到李白的——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師:月光下,我們跟著詩人的腳印,悄悄地來到洞庭湖,你會聯想到——
生: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大河上下,長城內外,祖國的每一條江河,每一座大山,都值得我們去欣賞,值得我們去熱愛!
上述案例中,教師篩選詩歌中描寫祖國山河美景的詩句,搭建平臺,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古詩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小學生傳承弘揚我國優秀文化,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要學好用好古詩文。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搭建平臺,創設情境,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文,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豐富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