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輸血方案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的臨床效果及對凝血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146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3例,對照組采用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為1∶2輸血方案進行治療,實驗組采用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為1∶1輸血方案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血常規、血清鉀、凝血功能、血栓彈力圖參數及氧代謝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血紅蛋白、血小板、血清鉀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實驗組血紅蛋白、血小板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凝血因子反應時間、血凝塊最大強度、凝集塊形成時間、凝集塊形成速度率、氧供、動脈血氧分壓指標均高于對照組,纖維蛋白、氧攝入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為1∶1的冰凍血漿方案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氧代謝。
關鍵詞:創傷;失血性休克;冰凍血漿;紅細胞比例;輸血方案;凝血功能
創傷患者短期內大量失血且未能及時得到補充時極易發生失血性休克,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失血性休克會導致機體有效循環血容量銳減,進而造成組織缺氧和代謝障礙,對于需要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來說,術中出血會進一步加劇失血情況,這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可造成嚴重威脅[1~2]。目前,臨床常采用輸注冰凍血漿和紅細胞的方式來補充患者失去的血液。但是,患者短期內大量補充紅細胞可能會增加患者凝血功能障礙的風險,導致傷口出血難以控制,還可能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3~4]。因此,選擇合適的輸血方案顯得尤為重要。不同成分的輸血比例會對患者凝血功能、氧代謝功能等指標產生不同影響[5~6]。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輸血方案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的臨床效果及對凝血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8月~2023年2月醫院收治的146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3例。對照組男52例,女21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9.54±1.67)歲。實驗組男50例,女23例;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39.62±1.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因外傷導致的大量失血;臨床診斷為失血性休克且需進行手術治療;基本資料完整。排出標準:合并肝、肺、腎等臟器組織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患有傳染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手中選擇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進行連續性中心靜脈壓監測,并給予患者復方氯化鈉注射液2 000 mL進行擴容。對照組同時給予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為1∶2的輸血方案治療;實驗組給予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為1∶1的輸血方案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血常規(血紅蛋白、血小板)和血清鉀水平。(2)比較兩組凝血功能:主要觀察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和纖維蛋白。(3)比較兩組血栓彈力圖參數:主要觀察凝血因子反應時間、血凝塊最大強度、凝集塊形成時間和凝集塊形成速度率。(4)比較兩組氧代謝情況:主要觀察氧供、動脈血氧分壓和氧攝入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血常規和血清鉀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常規與血清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紅蛋白、血小板、血清鉀指標均低于治療前(P<0.05),實驗組血紅蛋白、血小板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鉀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均高于對照組,纖維蛋白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 兩組血栓彈力圖參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栓彈力圖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凝血因子反應時間、血凝塊最大強度、凝集塊形成時間和凝集塊形成速度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氧代謝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氧代謝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氧供、動脈血氧分壓均高于對照組,氧攝入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嚴重創傷可破壞患者組織器官完整性和延續性,常合并內外傷口出血,特別是內臟和組織出血,這種短時間內的大量失血使得機體有效循環血量急劇減少,導致遠心端微循環障礙,組織灌注不足[7~8]。同時,創傷刺激會促進凝血因子釋放,細胞氧自由基在體內或細胞內迅速積累,進一步加劇彌漫性組織灌流不足和組織氧化損傷。失血性休克臨床表現為頭暈、乏力、皮膚蒼白、四肢濕冷、尿量減少等。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如煩躁、淡漠、譫妄甚至昏迷,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生命體征的改變也是失血性休克的重要表現,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9~10]。
輸血在救治因創傷導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迅速補充患者因失血而喪失的血容量,還能通過提供必要的血液成分來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全血輸注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病情,但由于患者失血過多,短時間內大量輸血可能會稀釋患者原有的血液成分,導致凝血因子減少,反而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增加出血風險[11~12]。隨著輸血技術的日益提高,成分輸血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相較于全血輸注,成分輸血更加精準,能根據患者具體需求有針對性地補充所需血液成分,如紅細胞、血漿或血小板等,從而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和凝血機制,避免不必要成分的輸入,降低輸血反應和過敏反應發生風險[13]。在成分輸血中,不同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輸血方案治療效果不同[15]。冰凍血漿由全血分離所得,包含血漿的各種有效成分,紅細胞不僅止血能力強大、比容高,還能促進血小板激活因子釋放,增加血液黏稠度和氧代謝功能,冰凍血漿與紅細胞1∶1比例輸血,可確保患者接受輸血時既得到足夠的紅細胞以維持氧合能力,也能獲得適量的血漿以維持凝血功能,有效糾正大量輸血導致的凝血障礙,有助于凝血機制重建,改善血栓彈力圖參數,調節纖溶系統,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為1∶1的冰凍血漿方案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氧代謝。
參考文獻
[1]廖建苑,張力芳.冰凍血漿與紅細胞不同比例輸血對創傷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14):116-118.
[2]劉妍君.不同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比例輸血方案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3,35(18):159-161.
[3]齊璽,陳永鋒,張小樂,等.不同比例輸血策略對創傷-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凝血指標、血漿代謝指標影響及作用機制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14):2617-2621.
[4]劉曉林,馮啟莉,曾麒羽,等.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緊急輸血方案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23,52(17):1294-1298.
[5]馬艷焱,楊愷.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輸血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31):140-141.
[6]曹鎏.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血漿與懸浮紅細胞輸注比例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2,12(1):193-196.
[7]馬建營,張歷學,杜軍江.中等比例輸注冰凍血漿與紅細胞對創傷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四項指標變化的影響[J].醫藥論壇雜志,2020,41(9):171-174.
[8]楊蒙蒙,周文杰.3種不同比例血漿與紅細胞輸注治療嚴重多發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23,63(6):62-66,101.
[9]熊林杰,王旭耀,李文舉,等.不同的血漿與紅細胞比例在嚴重多發傷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血栓彈力圖與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22,24(12):40-43.
[10]徐倩,歐陽春.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等比例輸注對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項指標變化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1,27(21):3374-3376.
[11]張芍藥,王艷琴,周林蘋.輸注不同配比冰凍血漿與紅細胞對嚴重多發傷后HS患者凝血功能和預后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4,21(3):329-332,337.
[12]陳淑芬.冰凍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等比例輸注在創傷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2,20(26):89-91.
[13]蔡俊林,劉向華,蔡君.紅細胞與血漿不同輸注比例對嚴重多發傷合并急性創傷性凝血病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23):114-116.