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強調“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古詩詞教學對于立德樹人有著獨特的作用,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可以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引領他們步入知識的殿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一些優秀的古詩詞,再加上拓展背誦積累的75首古詩,這些古詩詞中蘊含著孝順、友愛、勤奮、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等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觀或描繪自然現象、介紹自然奧秘的古詩,比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絕句》《村晚》《夜宿山寺》《游山西村》《登鸛雀樓》,等等,這些古詩詞,語言樸素,內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大自然的畫面,展示人們生活的情景,展示農村生活的場景,以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體悟詩詞中描寫的美麗自然,構建詩詞的學習環境,用音樂、視頻和畫面烘托詩詞描寫的氛圍,感受人們的獨特情感。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師可以圍繞“壯麗的祖國山河”的主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借助注釋,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詩意。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語言凝練的特點,從中獲得正能量,培養道德情操和品德修養。
一切學習從問題開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古詩詞中的道德問題,或者提出一些與古詩詞相關的倫理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
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元日》《清明》等描寫節日文化的古詩,教師通過多媒體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讓學生走進古詩描寫的意境之中:過年時,孩子們在放鞭炮,大人們在喝酒,一起吃團圓飯的畫面,孩子們給老人敬酒送祝福,大人給孩子們發紅包……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把詩詞的解讀活動推向高潮。學生反復吟誦詩詞,獲取對古人生活的認知。在對比閱讀中,學生也有了新的發現和新的理解。有的學生提出:“我家過年,家長還要帶著我們祭祖、掃墓,為什么詩中沒有寫?”有的學生聯系《清明》一詩,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反駁說祭祖是封建迷信行為,所以作者沒有寫這些內容;有的學生說祭祖、掃墓表達了人們對祖先的思念之情,作者可以寫這些內容。學生對《元日》《清明》的比較閱讀,發現了主題、情感的異同,詩人通過不同的意象寫出了這個節日的特點和感受。
愛惜糧食與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言傳身教中將這種美德代代相傳。現在的學生很難體會饑餓的滋味,也不懂得耕種的辛勞,那么該如何教育他們懂得珍惜糧食,養成節約的習慣呢?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欣賞古詩詞的門。教師可以借古人之言,引導學生品經典文字,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進入古詩詞的意境中,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價值觀。為了體會農民種田的不易,了解種子從發芽到結果的過程,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地域特色,在學校的農耕園中設置多種蔬菜種植區,定期組織學生參與農耕實踐活動。寒假結束了,學生開學了,春日暖陽照,勞動正當時。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播撒蔬菜種子,澆水,施肥;接下來的日子,學生帶著勞動工具,深入農耕園清理雜草,撒上營養土,移植幼苗;四月,學生帶上鐵鍬、簸箕,到農耕園撿土塊、松土、澆水、除草、捉蟲、施肥……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動,學生終于迎來了蔬菜大豐收!農耕園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學生忙著采摘自己種植的蔬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播種到培植,再到收獲,學生體驗了蔬菜種植的完整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對學生來說是體驗、鍛煉、探索,更是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樣的勞動實踐,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接觸自然、體驗農耕文化的機會。學生從封閉狹小的課堂走進大自然,參加勞動,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古詩詞的內涵,進一步提升品德修養。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豐富古詩詞教學中的道德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歷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
比如,教學《鋤禾》,教師可以將古詩的內容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教學《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教師可以聯系地理學科,利用地圖給學生講解文本中介紹的景物,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楓橋夜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與詩人相約在歷史的長河;教學《春夜喜雨》,教師可以講解“錦官城”的歷史,將詩詞教學與歷史學科聯系起來;教學《七律·長征》,教師可以融合音樂、地理、美術等學科的知識,讓學生結合地圖說一說紅軍長征的行軍路線,創作《長征》連環畫。
小學古詩詞教學對于立德樹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也可以培養情感素養,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在古詩詞的世界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學會用心感受,用情表達,成為有情感、有品格、有文化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