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了解醫教協同背景下地方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質量,文章通過對G學校2018年至2023年期間學位論文雙盲評閱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審視學位論文質量現存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結合實際管理工作經驗,探究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策略,為探索地方醫學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制度提供借鑒。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學位論文;雙盲評閱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3.019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Clinical Medicine Master's Thesis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ZHOU Yun, TAN Jie, HUANG Yadan
(Graduate School,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status of clinical medicine master's theses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his study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ouble-blind review results of G School's theses from 2018 to 2023, examin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quality of theses, and combines practic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to explor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medicine master's these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graduate theses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Key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dissertation; double blind evaluation
自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臨床專碩”)培養采用以臨床輪轉為主的理論學習、臨床輪轉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新模式,即培養過程除完成課程學習、科研與教學培訓外,還須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進行不少于33個月的臨床輪轉,以“研究生”+“住院醫師”雙重身份最終實現“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四證合一。
在醫教協同背景下,這種新型培養模式對臨床專碩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有研究表明,改革后的臨床專碩學位論文質量低于學術型臨床醫學碩士,其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均不足[1]。學位論文能綜合體現出臨床專碩的專業實踐能力與臨床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2]。G學校從2015年首次招收臨床專碩,迄今已完整培養6屆畢業生。為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學校隱匿學生、導師及學校信息后,將論文由第三方平臺送至外省同行專家評審,評審完成后隱去專家信息反饋評審結果,覆蓋率為100%。這種“雙盲評審”方式可以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學位論文質量,是監控學位論文質量的有效措施[3]。本研究選取自首屆2018屆臨床專碩畢業生以來的學位論文盲審評閱情況為研究對象,基于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學校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探討提升臨床專碩學位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
1" 雙盲評審指標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基本要求,G學校制訂了區別于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的專業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指標體系,由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結果與價值、論文寫作五個一級指標組成,評閱專家根據評價要素進行打分后結合總分情況給出總體評價,評價等級分為優秀(90―100分)、良好(75―89分)、一般(60―74分)、不合格(lt; 60分)四個檔次。
2" 總體質量情況
2018―2021年每篇學位論文聘請2名校外同行專家評審,2022年起每篇聘請3名校外同行專家評審,專家一般為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碩士生導師。G學校的學位論文一次性通過率均在95%以上,良好率和優秀率總和均在65%以上,2018年和2023年超74%,且2022年加大校外同行專家評審力度后,論文優秀率和良好率不斷攀升,以上數據表明,G學校臨床專碩學位論文總體質量較好,具體詳見表1。
3" 分項質量情況
在總體質量分析的基礎上,繼續對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結果與價值、論文寫作五個一級評價指標等級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由表2可知,各二級指標“良好”及以上的占多數,優秀率由高到低分別為論文寫作、文獻綜述、論文選題、研究結果與價值、研究內容與方法;良好率由高到低分別為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內容與方法、論文寫作、研究結果與價值;而較差率排序則依次為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結果與價值、論文寫作、論文選題、文獻綜述。以上數據表明,學位論文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結果與價值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給予更多關注。
4" 臨床醫學專碩學位論文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剖析
查閱所有總體評價“不合格”的專家評閱意見,出現的高頻詞主要有“創新性不足”“臨床實踐意義不大”“研究病例數較少”“邏輯性較差”“研究設計不合理”“研究結果討論不深入”“寫作有待進一步規范”“文獻引文近5年內文獻量不足”等。學位論文質量與論文作者(學生)、論文指導者(導師)、培養單位(科室/院系/學校)管理三方密切相關,因此擬從學生、導師、學校管理三個層面剖析論文質量存在問題的原因。
4.1" 學生層面
同時肩負“學生”和“住培醫生”雙重身份的臨床醫學專碩研究生,為了完成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臨床專業技能訓練上,按照輪轉計劃到不同科室參與日常臨床工作,參加各階段的技能考核,因此用于科研訓練的時間有限。部分學生存在重臨床、輕科研的偏頗思維,對學位論文應付了事,沒有認真扎實做學術訓練,導致學位論文質量不高。論文寫作欠規范(不合格率為4.2%)反映了部分學生未能端正學術態度,撰寫學位論文不夠認真、嚴謹。
4.2" 導師層面
作為學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導師的用心指導與否直接影響著學位論文的質量。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地方醫學院校存在“生多師少”的情況,臨床醫生導師除了繁忙的臨床工作外,教學任務、科研任務等也占據了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之學生在其他科室輪轉,導致師生之間見面、交流較少,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不足[4]。部分導師對人才培養目標認識不夠,對學生的論文選題、論文開題、中期進展匯報與論文撰寫指導不足,沒有嚴格把關。
4.3" 學校管理層面
培養單位支持完成科研項目或論文所必需的軟、硬件科研條件,如實驗室缺乏高端儀器設備,公共開放性實驗室較少,圖書館文獻資源有限等,均會影響到學位論文的質量。學校對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不夠,部分研究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學術價值觀,不能自覺遵循學術規范。部分科室對論文開題把關不嚴,中期檢查不到位,預答辯、正式答辯環節走過場,學校管理層面無法完全監管到位,這些都對學位論文質量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5" 臨床醫學專碩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策略
5.1" 學生端正態度,提升學術能力
學生要提高對學位論文重要性的認識,要有“論文危機意識”,端正思想,摒棄“重臨床、輕科研”的思維。臨床專碩學生在畢業時要想拿到“四證”,須有比其他學科專業付出更多精力的意識。同時要樹立創新精神,遵守學術道德,論文數據絕不剽竊、隨意篡改、弄虛作假等。
5.2"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升指導能力
一是導師要注重提升自身學術水平,不斷更新學科專業知識,把握專業發展前沿,積極參與本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拓寬學術視野,提升指導能力。二是學校應重視導師培訓,開展“新增研究生導師能力提升班”“四有導師學院”培訓,實現導師全覆蓋。三是通過建章立制,建立合理的導師管理制度,完善導師遴選與退出機制,明確導師的義務和責任。四是引入考核獎勵淘汰機制,開展“優秀導師”與“優秀導師團隊”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優秀導師代表的先鋒模范作用,并將學位論文雙盲評審結果、省級抽檢結果與導師年度考核、帶生名額和個人發展相掛鉤,多手段激發導師的工作熱情,促使導師重視對學生論文的指導。
5.3" 實行多措并舉,完善論文質量保障體系
一是全面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精神,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建立完善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近3年共制訂/修訂了10余份相關管理文件制度,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預答辯、相似性檢測、雙盲評審、正式答辯和學位授予全過程,依次嚴格審查,細化各環節責任主體。堅持質量關口前移,扎實開展開題論證和中期考核,從源頭提高碩士生學位論文質量。同時充分發揮校院兩級督導作用,加強對學位論文答辯工作的監管力度,實行校院兩級全覆蓋巡查,抓重點督查。
二是全員開展第三方論文學術不端檢測和雙盲評審,委托第三方平臺送審。2022年加大了校外同行專家評審力度,每篇學位論文聘請3位校外專家評審,與省級碩士學位論文抽檢程序保持一致,對于“雙盲評審”不合格的論文嚴格執行復審和淘汰程序。
三是臨床專碩的學位論文多有回顧性研究、mata數據分析,需要使用科學的統計學方法。為了讓臨床專碩明確如何選用科學的統計學方法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2021年臨床醫學院在預答辯環節中邀請1名醫學統計學專家作為委員,為論文的數據統計分析把關,導師與學生反饋這一措施對論文質量提升有正向促進作用。
四是堅持激勵與監督并重,大力開展研究生創新課題資助項目,組織校級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堅持破“五唯”和多元化評價,各學科制訂學位授予標準,實現研究生申請學位的創新成果標準多元化。
5.4" 提升科研條件,營造良好學術氛圍
高質量的學位論文離不開好的科研條件的保障,G學校綜合各類資源來提升科研環境,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基礎科研設施共享平臺,設立專項資金提高和升級科研設備,更新圖書資料和數據庫。
加強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將學術誠信教育納入日常管理體系和教育體系。借助研究生文化活動月、新生入學教育、學術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優秀導師、優秀研究生的示范作用,邀請發表高端學術論文的導師、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優秀研究生分享經驗和經歷,供學生們借鑒、學習。
5.5" 擴大招生宣傳,提高生源質量
G學校要加強優勢學科建設,補短板、固優勢,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擴大招生宣傳,以此吸引優質生源。嚴把“入口”關,重視專業素質考核,完善復試工作方案,全面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優中選優,保障生源質量。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醫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下,要想提高地方醫學院校臨床專碩學位論文質量,需要“學生―導師―研究生管理部門”三方協作,強化學校和導師的質量觀念和責任意識,調動研究生的主觀積極性,對臨床專碩培養進行全過程監控,共同保障學位論文質量。
本研究基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結果進行分析并探討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策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后續將針對學位論文質量提升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通信作者:黃雅丹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分析及對策研究”(JGY2018113);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基于導師團隊協同指導的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GY2021137)。
參考文獻
[1] 李一峰,李念念,葉韌,等.不同培養類型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盲評結果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9):696-700.
[2] 馬來平.研究生論文寫作的六大關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7):1-6.
[3] 徐躍峰,許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制度保障有效性探析[J].高教學刊2022,8(24):70-73.
[4] 徐辰楨,曾文慧,吳嘉雯,等.基于問卷調查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與導師交流現狀及對策[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6):95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